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若事事心存雜念而為之,菩提便是虛無,鏡臺亦無法變得明亮,一切都會被繁雜的心念蒙蔽。
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
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還有一種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信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耳朵只能用來聽,心只能用來感悟,只有那虛無縹緲的心境才能對應宇宙萬物,大道會匯聚在心境之中,虛無縹緲而又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用肉體感官去觀察事物,用內心去體悟事物,一動一靜,一虛一實,形與體相結合才是「心齋」最完美的狀態。
二、
《道德經》中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沒有貪慾而回歸清淨,天下萬物就能自然安定的發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唯有保持寧靜的狀態才能夠走得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的狀態是修身養德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個人才能順應大道的運行規律,如果天下所有的事物都能夠保持寧靜,那麼將會有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
因為在道家有句話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遲早都會回歸到其最初時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做「靜」,靜就是萬物最本真的狀態。
只有回歸到最初始的狀態,人的內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惑,從而達到一種「空」的境界,放空自身,在天地間感悟萬物。
老子曾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將天地比作古代燒火用的風箱,內部中空無窮無盡,越是用力鼓動,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天地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間,全部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填滿,那麼就不會產生更多的能量,也不會給萬物生長的機會。
與天地的空間一樣,人也需要放空自我的內心,只有把內心深處的繁雜摒棄,留出足夠多的空間,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中享受那一抹靜謐,給內心一個沉澱的機會,讓自身逐漸回歸人性的初始本源,回歸到靜的狀態。
倘若不給內心留出足夠的空間,想一出做一出,在內心充滿雜念的情況下去做善事,必定是無法成功的,更無法達到空明的心境,距離「心齋」的層次只會越來越遠,最終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放空心靈,給內心塑造一個回歸「靜」的途徑,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心無雜念,在復歸其根的過程中做到心若明鏡,達到「心齋」的境界。從而使形與體相結合,穿透事物的表面,看到其內在的本質。
牛子道,分享國學文化,帶你在繁雜的社會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