《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2020-12-16 牛子道

一、

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若事事心存雜念而為之,菩提便是虛無,鏡臺亦無法變得明亮,一切都會被繁雜的心念蒙蔽。

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

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還有一種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耳朵只能用來聽,心只能用來感悟,只有那虛無縹緲的心境才能對應宇宙萬物,大道會匯聚在心境之中,虛無縹緲而又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用肉體感官去觀察事物,用內心去體悟事物,一動一靜,一虛一實,形與體相結合才是「心齋」最完美的狀態。

二、

《道德經》中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沒有貪慾而回歸清淨,天下萬物就能自然安定的發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唯有保持寧靜的狀態才能夠走得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的狀態是修身養德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個人才能順應大道的運行規律,如果天下所有的事物都能夠保持寧靜,那麼將會有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

因為在道家有句話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遲早都會回歸到其最初時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做「靜」,靜就是萬物最本真的狀態。

只有回歸到最初始的狀態,人的內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惑,從而達到一種「空」的境界,放空自身,在天地間感悟萬物。

老子曾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將天地比作古代燒火用的風箱,內部中空無窮無盡,越是用力鼓動,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天地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間,全部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填滿,那麼就不會產生更多的能量,也不會給萬物生長的機會。

與天地的空間一樣,人也需要放空自我的內心,只有把內心深處的繁雜摒棄,留出足夠多的空間,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中享受那一抹靜謐,給內心一個沉澱的機會,讓自身逐漸回歸人性的初始本源,回歸到靜的狀態

倘若不給內心留出足夠的空間,想一出做一出,在內心充滿雜念的情況下去做善事,必定是無法成功的,更無法達到空明的心境,距離「心齋」的層次只會越來越遠,最終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放空心靈,給內心塑造一個回歸「靜」的途徑,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無雜念,在復歸其根的過程中做到心若明鏡,達到「心齋」的境界。從而使形與體相結合,穿透事物的表面,看到其內在的本質。

牛子道,分享國學文化,帶你在繁雜的社會中感悟人生。

相關焦點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 有關「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莊子是這麼說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在當代學人中,徐復觀先生對以「心齋」為核心的莊子心學所作出的評價,最引人關注。他認為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而且歷史上的大藝術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莊子、玄學的境界。下面再對莊子「心齋」有關的心(「神」)、氣、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作幾點解說。在古典哲學中,形、神、氣三者並提而論,首出於此。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童真可愛《人間世》是《莊子》內篇中的文章。主張的是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覺得就如同這次肖戰被黑的事件來說,他應該怎樣應付艱難的世事呢?
  • 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的莊周及其門生所著,該書既有高深的哲學思想,又有浪漫的文學藝術氣息,是先泰諸子學說中的代表作。《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共計33篇,今天我們說得」心齋「出自內篇中的《人間世》。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其實,現象學與莊子的思想以及禪宗很多都異曲同工,比如:莊子的唯道集虛與現象學的懸置。相比西方哲學,就算文言文再難懂,道家思想再高深,作為中國人,接受起來也要相對容易些。所以,坤鵬論今天先講講莊子的心齋坐忘、唯道集虛,以它們為橋,然後再走向懸置。
  • 禪宗的三種大境界
    1.心齋「心齋」是莊子提倡的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最早見於《莊子·人間世》。據《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有一次要到衛國去遊說,孔子澆了他一盆冷水,認為他還沒有做到純一不亂的境界,如果貿然去進諫,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的境界!
    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不為外物所累,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我身邊有一位這樣的朋友: 她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個小康家庭,日子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但是一家人相處的很融洽。
  • 莊子臨死前說了2句話,揭露了天道的奧秘,道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在中國,沒有人敢說自己把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很多人喜愛莊子,更是將他道法自然的觀點奉為圭臬。在先秦的諸多思想家中,最難解讀的,應該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在當時儒家佔據思想統治地位的時代,一直被認為是不入流的,進而導致後世對於莊子思想的誤解依然很深。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就是:不為別人的評價所累。李煜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詞:浪花有意千裡雪,桃花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 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莊子思想以道為中心,主要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莊子的道論包括「逍遙」境界和「齊物」之法。「逍遙」境界是一種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齊物」是進入逍遙境界的方法和途徑。與道論緊密聯繫的是莊子的德論,德是道在現實層面的落實和體現。《莊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莊子的德論以安命思想為中心,以「用心若鏡」和「與物為春」為其兩翼。
  • 讀《莊子·人世間》,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在《莊子·人世間》這一篇裡,莊子提到了一個重要詞語就是「心齋」。心齋怎麼解釋呢?如果用一個字來表示那就是「虛」。虛又是什麼意思呢?虛是與實相對的。裡面充滿了辯證認知的方法論。以至於讓初聞大道的顏回說到:在不知道心齋的時候我是真實的我自己,在領悟到心齋後我才知道就不曾有我自己。
  • 孫明君: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莊子思想以道為中心,主要分為道論和德論兩個部分。莊子的道論包括「逍遙」境界和「齊物」之法。「逍遙」境界是一種理想中的精神世界;「齊物」是進入逍遙境界的方法和途徑。與道論緊密聯繫的是莊子的德論,德是道在現實層面的落實和體現。《莊子·德充符》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莊子的德論以安命思想為中心,以「用心若鏡」和「與物為春」為其兩翼。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有人說,人生只不過一趟旅途罷了,富貴名利,不過過眼雲煙。老子的「前後相隨」其實是看透生死的灑脫,正如其思想繼承者莊子臨終時的淡然態度。在《莊子》中,記載著他所經歷的一件事:莊子晚年喪妻,曾任過宰相的惠施,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便趕去弔唁。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
  • 論「坐忘」與「心齋」法
    虛者,心齋也」仲尼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經名:莊列十論。北宋太學教授李元卓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正一部。心非汝有,孰有之哉?是諸緣積習而假名耳。身非汝有,孰有之哉?是百骸和合而幻生耳。知心無心,而萬物皆吾心,則聰明烏用黜?
  • 讀《莊子》的3個好處,逍遙自在,過有意義的人生!
    為什麼要學《莊子》?因為有3個好處:1、讀懂《莊子》,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定要讀《莊子》。在中國古今中外那麼多的書裡面,能把人生故事講得特別精彩、特別深刻的,其實為數不多,而《莊子》則是這為數不多的書籍之一。《莊子》這本書,基本上都是通過一些看似很小的寓言故事,來體現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通過這些很小的一個寓言故事,你會發現,原來很多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深不可測的大道,都會在莊子那裡變得特別的通俗易懂。
  • 心齋—讓自己集中專注的修行方式,平靜身心,專注聚集
    而這個方法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心齋心齋,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意為打掃屋子裡的雜物才可以放更多的東西,放下只為更好的拿起。心齋是一種修行方式,達到虛靜空明,與道大通的境界。虛者,心齋也」。而后庄子發揚了「心齋」的理念,形成了心齋和做忘的修行方式:心齋就是拋棄了感官,用虛無之心去對待萬物;坐忘,是通過廢除肢體,停止思想.開竅而去真正感知宇宙,與道大通;這種修行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內省過程。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01 「北冥之魚」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