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2020-12-23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講過,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內篇》才是莊周本人所做,而《外篇》與《雜篇》則很像是多名作者的作品總集。《內篇》的內容講的玄而又玄,非常難以理解,而《雜篇》和《外篇》則在想方設法地將《內篇》解釋清楚。

在《內篇》中提到過很多得道的高人,他們大水淹不死,大火燒不死,閃電雷爆劈不死,斧鉞刀叉砍不死,整天乘雲騎月,遨遊於四海之外。

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當然,我並不否認玄之又玄的東西存在,只是此類神跡絕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所以我們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讀書方法,就是:樸素。

「樸素」這兩個字雖然與《莊子》的行文,風採比較起來會顯得令人討厭,但是它卻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一不小心繞過去了大部分就會變成南懷瑾先生口中的「神經病」,而極少一部分人確實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用樸素的眼光來看,我們把「水、火、雷、刀、槍」等等看做是寓言,這個寓言的背後無非是說一個得道的人如何在亂世中自保。五代年間有個榜樣人物,叫做馮道,無論民族、無論姓氏、無論城頭如何變化大王旗,他都是政壇的不倒翁。所以儒家很鄙視他,罵他寡廉鮮恥。但是在《莊子》哲學中就不一樣了,馮道並沒有錯,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活。

要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莊子》裡確實提到一個方法:虛舟。虛舟的意思就是空船,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人不要把自己當人。只要一個人不把自己當人,那麼別人無論怎麼做,怎麼說都不會傷害到你。

我們知道,在現實中生活,一個人要一輩子不冒犯別人,不得罪人,根本就不可能。《莊子》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它特別強調了如何在不小心冒犯別人之後,卻不讓別人感到冒犯。

「虛舟「源自於《莊子-外篇-山木》裡的一個故事:魯候憂勞國事,於是,市南宜僚勸他放棄國君之位,到南越的建德之國。魯候聽後擔心路遠,市南宜僚接著說:「在路途上只要有所節制,放下慾念,就不會挨餓。等你渡過大江,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漂泊的時候,就會發現,佔有別人的就會負累,被人佔有的就會憂患。所以堯不佔有別人,也不被別人佔有。

我希望你能夠擺脫負累,解除憂患,與大道遨遊於無窮的境界。試想我們坐在船上的時候,突然有一隻空船撞了上來,脾氣再壞的人也不會動真怒;如果撞上來的船上有人,結果就截然不同了。生氣還是不生氣,完全取決於撞來的船上到底有沒有人。同理,如果一個人人能夠能『虛己以遊世』,有誰能夠傷害他呢?」

這個故事市南宜僚是在說,人們要像那隻空船一樣,就算冒犯到別人,別人也不會怪你,就算生氣也不會動了真怒。

在《莊子-外篇-山木》中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孔子被困,七天沒有飯吃,太公任去安慰他,想要教他一種不死的方法,話是這麼說的:「東海有一種鳥,叫作意怠。這種鳥飛得很慢,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吃飯一定要吃別人的鳥吃剩的食物,所以它在行列裡不會遭受排斥,其他鳥也不會想去傷害它。

這個故事似乎一語道破了虛舟哲學的核心觀點:低調做人,安心苟活,不要把自己當「人」,我們只是「人」的附屬品而已。#國學#

相關焦點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提到《莊子》,很多人認為它如同「逍遙遊」一般漫無畛際、宏大遼闊,卻不大「接地氣」。其實不然,《莊子》中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都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的。先說政治思想。前面說到,莊子生活的時代充滿了戰爭和爾虞我詐,對於這種無道社會,莊子是非常厭惡的。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莊子認為宇宙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天人合一」的,「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同時這也意味著與自然相背離。「人為」兩字合起來,組成「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遊戲裡莊周的「口頭禪」: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呼嚕聲)呃~呃~。你在做夢,哼!就是那個做夢的做夢(挑釁)。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莊子大智慧:為人不要擰巴,處事不要焦慮,生活不要勉強
    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對每個人的怨氣不僅沒有化解,還會隨著頻次的增加、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深。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情,也許什麼時候你有了機會就會狠狠地報復對方,也有可能你的這種負面情緒一直找不到出口。反正,你總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也會傷害到自己。其實,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可能我們的很多面本身就是矛盾的。對於自己的擰巴,我們該怎麼辦呢?接納,順應,安撫你的內在小孩吧。
  • 《中國哲學小史》:孔子的思想莊子的境界,傳統哲學都在說什麼?
    這樣的人生三連問是西方的哲學。中庸之道,白馬非馬,這是傳統的東方哲學。不過,鑑於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古典哲學並沒有從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與大文化融為一體。以至於提到國內哲學史的發展就要提到馮友蘭,因為是他於包羅萬象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
  • 胡適:莊子哲學會造成「不問疾苦,苟且媚世」的廢物
    胡適曾經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談到莊子哲學時候認為:「這種(莊學)人生哲學看起來高超得很,其實流弊很嚴重,輕的會造成一種不關社會痛癢,不問民生疾苦,樂天安命,聽其自然的廢物,重的則會養成一種阿諛奉承,苟且媚世的廢物。」。莊子的哲學真如胡適所說的不堪嗎?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喜歡上哪一類型的文化,這個是不能去強迫的,只能跟隨自己的愛好,經歷,心境的變化去發自內心由衷的喜歡。對於自己真心不愛,但又強迫去喜歡和學習的東西,又哪裡能夠看得進去呢,也是沒有心情去深入理解與專研的。不能聽說別人覺得什麼厲害便去學什麼,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哲學,是一門深入思考的學科,他不僅僅限定在人生哲學裡,還有很多職場、社交、宇宙等等方面的哲學。但一般情況下我們大多數一說到的哲學,便讓人想到的是有關人生哲理方面的。哲學為什麼會讓人覺得厲害?那是因為哲學無所不包,它包括了人們是怎麼來的?要去往哪裡?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作者:餘雲開《人間世》是《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一、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在第一層境界,莊子用孔子教導顏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學。值得注意,在這裡莊子用孔子和顏回來舉例,可見莊子對孔子還是很尊崇的,或許他認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童真可愛《人間世》是《莊子》內篇中的文章。主張的是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覺得就如同這次肖戰被黑的事件來說,他應該怎樣應付艱難的世事呢?
  • 莊子:人能實現逍遙嗎?唯有無心無情無用無所待!
    為了化繁就簡,我們不妨將他的哲學思想簡單地劃分為自然哲學、人生哲學和社會哲學這三類。莊子哲學的核心是人生哲學思想,這也正是無數知識分子為之著迷的重要原因。而人生哲學與社會哲學是建立在自然哲學之上的,因為人生總是要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問題,總要在宇宙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生活,這個終極的追求就是宇宙觀,就是自然哲學。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 莊子哲學研究:逍遙不是終極至德之境,而是思考、獲得真知的起點
    以無知之知為目標的「忘」有自覺的成分,但不是你自覺、就能真正左右自己達到「忘卻」的目標,換言之就是,很多人都知道應該去忘卻,但不知道怎麼做到,這不單單是普通人的困惑,也是哲學家莊子的困惑。莊子,是一個獨孤到極致的哲學家,他就在傳說和虛構的人物和對話中,向世人展開他千古獨絕的思想世界,懷疑是莊子哲學的起點,探索真知則是他所求的目標。
  • 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我個人認為,對於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內篇中的三篇,分別是《逍遙遊》、《齊物論》和《大宗師》,只要能夠準確理解這三篇的思想主旨,也就基本了解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這三篇中《齊物論》主要論述了在莊子哲學思想下看待世間萬物的本質,《大宗師》則闡述了在這種本質之上要依「道」而行的行為方式,而《逍遙遊》則是依「道」而行後最終實現的目標——極致的逍遙自由。
  • 莊子:你不要去對抗命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小人為私利而犧牲自己,君子為名譽而犧牲自己,大夫為家族而犧牲自己,聖人為天下而犧牲自己。雖然各自不同,但因為欲望而傷害人的心靈,卻是一樣的。因此,人生就是在文明的裹挾之下的欲望煎熬之旅。人無法擺脫命運的糾纏,因此,人生就是在命運的必然性中的悲劇性存在。生存是偶然,死亡是必然。
  • 莊子的十大名句:感悟道家的人生智慧,讀懂讓人受益匪淺!
    莊子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本名莊周,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老莊」。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對後世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倆欣賞一些他給我們留下的千古名句。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惠子惠子總是在梧桐樹下與人高談闊論,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邏輯言論皆是登峰造極。莊子停下了逍遙而寂寞的腳步,他看到了世間另一個生命,如自己一樣,對道無比熱忱的追尋。當莊子嘗試與惠子交談,他感受到了坦率和尊重、包容與真誠。莊子說:「射箭的人不預先瞄準卻中了靶,稱他善於射箭的話,普天下都是像羿那樣善射的人,可以這樣說嗎?」
  • 莊子:真正成熟的人,放得下生活的羈絆,懂得做減法人生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佔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這是莊子的哲學智慧:生活,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