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思想財務自由就是逍遙?
你覺得天天喝茶釣魚就是逍遙?
你覺得有大把的時間就是逍遙?
你覺得珠圍玉繞美女在側就是逍遙?
錯了!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
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這樣一個神仙級別的神鳥,他自由嗎?莊子說,它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他要依靠風的力量。
那些小鳥之類的生物,他們飛不了那麼高那麼遠,不過是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而已,他們自由嗎,同樣是不自由的。
那些在社會上的道德模範,朝堂中的官員,他們自由嗎,他們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能停下自己的追逐的腳步,他們被所謂的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束縛住了靈魂,所以他們也是不自由的。
列子學會了飛翔之術,能在天上自由飛翔,但是也只能飛15天,過了十五天同樣要掉到地上來。
他們看似自由,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都要有所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生活上,無論是欲望上還是道德意識上,他們總要依靠一些東西,他們依靠的、追逐的東西,就像是枷鎖,在束縛著他們,讓他們得不到自由。所以,有所待就是不逍遙。
而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逍遙的境界呢?
莊子在最後一段,講了一段話,可以說是我們通向逍遙境界的法寶。
其實,莊子也認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因為人類總要生活,總要依靠物質而生活。這種困境莊子叫做物於物,也就是說,我們被物質世界、被欲望的世界給困住了,我們有所待而得不到自由。
但是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是可以達到自由的逍遙的境界的。
莊子說: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段話的意思是: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藉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莊子給我們找到了能達到逍遙境界的三種人。他們分別是至人,神人,和聖人。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
先來看看什麼是至人。莊子說至人無己。就是修養最高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其實這就是忘記了自我。莊子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一場悲劇,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要是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我們就能擺脫一切束縛,成為無所待的人。這種境界叫做忘我,用莊子的話說叫坐忘,我已經忘記了一切的存在,這樣當然可以實現自由逍遙的境界了。
神人無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想留下些什麼。名譽、地位、功名富貴等,否則就是白來一趟。這當然是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而作為道家的思想家莊子,是提倡清靜無為,提倡齊物的。認為這世界的一切,無論什麼榮辱毀譽成功失敗,其實都是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去孜孜以求。要是我們能拋棄一切的功利心,用一種審美的形態去對待一切,我們沒有目的,沒有手段,我們只是自然而然的活著,我們就能擺脫欲望的誘惑,就能擺脫物質的束縛,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這就是實現了逍遙的境界。
聖人無名。我們經常說,人生不自由,在於名韁利鎖的捆綁。那要是我看淡了一切的名譽地位,所謂對我如浮雲,我能夠閒看庭前落花,能夠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不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了嗎。
所以,實現逍遙的境界,就需要我們做到無情,無心,無所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