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2020-12-15 公子小白的知識筆記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

威廉·詹姆斯的觀點

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叫做威廉·詹姆斯,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即「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

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美】威廉·詹姆斯

莊子的寓言

莊子和惠施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

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莊子的另一則寓言小故事說:

有一次,一個木工師傅帶著徒弟去鄰村幹活,路過村口的時候,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巨樹。樹上掛滿了紅繩,很多人在樹下頂禮膜拜,它是一棵神樹。木工小徒弟看到這棵巨樹目瞪口呆,師傅不以為然,勁直走了。不久之後,小徒弟問師傅為何不感興趣?師傅表示這棵樹「沒用」。用它做船,下水就沉;用它做棺材,三月就爛;用它做房梁,不久就塌。徒弟頓時心服口服。到了當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樹神託夢質問木匠師傅,「你說我沒用,那麼我想問問你,那些有用的都去哪兒了?小樹能做桌子的、能做房梁的……被人拿走了。我不是恰恰因為『沒用』成為了樹神嗎?」

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

或許,這裡所說的「用」,我們可以借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所有學科都比哲學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自由的學問。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務的對象。但唯獨哲學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關於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我們沒必要去對其過分誇大。

其實我們並沒有忽視人文科學的價值,並且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而且人們並不否認,在發展科學精神的同時,也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1.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

雖然哲學這類人文學科可能表面上無法顯現出實際的效用,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去直接創造價值。但是,我們除了需要物質文明,需要生活的更方便快捷之外,同等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充實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豐盈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應該是更為迫切的內容。

儘管我們仍處於發展之中,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遠遠優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物質文明越發展,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會越明顯。這就是所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問題

回首中世紀社會,宗教起到了價值理性的作用。但進入到近代哲學,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哲學的發展,宗教信仰遭到動搖導致原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相互關係逐漸失去平衡,其後果是導致工具理性被人們錯誤地等同於價值理性。

綜上,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它們的用途並不在於像科學技術一樣,致力於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創造可見的效益。哲學乃至其他人文學科,所要滋養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哲學更應該是人的精神家園。

2.哲學源起「愛智慧」

我們回到「哲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關於哲學的希臘語概念:

philosophia=philos+sophia 哲學=愛智慧

柏拉圖

我們試想一下,為何最初的哲學家將哲學看作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呢?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哲學家是非常謙遜的。柏拉圖告訴我們:智慧這個詞太大了,他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

所以,在這裡就已經預示了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代表了一個無限永恆的理想境界。但知識卻是著眼現實的,所以一定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

相關焦點

  • 哲學的「無用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的?
    被生物學家接手;「我們要到哪裡去?」被社會學家和遺傳學家接手。最可氣的是那些文科範疇的內容也被瓜分殆盡,形成語言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也因如此,現代「學術之生,源於哲學之死」。哲學是無用之學從古希臘的角度來看,哲學無非是:超脫與求真。這兩點是一體兩面的說法,求真本身就帶來超脫的生活態度;想要有超脫的態度,生活也必然是求真的。我們的現實環境告訴我們,人類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求存,很少有求真的事情發生。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詩歌的存在並不是沒有用,而是「無用之用」,存在且有意義。針對這個問題,莊子和惠子之間曾有一段對話。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 莊子:無用之用
    昔日,惠子問莊子:「魏王曾經送給我一顆葫蘆籽,我把它種到地裡,竟然結出了一個無比巨大的葫蘆,我想用葫蘆去裝水,可是它的皮太薄,恐怕承受不住水的壓力而裂開,要是剖開做水瓢,水瓢太大,沒有地方可以放,貌似這個葫蘆毫無用處啊!」莊子嘆了口氣道:「這麼大一個葫蘆,你幹嘛不把它綁在腰上?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不了解孔孟老莊、諸子百家以及歷代著名哲學家的思想,對我的生活和人生有什麼影響嗎?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囊括了邏輯學、自然科學、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與修辭學各方面,他的思想很理性,以嚴格的邏輯求證為原則。這一點與柏拉圖不同,柏拉圖的思想充滿詩意的、美的和理想化的幻想。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除了周末,這些天的節奏是這樣的:白天依然是各種各樣的忙,晚上,把一天的林林總總安頓下來後便開始碼字。當點點滴滴的思維漸漸地流動成只只句句的文字時,心也漸漸地慢慢地安靜了下來……儘管每晚會佔用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樣的時間,是一個自我反思、梳理和淨化的過程。儘管每晚會捨棄一些休息的時間,但這過程給予心靈的享受卻不是多睡一會可以給到的。特別是有時當思緒湧出,輸字的速度趕不上思想的進度時,那種感覺很美妙,往往整篇文章一氣呵成,其實花的時間不多。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衛君剛猛暴烈盛氣露於言表,而且喜怒無常,人們都不敢有絲毫違背他的地方,他也藉此壓抑人們的真實感受和不同觀點,以此來放縱他的欲望。這真可以說是每日用道德來感化都不會有成效,如果你像那些大臣一樣,服服帖帖,又怎麼能感化他呢?」到這裡,別說顏回,我們普通人也感到鬱悶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該怎麼辦?
  • 哲學之所謂無用之用
    哲學,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它對人生,對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這種用不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專門技能,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各種專業知識,例如,學經濟,學法律,學這個專業,學那個專業,都是學一種專業知識。牙科醫生是治牙的,它不能治心臟病; 學法律的是當法官或律師,法律不能治病。專業的優點是專,它的局限性也是專。而哲學智慧對每個專業,對每個人都有用。因為它不是局限在某個專業, 而是提供一個人人需要的關於世界、關於人生、關於價值的智慧。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專業知識,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做具體的事,比如,沒有牙科學知識就不知道如何治牙。
  • 無用之美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有一天,他和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粗百尺,高數千丈,直指雲霄的大樹聳立在大溪旁。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弟子也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大千世界,不同的標準之下有不同的價值。 作為人,我們不能總是以「有用和利益」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不單為取悅人而存在。
  • 不懂「無用」之用,難成大器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卻疙裡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
  •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繼承發展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理學思想!這本書不但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且從文學角度上也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很多典故都是膾炙人口!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莊子:人能實現逍遙嗎?唯有無心無情無用無所待!
    各學派唇槍舌劍爭辯是非,為揚名為治國,為榮華富貴,思想界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莊子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紛擾複雜的世界。但莊子不求功名不求利祿,他不屑奔走,不屑爭辯,他淡泊寧靜,他安然居陋巷穿破衣,垂釣於濮水壕梁之上,冷眼旁觀這個發瘋了的世界,然後冷笑一聲,寫下莊子十萬言,闡述他的靈魂救贖之道。莊子的思想是一個龐雜的體系,它包含了宇宙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命運觀、認識論等思想。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史記》記載,莊子早年曾做過漆園吏,至於什麼是「漆園吏」,學界有兩種解釋:一說漆園為古地名,莊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說莊子曾在蒙邑中為吏,負責漆事。總之他是做過小官。但時間不是很長,莊子就辭去了這一職務。莊子生活的年代,諸侯紛爭,戰事頻仍,社會動蕩,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身處這樣的環境,莊子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憎惡,對苦難中的平民則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儒家強調學習是為己之學,就是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儒家並沒有把學習看成是純粹的知識積累,而是把它看作是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強調在學習中體悟。體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學習和思維方法。「體悟」一詞中的「體」本身就包括實踐之義,即身體力行。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講過,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內篇》才是莊周本人所做,而《外篇》與《雜篇》則很像是多名作者的作品總集。《內篇》的內容講的玄而又玄,非常難以理解,而《雜篇》和《外篇》則在想方設法地將《內篇》解釋清楚。
  • 莊子與笛卡爾:東西方哲人共通的「夢喻」
    在印度哲學文獻《奧義書》中論述了人的四種狀態,即醒覺、夢、無夢睡眠、與梵合一的超驗狀態。直到近現代,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笛卡爾也用夢來論證其普遍懷疑的方法論。更有精神分析學創始人弗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一書,其中曾這樣描述「夢」在古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影響:究竟我們是睡著?還是清醒著?
  • 亞里斯多德為何自殺
    這本書使我對亞里斯多德的印象徹底改觀!我原本以為他是一個懂哲學的的瘋子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他是一個邏輯嚴謹,心思超密,條理巨清....的神經病用一句話概括:他可能是個瘋子但他絕逼不是一個傻X我們先看看亞里斯多德之前是幹什麼的?
  • 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詩學》
    他在批判柏拉圖的一個學說時曾說過這麼一段感人至深的話:討論這個學說使我們感到一種不愉快,因為主張這個學說的人是我們的朋友。但是我們既是熱愛智慧的人,為了維護真理,即便推翻我們自己的主張也是應當的。朋友和真理既然都是我們心愛的東西,我們就不得不愛真理而勝於愛朋友了。(《倫理學》)亞歷山大對亞里斯多德學說的背道而馳,又何嘗不像亞氏對柏拉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