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2021-01-19 好玩的國學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莊子是中國文化中最意味深長的一個哲學家,他高蹈獨立與眾不同,他是生於那個時代但又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哲學家。在當時眾多的哲學家看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帶著鐐銬跳舞的過程。生命壯美舞姿翩躚,但也無非是在一個無法擺脫的環境中起舞而已。我們就像是水箱裡的金魚,看似自由活潑,其實那只是看起來很美。人生天地間,我們就像是一場大火中的野草,無處遁形無處可逃。儒家強調仁和禮義,其實禮義就是我們人生的界限,你不能脫離人生和社會的規則而生活,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花朵離不開陽光。這似乎是哲學家的通識。

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他的理想是高蹈於逍遙之境,超越我執之境,超越功利,達到審美之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至人、神人和聖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超越了整個時代,他是站在雲端的智者,是俯瞰眾生的至人,是追求無所待終極逍遙的探索者和布道者。

為何《莊子》的開篇,就是逍遙遊?因為逍遙遊中寄託了莊子的人生理想——無所待。因為無論是誰,有所待的話,你的人生就無法達到真正的自由。讓我們來看看莊子那篇充滿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學思考的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 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 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遙遠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叫作北冥。北冥有魚。名鯤,從頭到尾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鯤變成鳥,名鵬,背脊幾千裡長,沒法丈量。鵬努力飛起來,翅膀 好像天際的雲,鵬這種鳥,平時浮遊海上,每到海水徊 流成大漩之年,便要憑藉水勢升空,遷飛到南冥去。南冥在遙遠南方,不見太陽,天黑水暗,同北冥一樣的是海洋。

齊國有人,名諧,專門搜集怪事。諧先生是這樣說 的:「鵬遷飛到南冥去喲;必須憑藉水勢,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裡,才可能升空。升空脫離海面以後,還得一 圈圈的盤旋,攪動大氣成一柱龍捲風,把自己抬升到九萬裡的高空,才可能啟程向南方飛去。南飛航程遙遠,又得藉助於夏季颱風的推送喲。」

看那列子,修得風仙之術,乘風飛翔,享受空中旅遊,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風旅遊,玩他個十五天,列子不用兩腳走路,也不用馬用車用船,完全解決了行路的問題。但是,列子還有所待。待什麼呢?待風。乘風飛翔,必須待風,無風便不能升空飛翔了。這個困難情況,列子與鵬相同。可見列子也不是想飛便能飛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逍遙。

誰能夠做到絕對的無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萬物的真相與本質,依靠著大自然的規律,掌握了天地間的陰氣、陽氣、風氣、雨氣、晦 氣、明氣這六氣的變化,從而利用這六氣、獲得無窮的生命力,長存不死,那麼他還需要等什麼呢,他是絕對的無所待了。

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就本體而言,他是至人,遺棄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滅了業績的神人。就聲名而言,他是聖人,消亡了稱號的聖人。他是三位一體的。

莊子在逍遙遊中為我們虛構了一個神奇無比的鯤鵬的形象。鯤鵬等風來、乘風起逆風行,到最後如果能夠取消對風的依賴,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這深刻地揭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我們往往有所待,這個待,其實就是我們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讓你起飛的風,又是束縛你的靈魂的枷鎖,為了實現人生的大逍遙,我們必須放棄一些東西,因為用黃金打造的翅膀,註定無法飛翔。

莊子的逍遙遊,講的不是鯤鵬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莊子,把人生的四種境界藏在鯤鵬扶搖而起的故事中,讓我們去細細品味。

人生的第一種境界是等風來。小魚化成鯤鵬是需要條件的,當風起來的時候,浪湧來的時候,小魚順勢而化,成為鯤鵬,乘風而起,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一次飛躍。人生亦是如此。在生命的旅程中,出發前,你要帶好行囊,你需要很多條件。你需要自我鍛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你需要父母朋友的關心與鼓勵,你需要一顆蓬勃的野心,需要一種毅然前行的勇力。這樣才能讓你走得更遠飛得更高。所以,在人生的第一個階段,你需要耐心等待,等風來,等雨來,等著那個在正確的時間來的正確的人。因為,不是所有的風都能讓你起飛。吹面不寒楊柳風,也許會讓你流連在春風沉醉的晚上而樂不思蜀,暴雨狂風也許會讓你折斷翅膀,所以,人生的道路,等待很重要,努力很重要,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的第二個境界是乘風而起。就像是鯤鵬一般,風起的時候,鯤鵬乘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裡,這時候,鯤鵬實現了他的第二次飛躍,從一隻魚兒成為遨遊天際的鯤鵬了。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啊,當機會來臨的時候,緊緊抓住它,這樣就有可能實現人生的飛躍。但這時候的你,是自由的嗎?顯然你已經陷入了更大的欲望之中。此時的你,只是風的運動的產物,你就是風的奴隸,你就是你野心的奴隸,一旦風停雨住,大鵬將會墜落,一旦你的機遇喪失,你將被摔得屍骨無存,這就是人生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所以,要想成為強者,就必須學會逆風飛翔。

人生的第三個境界是逆風飛翔。在莊子的逍遙遊中,鯤鵬成為風的奴隸,風往哪兒吹,大鵬就必須往哪兒飛。看似逍遙自由,其實鯤鵬只是風手中的風箏和提線木偶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只能逆風飛翔。但這仍然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我們仍然必須依靠風,依靠這個社會,依靠我們的欲望和野心,而過多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毒品,它讓我們興奮、抓狂最後瘋狂。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所待。在逍遙遊中,莊子說,大鵬沒有風不行,就是那個學會了乘風飛翔的仙人列子,也只能在天上飛翔十五天,十五天之後,他還是要落到地面上來。所以,鯤鵬是不自由的,列子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有所待。真正的逍遙和自由,是取消了依賴,我不再等待什麼,不去依賴什麼,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完全自由的,我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欲望,超越了人世間一切的功利,我的手段就是目的,目的就是手段,我已經化為宇宙中的一切,實現了人生的超越,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無所待的逍遙境界。達到這種至高無上境界的,只有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在莊子看來,至人忘記自己,神人忘記功利,聖人消亡了稱號。

這只是人生的一種理想,事實上,生而為人,沒有人能擺脫世界,沒有人能擺脫欲望。但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行囊裝的太滿,你無法走得太遠,欲望過多,你的靈魂就無法起飛。所以,放手也是一種前行的姿勢,是一種行穩致遠的更佳策略,放棄也是一種進取。

莊子告訴我們,年輕時候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人到中年時,是該放棄一些東西,因為,有所待就不自由,無所待就很逍遙。

相關焦點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逍遙遊》的「三個境界」莊子在《逍遙遊》這篇文章中,寫到了遨遊的三個境界:①「學鳩」境界。「學鳩」就是斑鳩,斑鳩對於飛翔來說並不那麼感冒。它的飛翔要求非常低,原文寫道「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斑鳩一下子飛起來,碰到樹木就停止了,不再飛翔。
  • 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上兩節,莊子其實是講了兩種不同境界的動物,高飛萬裡的大鵬與林間跳躍的寒蟬與小鳥,這就是大境界與小境界之間的區別。在本節莊子將會講到人的問題,人如何才能達到逍遙之境?莊子首先講了人世間的四種人: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如此。
  • 莊子《逍遙遊》解讀(二)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境界、高度。境界的不同、看待事物的高度不同,我們就會有不同地人生。境界、高度不同,我們就有不同地人生感受。
  •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智慧:真逍遙,順自然,成敗之心莫太重
    讀罷莊子的《逍遙遊》會讓人生出一種:「扶搖而上九萬裡」的豪邁氣勢,從此便想擁有那樣一番灑脫自在的逍遙人生!殊不知,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就已和「逍遙」二字沾不上邊了。這也正體現了莊子的人生智慧,即真正的逍遙不是我們世俗意義理解的那樣,而是一種內心的逍遙自在,順自然。莊子的逍遙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種狀態具體如何呢?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但在工夫修為上,孟子所呈現的倫理特色與莊子所呈現的藝術精神,正反映出儒道兩者在「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不同。王先謙《莊子集解》曰:「無所待而遊於無窮,方是《逍遙遊》一篇綱要。」
  • 莊子:想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要做到——無己,無名,無功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什麼境界呢?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無所待以遊無窮。看透宇宙的大道,實現物質與精神上的相對自由。莊子在《逍遙遊》這一篇章裡面寫了三個篇段,第一個片段是書寫鯤鵬騰飛九萬裡,比較小鳥的無知,淺薄何為大何為小。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提及莊子,便會想到他的寓言。寓言者,言在此而意在彼。莊子一生,脫去繁瑣,延展精神,故不羈現實,常借寓言講述道理,抒發心意。比之說理,《莊子》寓言更深刻地反映了莊子逍遙自得、明達齊物的人生境界。藉由寓言,人生相遇莊子,於是相遇逍遙。逍遙是審美的境界,心靈的感通。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學問博大精深,純屬個人見解
  • 鯤鵬展翅《莊子·逍遙遊》
    鯤鵬展翅鵬程萬裡               《莊子·逍遙遊》【原文】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那裡中有一種大魚,魚之大,身子寬達幾千裡,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那裡有一種大鳥,鳥的名字叫鵬,鵬鳥的身體非常大,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樣高大,大鵬展翅飛翔,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遮天蔽日的雲彩。大鵬鳥乘著強勁旋轉的狂飆盤旋而上,翼拍旋風直衝雲霄,能升入九萬裡的高空。
  • 《逍遙遊》裡說逍遙
    《莊子》一書中開篇便是《逍遙遊》,借「逍遙」二字來命名一開始便給全書做了個暗示——我莊子就是放浪形骸於天地之間,天高海闊任我逍遙。所以,從某種程度而言莊子和老子何其相似,都是心中包藏萬物,一生探尋宇宙終極之道,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哲學大師,一來便給人以當頭棒喝,突出一個高雅格調,簡直遠甩當今UC標題黨之流何止十萬八千裡,實令人膜拜。而拍完馬屁之後,也該進入咱們今天的正題了,《逍遙遊》裡說逍遙。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皓然講《莊子.逍遙遊》學員現場感悟大觀!
    通過莊子的逍遙遊,也能充分地展示出,道家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礎,給後來佛家的傳入和發揚光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營養基。所幸遇到了皓然老師,通過莊子逍遙遊一章的講解,老師用他的語言、他的動作、他的思想,藉助虛空道場的能量,在我們每位聽課人的泥胎上戳了一個微小的孔!通過這個小孔讓我們的真我道胎窺到了一絲光明,察覺到宇宙大道的一絲玄妙,在我們的心裡種下了一顆種子。
  • 莊子:人生的四大困境如何破?
    儒家和墨家都認為人生唯有奮鬥一途。 無論是理性主義的儒家,還是理想主義的墨家,甚至自然主義的老子,對人生總是抱有希望的。而莊子則是徹底陷入了對人生的絕望之中。人生的意義——儒家的舞臺墨家的戰場,老子的上善若水,到了莊子這裡,完全成了生存的困境。在莊子看來,人生如困境如牢籠,我們每個人都面臨倒懸之苦。 在莊子的人生觀中,我們要無可奈何地面臨四大困境。
  • 莊子所說的逍遙遊,是怎樣的境界
    逍遙遊是心靈之遊,是虛無之遊,是自然之遊。人,是不自由的。首先,我們擺脫不了束縛我們的這個軀殼。而且,非但擺脫不了,我們還要想方設法,讓這個軀殼保持得更長久一些。於是,便有了煉製長生不老丹藥的古代帝王,也有了抹化妝品、打羊胎素的時尚美人。其次,我們擺脫不了入世生活中的種種欲望。
  •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逍遙遊」的理論本質就是「精神高於物外」,也可以說《逍遙遊》隱含了古代哲學的自由理論。「精神高於物外」的「精神」與現代漢語中的「精神」有些不同,古之「精神」含義複雜,交織於複雜的身體因素之中,與身體的機制和生理的狀態不無關係。身體和思想具有隱秘聯繫。
  • 莊子:人能實現逍遙嗎?唯有無心無情無用無所待!
    莊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紛擾複雜的世界。但莊子不求功名不求利祿,他不屑奔走,不屑爭辯,他淡泊寧靜,他安然居陋巷穿破衣,垂釣於濮水壕梁之上,冷眼旁觀這個發瘋了的世界,然後冷笑一聲,寫下莊子十萬言,闡述他的靈魂救贖之道。莊子的思想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它包含了宇宙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命運觀、認識論等思想。
  • 《逍遙遊》是最好的答案
    《逍遙遊》選自《莊子·內篇》,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莊子認為,修養甚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擺脫了一切束縛的人,所謂「天地御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只有精神得到徹底的逍遙,也就是達到絕對的自由買菜時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遙遊正好體現了莊子對精神上絕對自由的追求。
  • 為何讀莊子內篇要先從大宗師開始讀起,而不是從逍遙遊讀起?
    因此,讀懂莊子當然要從最重要的《內篇》開始。《內篇》分為分成7個部分,分別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每個篇章都代表了莊子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且七篇文章暗含內在的邏輯關係而頭尾相連。而弄懂這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把握莊子哲學思想的關鍵。那麼,為什麼說要打破原有順序,先從大宗師讀起,然後按照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與應帝王的順序來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