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的境界!

2020-12-22 騰訊網

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莊子從不進行說教,而是將自己的智慧變成故事,供人自行品讀。

他將生活的精髓,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

讀懂了這三個故事,就是讀懂了自己的人生。

一、北冥之魚

莊子在《逍遙遊》裡寫的第一條魚,就是北冥的鯤,這隻神奇的大魚可以化作大鵬,直衝雲霄,翱翔九州。

化身為鵬之後,它會乘著六月的風,飛往南冥天池。

如此強大的生物,在莊子眼中仍然是缺少自由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風力承託著它的翅膀,這隻大鳥也只能墜落下來。

從前有一個叫列子的人,他可以駕馭著風在天上飛,就像神仙一樣瀟灑。可是沒有了風,他也沒有任何辦法。

有了外力的幫助,幾乎每個人都能有所成就。

這樣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靠著財富和名譽才能稍作彌補的空虛。

《管子》裡說:「君子使物,不為物使。」

人如果被物慾控制了,就會逐漸迷失自我,成為欲望的奴隸。

強者做欲望的主人,而弱者會變成欲望的僕人。

陶淵明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人不能為五鬥米折腰。

不願成為勾心鬥角的官場中人,不如做個簡單樸實的田舍老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富貴榮華轉眼就會變成別人口中的笑談,我們又何必那麼執著呢?

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不為外物所累,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我身邊有一位這樣的朋友:

她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個小康家庭,日子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但是一家人相處的很融洽。

在她的朋友圈裡,她曾經自嘲道:

「你們總覺得,我有個愛我的老公,有個孝順的兒子,生活十分幸福,其實只有我自己心裡清楚——這些都是真的!」

我曾請教她,在一個普通的經濟條件下,維持家庭幸福感的秘訣是什麼。

她說:「我兒子順利考上大學,我和老公的收入也足夠用了,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幸福呢?」

物質上的需求要尋求一個恰當的尺度,「夠用就好」,也是一種很智慧的生活態度。

我們常說知足常樂,適當的控制物慾,就是獲得精神自由和幸福感的秘方。

二、濠梁之魚

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就是儵,它是濠河中的小魚。

有一天,莊子和好友惠子走在濠水的橋上。

莊子說:「你看這些儵魚在水中遊的多開心,這就是當魚的樂趣啊。」

惠子卻說:「你又不是魚,如何能知道魚很快樂呢?」

莊子立刻回應:「你又不是我,如何能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

生活就像一齣戲,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魚的快樂是在水中暢遊一番,人的快樂是能夠自然而然地生活在這世間。

一個人若是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他註定會缺少快樂。

羨慕他人生活的優雅,就去效法邯鄲學步,最終迷失了自己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人生最大的悲哀,正是身為獨立的自由人, 到頭來卻為了別人的心願而活。

真正的快樂應該在自己心裡,而不是在別人口中。

費盡心思去討別人喜歡,不如努力活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

在莊子看來,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那一天,被貶謫到永州的柳宗元,將自己想像成了一位漁翁,他在純白的雪中獨自垂釣,清高而自由。

漁夫屬於底層勞動者,可是名滿天下的才子柳宗元卻想化身漁人,獨享江雪美景。

一個人是否快樂,跟他的才華、身份和富貴都沒有必然聯繫,平凡的人生也有平凡的快樂。

人生最大的快樂,正是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各自的精彩。

不要因為更多的人喜歡追星看劇,你就放棄了讀書寫詩。

表面風光都只是生活的皮囊,真正的價值需要我們自行領悟。

更不要因為別人說你的愛好無用,就壓制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 。

樂趣就像是花朵,不是所有花卉都能結出碩果,但是每一束花都能裝飾你的生活。

三、江湖之魚

莊子《大宗師》裡寫到了第三條魚,此魚叫鮒,是車轍水窪中的小魚。

莊子路過一片乾涸的水塘,發現兩條擱淺的小魚。它們用口中的吐沫溼潤彼此,勉強維生。

莊子認為,與其這樣煎熬著,不如放過彼此,去大江大河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世道無常,人心難測。

我們不敢保證,自己生活的水塘不會幹涸,自己身邊的朋友不會離去。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身邊的親朋好友只是陪伴我們在人生路途中走一小段,最終,我還是要學會獨自前行。

既然生而為人,就不要讓自己的人生,成為別人的附屬品。

杜甫曾經和李白結伴而行,兩人一同尋找傳說中的仙人,好不快活。

杜甫一生都很崇拜李白,欣賞他的文學天賦和才華。

可惜我心向山,君心向水,他們終究揮手而別。

儘管杜甫很懷念李白,寫出無數詩篇讚賞這位老友。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要因為崇拜而失去自己。

能寫「白也詩無敵,飄然似不群。」自然也能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莊子的觀念中,找到自我,這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找尋自我的路途,註定是一場孤獨的苦旅。

蔣勳曾說過:「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不能與自己相處,就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內心世界如同彩虹一般美麗的人,才會令人久處不厭。

我們可以結伴走過千山萬水,但是人也需要獨自仰望星空。

就像莊子所說的:「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明白道理,總是比付出行動容易的多。很多時候,我們熟知不少的人生格言,卻還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個例,就像有些魚兒生活在小溪中,而有些魚兒出生在大江大海。

幸福和成功都是無法複製的,想要活得通透,只需謹記莊子的人生三境界:不滯於物,不困於心,不亂於人。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身體可以在現實的風雨中艱難起舞,心靈卻要插上自由的翅膀。

點一下「在看」分享給更多道友,福生無量天尊!

相關焦點

  • 莊子用三條魚,表達三種人生境界,道出生活的真諦
    西漢劉安曾著《淮南子》一書,文中寫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可見,古人與魚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先秦宋國曾有一位哲學家,也是道家逍遙派的開宗鼻祖,人稱「老莊」之一的莊子,他應該是歷史上最愛魚的人。莊子寫書立著無數,提出很多新穎活潑的哲學觀點,尤其以寫「魚」最為生動有趣。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2濠梁之魚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寫不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那就「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莊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找到自我。尋找自我的路上,或許會顯得孤獨。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學習生涯之外的書籍,《讀者》是陪伴我時間最長的。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它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他曾把自己總結的智慧寫進了三條「魚」之中,在今天也被人們當做三個人生境界,具體代表的是什麼呢?北冥之魚莊子的經典名篇《逍遙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表面上看似十分快樂,乘著夏天的風,從北冥飛到南冥。殊不知一旦沒有風,只能面臨高空墜落的局面。在莊子眼中,人一定不可以過度依賴萬物。
  • 知見詩社|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插圖畫家:施虹賓 點擊收聽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作者:洞見誦讀:宋彧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將生活的極大智慧,寫進了三條魚的故事裡。讀明白了,人也就活通透了。
  • 《莊子》這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品讀《莊子》之後,發覺人生之三重境界不就是莊子筆下的三條魚嗎,這裡容我細細道來01第一條 鯤鵬就是那條讓眾多高中生苦惱的《逍遙遊》中所記載的那條魚,文中這樣描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段對話的意思就是說: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 酈波開講,重新認識莊子和他的三條魚
    酈波開講,重新認識莊子和他的三條魚 2020-07-23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知道莊子的三條魚
    莊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其所著作的《莊子》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可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人,平日裡最喜歡的竟是觀察魚。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莊子把人生所蘊含的大道理都融入到三條魚的故事裡,將故事傳播給世人。讀明白這三條魚的故事,人也就活得通透了。
  • 莊子筆下的四隻鳥,道出人生超然境界,讀明白也就活通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代表莊子智慧的三條魚,他不僅愛寫魚,還愛寫鳥,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莊子人生中,代表他三種思想境界的鳥類們。莊子的第一隻鳥在梁國歇腳。說惠子在梁國做了高官,有人謠傳莊子要搶他的官位,惠子聽了就趕忙搜查莊子,莊子見到惠子對他說,有種鳥叫鵷鶵,也就是一種鳳凰,這種鳥啊,不是梧桐不停歇,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而旁邊有隻貓頭鷹撿到腐臭的老鼠,卻還怕路過的鵷鶵搶他的。那你也要用你的官位來嚇唬我嗎?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老人說:真正厲害的人,都活成了莊子筆下的「三條魚」,醍醐灌頂
    我和老人站在魚池邊,一邊看著活蹦亂跳的魚兒,一邊聊起了人生。南山老人指著池中的魚兒,笑著說:南山小弟啊,我最近都在讀《莊子》這本書,讀了這麼久,我有個感悟,那就是,真正厲害的人,都活成了莊子筆下的「三條魚」。見我詫異,老人就講出了他的見解,聽完之後,我醍醐灌頂了,就把老人的話,如實記錄下來了。
  • 人生三大境界,莊子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還拍成了電影
    奇幻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的創意靈感,即來源於莊子《逍遙遊》中鯤鵬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15屆布達佩斯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如果放在今天,莊子絕對是導演兼編劇的角色,而且絕對是個大腕。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莊子所講的三個故事,一起體味其中蘊藏的大智慧。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人生三重境界,王國維、莊子、陶淵明、禪宗、豐子愷各有感悟
    莊子說:因為不把鳥當鳥。鳥兒應該吃蟲子、吃魚,活在大海或者森林。達官貴人喜歡的玩意他不喜歡,它喜歡的玩意,達官貴人們也不喜歡。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實際上,己所欲,也勿施於人。——《莊子·秋水》莊子的朋友惠子當了梁國的宰相,有人傳播謠言,說莊子要來梁國搶宰相之位。惠子很害怕,於是下令整個梁國搜捕莊子。莊子親自去見惠子。莊子說南方有鳳凰鳥,遇到梧桐才會休息,只吃竹米(竹子開的花),只喝清泉。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漢初的治國思想為黃老之學,後武帝以儒學一統,黃老失勢,在與儒學合流的同時又與莊子思想逐漸融合,形成了漢代社會道家的特殊風格。憂生懼禍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莊子,更是把這種心理凸顯出來。受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知識分子更加強化了生命意識,與此相對應的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對死亡的思考。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相忘以生,無所終窮。誰與我生死與共?生與死的三重境界
    《莊子.大宗師》: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莊子.大宗師》:且也相與吾之耳矣,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 《莊子》中的四句話,描繪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太深刻
    人生的層次和境界,往往就在於心靈的感悟,經歷過什麼樣的事,也就有了不同的體會,生在春秋之世的先賢莊子,對人生,也有一番體會,在其《莊子》一書中的句子,就描繪出了人生的四個境界,很深刻。第一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三、順應天命、順應自然《秋水》篇闡述完深奧的大道之後,莊子開始與其他學派的思想進行對比。他先講述孔子被衛人所圍,但是他看得十分通透,因為他知道遇到大難是他的天命,莊子說這是聖人的勇敢。但這明顯是莊子設想出來的。《論語》記載,當孔子被困於匡時,他的反應是大嘆:「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