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2020-12-22 有書

有書君說

莊子在《山木篇》(出自《莊子·外篇》)中,借子桑雽之口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感情淡泊卻心靈親近,小人之間的相處濃烈卻會利盡義絕。

對生活擁有敏銳洞察力的莊子,一語道破友誼的真諦,千年來深受世人認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莊子與他最好的朋友惠子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吾誰與歸

米缸又空了。

莊子猶豫再三,披上打著補丁的粗布外衣,踏著草鞋,來到監河侯家裡,打算借點糧食。

監河侯見莊子來借糧,說道:

「行。我馬上要收封邑的稅金了,到時候我借你三百金,怎麼樣?」

莊子變了臉色,有些氣憤的說起他遇見的一條鯽魚。

那條魚在乾涸的車轍之中掙扎,向莊子祈求鬥升之水活命。

而莊子說:

「我去南方遊說吳越的王,然後引西江之水來迎候你,可以嗎?」

那鯽魚忿然作色說:

「我失去日常生活的環境,沒有安身之地。眼下鬥升之水就能讓我活命,而你竟然說這樣的話,你乾脆早點到賣乾魚的店裡找我吧。」

莊子對世道感到失望。

這世上有一種交往,是沒有利益,便沒有義氣。

天下人沉湎於物慾而虛偽待人,讓莊子感到深深寂寞。

請莊子出仕的王侯比比皆是,只是他視富貴榮華如敝履,不願於亂世浮沉。

可他一貧如洗之時,卻無人願伸出援手,無人能率真對話。

寂寞無形,變化無常。莊子唯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固然有「一覽眾山小」的至高境界,卻亦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單。

直到遇見惠子。

惠子

惠子總是在梧桐樹下與人高談闊論,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邏輯言論皆是登峰造極。

莊子停下了逍遙而寂寞的腳步,他看到了世間另一個生命,如自己一樣,對道無比熱忱的追尋。

當莊子嘗試與惠子交談,他感受到了坦率和尊重、包容與真誠。

莊子說:

「射箭的人不預先瞄準卻中了靶,稱他善於射箭的話,普天下都是像羿那樣善射的人,可以這樣說嗎?」

惠子肯定了莊子的邏輯:「可以。」

莊子又說:

「天下人沒有共同認可的正確標準,卻以各自的正確為正確,那麼普天下都是像唐堯那樣賢明的人,可以這樣說嗎?」

在邏輯上仍然沒有問題,惠子說:「可以。」

接著莊子說:

「那麼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四家,跟先生你一道便是五家,到底誰是正確的呢?」

註:鄭緩,先秦儒士;墨翟,即墨子;楊朱,開創楊朱學派,重視個人利益;公孫龍,戰國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言下之意,你們各自執著於自己的正確,就像射箭而沒有找到瞄準的方式,你們的論辯永遠只是流於表面。

惠子坦率承認說:

「如今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跟我一道辯論,相互間用言辭進行指責,用聲望壓制對方,從不曾認為自己不正確,那又怎麼樣呢?」

惠子與人交流的態度率直真誠,這讓莊子心中欣賞。

但洞察世事、為人犀利的莊子,看到惠子追求道而迷失於言辭詭辯,總忍不住諷刺惠子。

惠子沒有因為莊子的犀利而惱怒,反而在莊子的鋒芒之中看到了他的才華。

少與人言又話鋒犀利的莊子,因為惠子的包容和豁達,總能生出無窮的表達欲望。

真正的志趣相投,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親近認同,更在於靈魂深處的彼此發現、相互欣賞。

才華相當,故而交流中有無窮樂趣;認知不同,故而因你見識了另一個世界。

和光同塵

與莊子交往越深,惠子越了解到他的絕世才華。

當莊子一次次談論逍遙自由的境界,一次次拒絕出仕為官。

擁有積極入世之心的惠子,不禁說道:「你的言論沒有用處啊。」

莊子回答說:

「懂得無用才能談論有用。天地不能不說是又廣又大了,而人所使用的只是腳下踩的這一小塊罷了。那麼,只留下腳踩踏的這一小塊,把其餘的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這大地對人來說,還有用嗎?」

惠子說:「當然沒用了。」

莊子說:「如此說來,無用之用,也就很明確咯。」

惠子如何不知莊子所謂「無用之用」,只是他一直痛惜摯友擁有天縱之才,卻只肯做「其餘的地方」,而不是「腳下踩踏的那一塊」。

無人生來就是一顆無用之心。

是「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亂世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讓莊子不得不出離塵世,在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裡保全自我、尋求解脫。

可無用的處世哲學真的能夠保全自己嗎?惠子不止一次的質疑這一點。

他告訴莊子說,魏王曾經送給他大葫蘆的種子,大葫蘆雖然很大,卻實在無用,惠子最終把它砸了。

言下之意,莊子的學問淵博,就如同超越尋常大小的大葫蘆,可是若不能用於王侯國家,終究命運難測。

可莊子卻反駁惠子說:

「那麼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化作一葉扁舟,浮遊於江湖之上呢。」

惠子只好又說:

「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做臭椿。樹幹上有許多贅瘤,枝幹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你說的大而無用,和大家所遇到的境況是有差別的。」

莊子說:「你難道沒有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

屈身埋伏在那裡等待小動物,捕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

再看那犛牛,它大如天邊的雲,卻不能捕鼠。

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樹下。

這樣大樹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用處,也沒有困苦啊!」

莊子隱晦的提醒在魏國為相的惠子,在亂世之中做官,如同上躥下跳的狸貓和黃鼠狼,一旦遭遇陷阱,就無處可逃。

犛牛對於老鼠來說很大,卻不能捕鼠。

但犛牛生來不是為了捕鼠啊,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浮遊於江湖之上的一葉扁舟,還是種於無何有之鄉的大樹,都表達著莊子對心靈自由的渴望。

兩位哲人仿佛在說著與己無關的故事,卻處處傳達著自己與對方完全不同的人生哲學,以及對彼此生命狀態的一份關懷。

知己但求其解語,此生足矣。

莊子和惠子沒有因為不同而彼此疏遠,反而因為包容彼此的不同,而收穫了此生無憾的友誼。

相忘江湖

莊子和惠子的每一次辯論,都讓世人看到兩人的才學,又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境界。

莊子對世間萬物都有一份超越凡俗的豁達。

他曾經寫下:

「泉水乾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溼潤求得生存,不如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如果相識短暫、相處艱難,不如彼此相忘,各自自在。

莊子性情之中的放達和對人間的灑脫,讓他在妻子過世之時,亦「鼓盆而歌」。

惠子前來弔唁,難得的語氣嚴厲:

「你與過世的妻子在一起一輩子,她為你生兒育女直到衰老而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著瓦缶唱起歌來,實在過分了!」

莊子便向惠子說起自己的生死觀。

在莊子眼裡,生死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從出生變回了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莊子不願圍著過世的妻子嗚嗚啼哭,因為他已通曉天命。

儘管莊子能夠超脫生死,卻仍無法躲開人間孤獨。

當惠子離世之時,莊子經過惠子的墓前,說起郢地的一個人。

郢人在鼻尖塗抹如蚊蠅翅膀大小的白堊泥。

而匠石能夠揮動斧子,輕鬆的砍削郢人鼻尖的那一個小白點,鼻子一點也不會受傷。郢人也泰然自若。

可是自從郢人過世,匠石再也不能「運斤成風」(揮動斧子呼呼作響),完成這樣高難度的技藝了。因為可以和他搭檔的夥伴去世了。

莊子說:「自從惠子過世,我沒有能夠匹敵的對手,沒有可以對話的人了。」

再沒有人能聽懂莊子話語裡的機鋒;再沒有人能包容莊子特立獨行的性情。

莊子不曾因為死亡而落淚,卻因為惠子的離開而不再與人言。

莊子又回到了最初的孤單寂寞,「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

世間芸芸眾生,一個人真正懂得另一個人的思想、志趣、選擇,是多麼難能可貴。

世間的真情,無關於貧賤富貴,不拘於歲月長短。是靈魂深處的相知,讓彼此成為一生的無可替代。

後來,莊子行將就木之時,弟子們打算用很多東西陪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萬物都是我的陪葬。」

他此生逍遙自在,對世間無所留戀。

擁有他至深情誼之人,已先一步回歸死亡。

塵世中最令他眷戀的,或許是與摯友的點滴回憶。

濠水橋上有他們並肩漫步的身影,辯論人能不能知道魚兒之樂;大梁城中有他們相見玩笑的畫面,一人視宰相之位為臭老鼠,一人珍重視之。

莊子一生隱世,齊萬物、任逍遙;而惠子一生為官,合同異、辯名實。

他們之間思想交鋒,而並不相互貶低;他們對人生追求迥異,而從未彼此嫌棄。

因為對方,他們看到了生活的不同可能;因為彼此,他們懂得了包容萬物的差異。

莊惠之情,超越了貧富高低,超脫了世俗成見。

最好的關係,從來無需迎合對方,從來無需迷失自己,而是相互欣賞,彼此成全。

參考文獻:

1.《莊子·內篇·逍遙遊》

2.《莊子·內篇·齊物論》

3.《莊子·內篇·德充符》

4.《莊子·外篇·山木》

5.《莊子·外篇·至樂》

6.《莊子·外篇·秋水》

7.《莊子·雜篇·外物》

8.《莊子·雜篇·則陽》

9.《莊子·雜篇·列禦寇》

10.《莊子·雜篇·天下》

相關焦點

  • 莊子《人間世》肖戰和王一博無感心齋、養蓄神智的人生處世哲學!
    童真可愛《人間世》是《莊子》內篇中的文章。主張的是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怎樣才能應付艱難的世事呢?《莊子》首先提出要「心齋」,即「虛以待物」。「虛用博大、無為的態度對待世間萬物。謙以待人,虛以待物。王一博的「無感」處世哲學很好地詮釋了「虛以待物」。再則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覺得就如同這次肖戰被黑的事件來說,他應該怎樣應付艱難的世事呢?
  • 道家智慧:從「相忘於江湖」,看莊子如何處世?
    莊子夢蝶圖如果說老子的思想,探討的是治國之道,那麼,莊子則更講究個人的解脫,即莊子的思想,更關注的是個人如何處世?那麼,莊子的哲學與思想,到底是如何教人處世呢?我們從「相忘於江湖」開始說起,即:「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作者:餘雲開《人間世》是《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一、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在第一層境界,莊子用孔子教導顏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學。值得注意,在這裡莊子用孔子和顏回來舉例,可見莊子對孔子還是很尊崇的,或許他認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
  • 怎麼做才能長久地維持一段戀愛關係呢?並能夠堅持愛情長跑!
    那麼,為了避免這種事情,怎麼樣做才能夠去維持一段戀愛關係,能夠做到愛情長跑呢?在戀愛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對方的小事,也就是所謂的細節,在最為親密的關係當中,小事也就是大事。其實,仔細想想為什麼感情很好的兩個人忽然之間就結束了呢?
  • 莊子的處世藝術: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世界很荒涼很黑暗,你大可把它想像成陽光明媚的桃花源;人生很痛苦很悲傷,你大可以不必慌張,你可以「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生命中有悲歡離合和若干無法擺脫的煩惱,你也可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因此,逍遙遊的關鍵是超越世俗生活,超脫世俗觀念,擺脫自我「成心」的執著所謂智慧的「機心」,把心中的雜質全撈出來,讓心變得如明鏡一般澄澈,因為,看淡一切便可逍遙。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提出統治者要想正人必先正己,還要選拔「能莊子的哲學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展,特別體現在對「道」的認識上,因此被後人稱為「老莊哲學」。在老子的基礎上,莊子把「道」推廣到社會生活及人性人格上,主張萬物平等、物我平等,提倡摒除成見,順應自然。此外,在老子有關無與有、小與大、短與長、柔與剛、弱與強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基礎上,莊子突出了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以及相異性的相互轉化,創建了「相對論」的認識論。
  • 人間世:莊子在逆境中的處世哲學,講述了四種解決人生困境的方法
    畢竟人是群體生活的生物,我們每一個個體在人群之中都是構成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完全斷絕人和社會的聯繫是不現實的,莊子便提出了一種折中的方法:淡泊名利,有機會就去爭取,沒機會就靜待機遇的來臨,不必強求自己去追逐名利,那樣就不會為了面子之類的東西而招來煩憂。 二、被迫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該如何調節情緒呢?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結果這個人怎麼學都掌握不了這種優雅的步態,就連自己走路的習慣也忘記了,只好爬回自己的國家。01做好自己,不必解釋莊子曾經說過:「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莊子的思想主要是在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莊子思想的主體部分是「天道無為」,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能夠在一切事物之中有所體現。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 「心理提問」:遇到一個好男人,該如何維持一段長久的戀情?
    【讀者提問】如何維持一段長久的戀情?之前有過戀愛失敗的經歷,不知道是自己真的不值得愛,還是遇到了錯的人。現在遇到了很喜歡的人,溫暖大度,溫柔堅強,希望能和他一起走下去,可是怎樣才能維持一段戀情,一直走下去呢?
  • 莊子之《人間世》:借「孔子」之口,說明人事之複雜、處世之艱難
    安之若命,乘物遊心 人間的事複雜難解,平凡人卻無可逃避,莊子常常借用孔子之口,說明人事之複雜、處世之艱難。在《人間世》中,就記載著一則「葉公子高將使於齊」的事例。 葉公子高出使齊國之前的恐懼,很能說明人處於紛亂塵世的無奈。事如果不成,將有人道之患;事如果成了,則有陰陽之患。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莊子的其他思想觀念,諸如莊子的天人觀、生死觀、政治觀、處世觀、養生觀等,都是在莊子道論和德論在不同方面的投射。在今天的講座中,圍繞莊子思想與當代社會的關係,我想談談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莊子的人生體驗、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
  • 怎樣維持關係?你必須知道維繫長久關係的5個關鍵要素
    你最近遇到了一個新的伴侶、朋友,或者決定在你與某人的現有關係中採取下一步行動,因為事情進展順利。你們兩個人在一起都覺得非常幸福。太令人興奮了!與新認識的人立即建立聯繫是一種極其強烈的感覺,但為了保持這種聯繫,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 孫明君: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我們今天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命題,古人云「學不究天人,不足以為學」,豈虛言哉。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最重視天人關係。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一詞相當於《老子》《莊子》中的天和地。按照老子的思想,人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地生活。《齊物論》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在中國哲學史上,莊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天人關係,天人關係是莊子哲學的理論基石。莊子借真人發論,說明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莊子提出了「天與人不相勝也」的著名論斷。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 為何讀莊子內篇要先從大宗師開始讀起,而不是從逍遙遊讀起?
    因此,讀懂莊子當然要從最重要的《內篇》開始。《內篇》分為分成7個部分,分別是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每個篇章都代表了莊子哲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且七篇文章暗含內在的邏輯關係而頭尾相連。而弄懂這之間的邏輯關係,是把握莊子哲學思想的關鍵。那麼,為什麼說要打破原有順序,先從大宗師讀起,然後按照齊物論、逍遙遊、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與應帝王的順序來讀呢?
  • 心理學:人與人之間,維持這兩種關係,才能走得長久
    人與人之間關係是很微妙的,或許前一秒還是彼此交心的朋友,後一秒就反目成為仇人,而讓他們反目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件十分微小的事情。 親戚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不是牢不可破,有時候錢就能讓這段關係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