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2020-12-14 書於簡冊

前言:

《莊子-秋水》屬於莊子外篇。根據古書體例,其內容可能或為莊子所作,或為後人據莊子思想所整合。此篇自古以來就以義理深刻而著稱。篇中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我們熟知的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邯鄲學步、濠梁歡魚等,指導我們認知事物該有怎樣的心態。那《秋水》怎麼說?我們又該怎麼做?

一、事物局限性與「道」

《秋水》開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天河水上漲的時候,所有的小河都匯聚到黃河中,黃河水漲潮寬,連對岸是牛是馬都分不出,於是河伯十分得意。直到順著水流向東走,看到大海之後,他才感到自己目光短淺,貽笑於大方之家。其中,河伯感嘆道:「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黃河 秋景)

此處河伯感受到了自己認識的局限性,那就是他自己看待事物是以一種狹隘的眼光來看,而不是站在整體的大視野來觀察。而此段更深層次想要說明的是儒家學說與道家學說之間的差別。文中的「仲尼之聞」和「伯夷之意」代表的實際是宣傳禮樂、標榜仁義的儒家文化。但莊子認為這些始終是有限的,相比於道家概念中的無邊界、不受限的知識海洋,這始終是小巫見大巫。而河神這樣的認識,是其發自內心的感受,這一看似自然的描寫,實際上卻顯示「道」的魅力,河神自然地感受到道的美,因此發次感慨。

二、事物矛盾性與萬物規律

河伯有了清醒的自我認識後,北海覺得其孺子可教,於是便與其展開了對話。莊子借北海之口說道:「井龜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者」。井中之龜無法認識到大海的廣闊,是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沒法跟他說冰,是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而認識迂腐的儒生沒法跟他討論世間的大道,是因為禮教的限制。因此人想要真正地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自我,便要拋開一切束縛,體會生命與世界的真。

(夏蟲)

隨後河伯與北海先就河、海的區別討論了多少和大小的哲理問題。莊子說道個人只是人類的一分子,因此人跟萬物相比,就如同一根毫毛在馬背上一樣。因此莊子說用小的觀點看大的部位是看不全面的,而用大的觀點看小的東西也是看不分明的,因此,大小是語言所不能議論、心意不能傳達的。

由其大小,衍生到貴賤,莊子舉了生動的例子,他說大木材可以用來攻破城門,但不能用來塞住小漏洞,他們用途不同;千裡馬可以日行千裡,但是抓老鼠卻不如黃鼠狼和貓,它們技能不同;而貓頭鷹晚上可以看到跳蚤,白天瞪著眼睛卻連大山丘都看不到,這是他們性能不能。因此,不可能從一個角度來說明萬物的功用,更沒有固定不變的道理。

(莊子 畫像)

既然事件萬物區別難以判定,那該如何取捨?莊子的回答是萬物有萬物的道理,那就應該遵循自然的道,做到無為,讓事件萬物自然演化。當明白大道之後,個人就能分辨清安全和危險的境地,無論禍患還是幸福,進退都會十分謹慎,沒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他。如此便無所謂得失。當真切認識到事物盈虧的道理之時,得到也不必欣喜,失去也不必憂愁懊惱。因為得失不是一定的,甚至生死之間也我不設界限的坦途。因為萬物都有死生的變化,沒有固定的形態,因此不能以一時的成敗得失作為判斷的依據。

三、順應天命、順應自然

《秋水》篇闡述完深奧的大道之後,莊子開始與其他學派的思想進行對比。他先講述孔子被衛人所圍,但是他看得十分通透,因為他知道遇到大難是他的天命,莊子說這是聖人的勇敢。但這明顯是莊子設想出來的。《論語》記載,當孔子被困於匡時,他的反應是大嘆:「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真實的孔子是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他講他是周文王之後代表斯文的人,如果上天想讓禮樂文明斷絕的話,那就讓他受難吧。但上天會保留這種文明,因此衛人不敢怎麼樣。莊子將孔子這種使命感曲解為知天命而無懼,實際上就是為了進一步闡明他順應天道的說法。

(儒道會談圖)

說完儒家,莊子又轉到名家。名家的公孫龍自以為可以從「名」的角度來認識食物,討論諸如「白馬非馬」、「離堅白」之類的話題,認為自己是世家最為通達的人了。但是他聽說莊子的言論之後,卻是感覺茫然不解,便請教魏牟。疑惑自己是辯論不如莊子還是知識不如莊子。魏牟聽了他的話後,給他講了井底之蛙的故事。說他的智慧相比莊子,等同於井底之蛙看大海一樣,如果用他的認為去體悟莊子學說,那就想等於用管窺天,用錐刺地一樣無知。並且勸他不要試圖領悟莊子的學說,不然可能導致的結果只會是邯鄲學步,忘記自己本來的學業。

以上故事很有可能是莊子門生為抬高莊子所作,但也可以體會莊子的精神,那就是「順應天命」,孔子看淡生死,是因為知天命。而公孫龍也不要邯鄲學步,試圖了解自己感知的精神境界,更是要求其順應自然。

四、明曉物性,真性即樂

本篇的收尾處,是我們熟知的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當楚王想要請莊子入朝做官,莊子卻以神龜為比喻,說自己寧願託在尾巴在泥巴裡爬行,也不願意死後被人尊貴的的供奉。第二個故事與第一個有異曲同工之妙,惠子聽傳言說莊子要來取代他的國相,大肆搜捕。莊子見到他卻說,南方之神鳥只停棲在梧桐,吃竹國而喝醴泉。貓頭鷹卻擔心神鳥搶他的臭老鼠,而惠子的行為正與此相似。過的逍遙自在,這是莊子之樂,不受世俗名利拘束、率性而為,是他的追求。而世俗之人,恰是無法看清,所以徒增憎恨。莊子說「至德不求」,正是說這種境界,如果執著於外在的虛名,那將會捨棄自己內心的德行。

(國畫 濠梁歡魚)

第三個故事,是我們熟悉的濠梁之辯。水裡的魚是否快樂?這個問題似乎無從知曉。但莊子卻認為惠子此舉是不知物性而妄起質疑。若我非魚,不知魚之樂,子既非我,怎能知道我的想法。你若不是我,而能知道我的想法,那同理我非魚,也能體悟到魚的快樂。物性不同,達其理而啟其情。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有很多人爭論不休,分析說惠施重邏輯推理,而莊子則是超越性的直覺思維。這些理解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將這個故事放到《秋水》全篇來理解,這些理解無疑都忽視了莊子要強調的「真性」,即食物的天然本性。魚之樂,表現在其「出遊從容」,這是他的本性,如果萬物都能隨其本性,那必然是快樂的。

(漫畫 莊子與惠施)

結語:

《莊子-秋水》充滿哲理,相比《莊子》內篇的諸篇各篇分別闡明一個道理。外篇可以說是《莊子》中思想綜合。而本篇的主旨,是要求人在看待萬事萬物之時。其價值取向要破除價值判斷的相對性。要擺脫主觀認識的局限性、突發的偶然因素影響以及破除世俗之「名」的幹擾,最終順應自然之道,回歸本真。如此,便可以樂觀地應對世間萬事萬物繁複紛雜的變化,摒棄仁義禮樂等社會觀念帶來的約束,體驗到人生真正的「樂」。

參考文獻: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

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商務印書館,2007年。

相關焦點

  • 井蛙難語海:是蛙?是魚?
    上文是《莊子》秋水篇的開頭一段。在秋水篇裡,據說莊子談了他的「相對論」(流沙河語)。這裡,「秋水」,是秋天的大水。清王先謙《莊子集解》李云:「水生於春,壯於秋」,說春生水,水到秋天其勢變大。「涘」,音似,水邊之意。河是指黃河。河伯是河神。
  • 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槓精」是怎樣反敗為勝的?
    莊子曰:「鯈(tiao即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和惠子兩個人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鰷魚在水裡遊得自由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你是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的呢?」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我們來看一下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
  • 世間本無感同身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趣談莊子惠子的辯證哲學
    或許很多人乍一聽《莊子·秋水》這個古文會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是你一定會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就出自《莊子·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篇。這篇古文主要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外出遊覽大自然的青山秀水,莊子看到水裡的魚在這澄澈的水裡嬉鬧玩耍,於是對惠子說:你看,這水裡的魚遊得多麼自在悠閒,這一定就是魚兒們最簡單而又質樸的快樂。而惠子反問道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喜怒哀樂?
  • 秋水《莊子》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莊子 秋水》解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且夫擅一壑之水(16),而跨跱埳井之樂(17),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18),於是逡巡而卻(19),告之海曰:『夫千裡之遠,不足以舉其大(20);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21)。禹之時十年九潦(22),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23)。夫不為頃久推移(24),不以多少進退者(25),此亦東海之大樂也。』
  • 《莊子·秋水》注
    (21)虷、蟹與科斗:虷:hán,井中小蟲,蚊子的幼蟲。科斗:蝌蚪。蛙或蟾蜍的幼體。 【原文】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 江蘇書展,聽這位大咖說「莊子的三條魚」
    有意思的是,酈波老師這次給出的演講題目是《魚我所欲也——莊子的智慧》,觀眾們不禁在頭腦中劃出了大大的問號: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怎麼成了莊子的智慧?酈波笑著說,他是要從和莊子有關的三條「魚」說起,抽絲剝繭,在永恆的寓言中破解古代智者留給今人的人生智慧。《逍遙遊》之「魚」:帶你走出人生的價值困境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 《莊子》這三條魚的故事,道破了人生三重境界,你是哪一條?
    品讀《莊子》之後,發覺人生之三重境界不就是莊子筆下的三條魚嗎,這裡容我細細道來01第一條 鯤鵬就是那條讓眾多高中生苦惱的《逍遙遊》中所記載的那條魚,文中這樣描寫:「北冥有魚,其名為鯤。02第二條 儵(shū)魚這段話大家應該也是很耳熟的,那就是《秋水》中記載的莊子和惠子所爭辯的一段
  • 莊子的三條魚,三種人生的境界!
    不願成為勾心鬥角的官場中人,不如做個簡單樸實的田舍老農。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富貴榮華轉眼就會變成別人口中的笑談,我們又何必那麼執著呢? 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不為外物所累,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莊子可能是最喜歡魚的哲學家了。在莊子的智慧中,不為物所累,是人生的第一層境界。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他每次釣上來就用尺量一下,只要比尺大的,都丟回河裡。其他人問他這是為什麼。2濠梁之魚莊子在《莊子·秋水》說的第二條魚,叫做儵,是濠河之魚。
  • 莊子秋水原文及譯文
    今吾聞莊子之言,茫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
  • 酈波開講,重新認識莊子和他的三條魚
    我今天講座的題目就叫《魚我所欲也 莊子的智慧》,對這個題目,有的朋友提出質疑,這怎麼是莊子的智慧呢?這是孟子的智慧啊。"7 月 23 日第十屆江蘇書展開幕,當天上午 11:00,書展期間的首場 " 書香中國 · 全民閱讀大講堂 " 開講,著名學者、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準時開講。他這個 " 自相矛盾 " 的開場白,引起了現場讀者的好奇。
  • 莊子·秋水
    《莊子集釋》卷六下《外篇·秋水》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
  • 《莊子如是說》外篇第十七 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 一天一篇文言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1原文 《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因為世界太紛擾,而人類太渺小,我們無法去左右這個世界發生什麼,無法抗拒,無法預料……前些天偶然一次接觸到了《莊子》一書,我的內心似乎有了「結果」,我們既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為何不去「逍遙」?自由靈魂和灑脫貫穿了他的一生。這樣一位哲學家,立著無數,「魚」也成為了這些觀點中出現最多的字眼。
  • 《莊子· 秋水》外篇10原文及簡譯
    今吾聞莊子之言,茫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隱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 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幹之上, 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虷蟹與科斗, 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 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