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講過,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內篇》才是莊周本人所做,而《外篇》與《雜篇》則很像是多名作者的作品總集。《內篇》的內容講的玄而又玄,非常難以理解,而《雜篇》和《外篇》則在想方設法地將《內篇》解釋清楚。
在《內篇》中提到過很多得道的高人,他們大水淹不死,大火燒不死,閃電雷爆劈不死,斧鉞刀叉砍不死,整天乘雲騎月,遨遊於四海之外。
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當然,我並不否認玄之又玄的東西存在,只是此類神跡絕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所以我們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讀書方法,就是:樸素。
「樸素」這兩個字雖然與《莊子》的行文,風採比較起來會顯得令人討厭,但是它卻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一不小心繞過去了大部分就會變成南懷瑾先生口中的「神經病」,而極少一部分人確實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用樸素的眼光來看,我們把「水、火、雷、刀、槍」等等看做是寓言,這個寓言的背後無非是說一個得道的人如何在亂世中自保。五代年間有個榜樣人物,叫做馮道,無論民族、無論姓氏、無論城頭如何變化大王旗,他都是政壇的不倒翁。所以儒家很鄙視他,罵他寡廉鮮恥。但是在《莊子》哲學中就不一樣了,馮道並沒有錯,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而活。
要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莊子》裡確實提到一個方法:虛舟。虛舟的意思就是空船,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人不要把自己當人。只要一個人不把自己當人,那麼別人無論怎麼做,怎麼說都不會傷害到你。
我們知道,在現實中生活,一個人要一輩子不冒犯別人,不得罪人,根本就不可能。《莊子》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它特別強調了如何在不小心冒犯別人之後,卻不讓別人感到冒犯。
「虛舟「源自於《莊子-外篇-山木》裡的一個故事:魯候憂勞國事,於是,市南宜僚勸他放棄國君之位,到南越的建德之國。魯候聽後擔心路遠,市南宜僚接著說:「在路途上只要有所節制,放下慾念,就不會挨餓。等你渡過大江,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漂泊的時候,就會發現,佔有別人的就會負累,被人佔有的就會憂患。所以堯不佔有別人,也不被別人佔有。
我希望你能夠擺脫負累,解除憂患,與大道遨遊於無窮的境界。試想我們坐在船上的時候,突然有一隻空船撞了上來,脾氣再壞的人也不會動真怒;如果撞上來的船上有人,結果就截然不同了。生氣還是不生氣,完全取決於撞來的船上到底有沒有人。同理,如果一個人人能夠能『虛己以遊世』,有誰能夠傷害他呢?」
這個故事市南宜僚是在說,人們要像那隻空船一樣,就算冒犯到別人,別人也不會怪你,就算生氣也不會動了真怒。
在《莊子-外篇-山木》中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孔子被困,七天沒有飯吃,太公任去安慰他,想要教他一種不死的方法,話是這麼說的:「東海有一種鳥,叫作意怠。這種鳥飛得很慢,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吃飯一定要吃別人的鳥吃剩的食物,所以它在行列裡不會遭受排斥,其他鳥也不會想去傷害它。
這個故事似乎一語道破了虛舟哲學的核心觀點:低調做人,安心苟活,不要把自己當「人」,我們只是「人」的附屬品而已。#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