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無情無心無所待,才是通向逍遙的正確道路

2021-01-19 好玩的國學

你覺得思想財務自由就是逍遙?

你覺得天天喝茶釣魚就是逍遙?

你覺得有大把的時間就是逍遙?

你覺得珠圍玉繞美女在側就是逍遙?

錯了!在道家哲學家莊子看來,逍遙是人的心靈所能實現的最高境界,是達到了與天地合一的境界,是無所依賴的境界,是無心無情的境界,是只有那些聖人、神人和至人才能達到的境界。

要懂得如何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我們要先看看莊子的名篇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莊子講了三段,基本上是三個故事。

大鵬鳥那叫一個牛,翅膀伸開來能覆蓋太空,一下子就能升上九霄,一下子就能從北冥飛到南海。這樣一個神仙級別的神鳥,他自由嗎?莊子說,它是不自由不逍遙的。因為他要依靠風的力量。

那些小鳥之類的生物,他們飛不了那麼高那麼遠,不過是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而已,他們自由嗎,同樣是不自由的。

那些在社會上的道德模範,朝堂中的官員,他們自由嗎,他們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能停下自己的追逐的腳步,他們被所謂的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束縛住了靈魂,所以他們也是不自由的。

列子學會了飛翔之術,能在天上自由飛翔,但是也只能飛15天,過了十五天同樣要掉到地上來。

他們看似自由,其實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們都要有所待。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生活上,無論是欲望上還是道德意識上,他們總要依靠一些東西,他們依靠的、追逐的東西,就像是枷鎖,在束縛著他們,讓他們得不到自由。所以,有所待就是不逍遙。

而如何才能真正達到逍遙的境界呢?

莊子在最後一段,講了一段話,可以說是我們通向逍遙境界的法寶。

其實,莊子也認識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身體是永遠得不到自由的,因為人類總要生活,總要依靠物質而生活。這種困境莊子叫做物於物,也就是說,我們被物質世界、被欲望的世界給困住了,我們有所待而得不到自由。

但是莊子認為,人的精神是可以達到自由的逍遙的境界的。

莊子說: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段話的意思是:列子乘風而行,飄然自得,駕輕就熟。十五天以後返回;他對於求福的事,沒有拼命去追求。這樣雖然免了步行,還是有所憑藉的。倘若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的境地,他還要憑藉什麼呢?所以說: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莊子給我們找到了能達到逍遙境界的三種人。他們分別是至人,神人,和聖人。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逍遙的境界。

先來看看什麼是至人。莊子說至人無己。就是修養最高的人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其實這就是忘記了自我。莊子曾經說過,生命就是一場悲劇,因為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要是能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我們就能擺脫一切束縛,成為無所待的人。這種境界叫做忘我,用莊子的話說叫坐忘,我已經忘記了一切的存在,這樣當然可以實現自由逍遙的境界了。

神人無功。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想留下些什麼。名譽、地位、功名富貴等,否則就是白來一趟。這當然是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而作為道家的思想家莊子,是提倡清靜無為,提倡齊物的。認為這世界的一切,無論什麼榮辱毀譽成功失敗,其實都是一樣,我們沒有必要去孜孜以求。要是我們能拋棄一切的功利心,用一種審美的形態去對待一切,我們沒有目的,沒有手段,我們只是自然而然的活著,我們就能擺脫欲望的誘惑,就能擺脫物質的束縛,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這就是實現了逍遙的境界。

聖人無名。我們經常說,人生不自由,在於名韁利鎖的捆綁。那要是我看淡了一切的名譽地位,所謂對我如浮雲,我能夠閒看庭前落花,能夠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不就能實現逍遙的境界了嗎。

所以,實現逍遙的境界,就需要我們做到無情,無心,無所待。

相關焦點

  • 莊子: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無喜無悲,無所待才是逍遙之人
    他講大鵬高飛萬裡與小鳥林間跳躍的故事,是說明境界越遠大,心靈越開闊,越能看到美麗的風景,雖然在莊子看來,大鵬和小鳥都擺脫不了有所待的困境,而無法逍遙;他講不以俗世榮辱是非為念的宋榮子和御風飄然而行的列禦寇無法逍遙,是說明人類只有放棄一切有所待,達到無所待,才能走向逍遙之境;他講隱士許由拒絕接受堯禪讓天下的故事,是講人一旦擺脫人間的名利權勢地位的最大誘惑,實現「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就能走向逍遙之道
  • 莊子:逍遙遊,遊心於無窮
    工夫通向境界的進程為欲突破世人拘泥於物質形相而囿於小知小見,莊子於是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構繪出這則驚世駭俗的鯤鵬寓言,誠如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所說,「奇物是拓人胸臆,起人精神」。鯤鵬寓言由鯤之潛藏而至鵬之高飛,喻示著人的心靈由沉積而高舉,此中亦蘊含著莊學的修養工夫而通向境界的進程。
  • 莊子:人能實現逍遙嗎?唯有無心無情無用無所待!
    莊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紛擾複雜的世界。但莊子不求功名不求利祿,他不屑奔走,不屑爭辯,他淡泊寧靜,他安然居陋巷穿破衣,垂釣於濮水壕梁之上,冷眼旁觀這個發瘋了的世界,然後冷笑一聲,寫下莊子十萬言,闡述他的靈魂救贖之道。莊子的思想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它包含了宇宙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命運觀、認識論等思想。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他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得到靈魂解脫的方式是克己復禮,儘量減少欲望,過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莊子則認為這根本不足以去除心奴,因為有意義的生活,本質上無意義,你有所求必然有所待,有所待,必然身心不自由,所以莊子追求的是一種完全超越世俗的路徑,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莊子說,「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 《逍遙遊》:逍遙只是表象,無所依才是根本,莊子想說無人能逍遙
    鯤(想像)道家有個特點,就是不喜歡把話說明白了,特別是莊子,總是把自己的真實意圖藏在寓言故事裡面,靜待有緣人,《逍遙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莊子話說的太過隱晦,以至於後人對《逍遙遊》產生了很多誤解,比如以為鯤、鵬是很了不起的象徵,拿來給孩子起名字。事實上莊子對鯤、鵬明面上是在讚揚,實際上不削一顧。莊子首先寫出鯤和鵬好大的個子,有幾千裡長,能飛到幾千米的高空,扇下翅膀就能飛老遠老遠。莊子還拿鵬和小鳥做了對比,更加顯示出鵬的無窮力量。
  • 莊子追求的「逍遙」,到底是什麼?
    而莊子所講的「逍遙」,則是將一切講放下,無任何所求,亦不再受到任何束縛之意,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因此,真正追求「無為」,或者徹底做到「無為」的人,就是莊子。老子畫像換句話說,莊子的「逍遙」,才是最徹底的「無為」,即完全地不為外物所縛,不再受任何外物所牽引,即「齊萬物,一死生」,也就是跟天地萬物一樣,不再有生死、貴賤、美醜、是非等之分。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莊子的《逍遙遊》給我們的啟示是,人生其實就是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最後放棄對風的依賴,完成生命主體的自由,完成靈魂復歸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最後結果就是無所待,達到莊子所說的超越了人間的功利和欲望的逍遙的境界。所以,人生是從有所待到無所待進化的過程,你掌握了無所待,你就能成為莊子眼中的至人、神人和聖人。
  • 《莊子》感悟:莊子之逍遙——言無拘,意無窮,思無邊,人無己
    我們不是莊子,也不具「濠水之辯」之才,但若真要是給莊子戴上「天才」的帽子,那我們就需要看到他步入意境的超脫——「逍遙」。一、言無拘莊子不願被言語綁架思想,如老子一樣,莊子其實也覺得「道」不可道,他留下的傳世著作很有限,僅一部,且為他的弟子所記錄,而非他刻意想留下點什麼。
  • 逍遙遊:坐忘 無待 無己
    現實的苦惱,在老莊思想虛與靜的精神指引下,慢慢化解,消散,莊子的「逍遙遊」成為他們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狀態。那麼什麼是逍遙遊呢?按照莊子的說法,逍遙遊就是指逍遙於天地而心意自得。如何才能逍遙於天地而心意自得呢?他指出了兩條自修道路。
  • 老子無為,莊子逍遙,佛家無掛礙,其實都指向一個中心!
    老子無為在莊子那裡變成了消遙自在,他的種種行為實在是大大超出常人之理,離譜到怪異。但是莊子的行為總能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讓我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已的生命狀態。逍遙,顧名思義即為逍遙自由,擺脫一切外物的限制,在精神上做自己的主人。用莊子的話說即為「無所待而遊於無窮」。
  • 《莊子》逍遙在「無待」
    《逍遙遊》通過「小大之辨」的論說,歸結出大鵬和小蟲小鳥並無分別,若能各盡其性、各得其宜,便都能各自逍遙。人如果能這樣想,恐怕世上的各種煩惱便瞬間減少了一大半。《逍遙遊》中為了推出這樣結論,提前早已巧妙地插入了兩個必要的提示。   第一個提示:寫人自下仰視青天,蒼茫無極,而大鵬從萬裡高空向地面去看的時候,同樣是蒼茫無極,一片茫然。
  • 皓然講《莊子.逍遙遊》學員現場感悟大觀!
    想得道達至逍遙,必須腳踏實地如法次第修行,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致虛極守靜篤,無欲無念無心,如此修行才可煉精化氣。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經過鍊氣的積累培風而後圖南至光明大道。凡人正如蜩與學鳩、斥媯,面對得道聖人自以為是加以嘲諷,真乃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正如老子所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下士。
  •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這就是莊子哲學所說的「自由」,換言之,經過梳理與重建,我們可以在莊子哲學的內部確立「自由」觀念。所謂的「自由」觀念,章太炎先生曾說,《逍遙遊》所展示的「自由」、《齊物論》所闡論的「平等」,乃莊子思想的核心。顯然,他是以近代的觀念作為參照,重新發現了《莊子》的價值。
  • 相遇逍遙:《莊子》寓言人生
    在寓言中,莊子借北海神之口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人們對於實際存在著的事物差異容易觀察,但若換一個角度去審視事物時,則會看到不同面相。直至儘管事物之間存有諸多差異,但是在「道」的層面上來觀察,他們卻「復通為一」。這便是齊物。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我們都知道的是莊子生於亂世,對於當時王朝統治是極為不滿的,但是他又無力反抗,所以就採取了一種消極逃避的態度,幻想從虛無縹緲的境界中尋求思想解脫。寓言部分描繪了遨遊於九萬裡高空志向遠大的鵬鳥和生活與蓬蒿之間目光渺小的蜩與學鳩的形象,說明事物無大小都是各有所待的,算不上是逍遙遊。在這一部分首先以離奇、宏偉的想像和高度誇張的手法,塑造了一個碩大無比的鵬鳥形象。
  • 為何讀莊子內篇要先從大宗師開始讀起,而不是從逍遙遊讀起?
    因此,讀懂莊子當然要從最重要的《內篇》開始。《內篇》分為分成7個部分,分別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每個篇章都代表了莊子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且七篇文章暗含內在的邏輯關係而頭尾相連。而弄懂這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把握莊子哲學思想的關鍵。那麼,為什麼說要打破原有順序,先從大宗師讀起,然後按照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與應帝王的順序來讀呢?
  • 從《逍遙遊》看莊子的人生智慧:真逍遙,順自然,成敗之心莫太重
    莊子口中的「逍遙」,並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所謂「逍遙」的思想不像一種新的時尚潮流,人們見了它的好,就個個趨之若鶩。不是的。一個人若是「追求」逍遙自在,那他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迷失。難道說只要在心門上上一個「逍遙」的門牌,便能俯瞰紅塵世俗、走得自在灑脫麼?不是的。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 莊子不求富貴,視功名為糞土,那他到底追求什麼?
    而這個時候,莊子到底在幹什麼呢?莊子是在窮快活窮開心。那莊子到底在追求什麼呢?莊子就是追求快活和開心。不過,莊子追求的不是俗世的聲色犬馬、高官厚祿,莊子追求的是超越的快樂,一種超越了俗世的物質與情感,超越了身體與欲望,超越了一切的有所待的境界,從而達到一種「物物而不物於物」的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無何有之鄉,真正的逍遙
    彷徨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說惠子:你呀,簡直是小家把式,你以為你邏輯講得好,知識就是那麼高,你看那個「犛牛」偉大得不得了,有什麼用?連老鼠也抓不住。中國的大牛有好幾種,犛牛出在中國的西邊,陝西過去靠近青海西康一帶,那裡的大牛叫犛牛,也叫犛牛。莊子開始先罵惠子像狐狸一樣狡猾,自以為聰明能幹,被人家抓住了,現在罵你以為你偉大?
  • 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