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2020-12-16 騰訊網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新編中國哲學史》| 著作

郭齊勇 馮達文 | 作者

中國哲學史筆記 | 欄目

———————————

莊子·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Gank起來時,可肉可輸出,大招打保護,又能抗傷害。

遊戲裡莊周的「口頭禪」:蝴蝶是我,我就是蝴蝶。(呼嚕聲)呃~呃~。你在做夢,哼!就是那個做夢的做夢(挑釁)。美妙的長眠,值得高歌一曲,啦~。一群人在人家夢裡打來打去,有意思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請開始你的表演,因為,我也要開始了!

莊子其人與精神追求

《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記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體沿兩個方向展開:一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楊朱、莊周);一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到為君人南面之術(稷下學派)。

前者無疑是屬內在精神生命追求,後者則屬於外在事物建設,故在形式上類似儒家所講的「內聖」「外王」之學,不過內容極不相同罷了。

按老子思想,其實還包括一個宇宙論的架構,這種宇宙論架構對兩漢思想亦甚有影響並直接導出了道教的神仙追求。

第一節:《太一生水》

一、「太一生水」對老子宇宙論的展開

「太一」是天地萬物之本源,「太一」最先產生水,水生成後又反過來輔助「太一」,產生了天;天生成後反過來輔助「太一」,從而產生了地。天地形成以後,情況有所變化,被輔助的對象已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結果由天地的相互輔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溼燥,最後完成了一個歲時的周期。

因此,「太一」一方面是萬物的本源(母),另一方面也是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的準則或規律(經)。

二、「太一生水」說與老子宇宙論的差別

1、《太一生水》提供了比老子更具體更系統的宇宙生成論

2、《太一生水》在「尚氣」之外,提出了「尚水說;

3、《太一生水》的宇宙論有一個術數背景:一方面它描述的是一種宇宙生成圖式,這當然不可懷疑;另一方面,它又和當時的一些技術性的知識有關;

4、《太一生水》與易學傳統亦有相互影響的痕跡。

它與《老子》宇宙論的區別:一是主張生成物對本源有一種「反輔」的作用;二是強調天地、神明、四時、寒熱、溼燥等許多範疇之間的相反相成。

總的來說,在道家發展史中,《太一生水》代表了一種努力方向,那就是把老子學說與民間術數結合起來。這種嘗試雖游離於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後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第二節 莊子的「齊物論」

莊子把老子的思想發展到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並對我國傳統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過重大影響。

一、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辯證

莊子之學之所以被認為「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固因為他也如老子一樣,以「道」為最高範疇,同時還因為他亦如老子一樣,大量的接觸到經驗世界,經驗事物存在的矛盾性問題。所不同的是,老子捕捉到了事物的矛盾性,許多時候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事的一種巧智。

老子認為只有首先處於矛盾的被動、次要、柔弱的一方,最終才能轉化為矛盾的主動、主導、剛強的另一方,這就是巧智。莊子則不然,莊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為了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引出「萬物齊一」的齊物」之論

二、經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辨認

莊子的「齊物論」,不僅致力於暴露經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以引出「齊物」之論,更且致力於暴露經驗知識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而引出齊同種種物論。(不同認知主體所發出的···)

認知的一般特點:認知總是從人的特定角度,特定需要出發,抽取客觀事物的某一方面、片段而形成的。這無疑是「主觀的」,在人把這種主觀認識加給客觀世界,對象化為外界時,外部世界無疑成為「人為的」。從社會變動的角度看,人們往往以擁有的知識,特別是價值性的認知判定,便不得不失去事實的依據。

第三節 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齊物」之論與齊同「物論」表現了莊子對經驗世界與經驗知識的否定看法。那麼,莊子從何建立其形上學呢?

一、「道」從消解經驗事物的分判而確立

《齊物論》中,莊子有「道通為一」的提法。顯然,莊子借「道通為一」的途徑構建自己的形上學的。

「道通為一者」,即在「道」的層面上,在「道」的審視下,萬物在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範圍內的分判都沒有本真意義,沒有「真確」價值的,都可以化去。在莊子看來,把它們的分判化去,將它們看作是齊同的,就合於「道」,進達於「道」。

莊子的「道」一方面化去經驗世界,經驗事物的對待性及由對待性引發的種種差別與區分而建立;另一方面,亦借拒斥作為宇宙本源本始的實存性而證成。顯而易見,它不是作為本源的實有論意義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1.物物者非物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遊》)這就是說,產生物質的東西是非物質的。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師》) 說明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源,天地鬼神也受到道的支配。

2. 道與德

德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德概念。莊子認為」全德」才能保持內心之德而不使之搖蕩。

與儒家所說的」德」不同,莊子說的」德」是要忘掉儒家德仁義、禮樂等。

3. 道與物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齊物論》)相對於道來說,物只是次一等的境界,是對道的虧損。

4.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 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相對於形體的」實」,心是可以虛的,而且這應該是它的本性。

5. 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 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大宗師》)

二、「道」借剝離經驗知識的不真而凸顯

在莊子那裡,「道」不僅借消解、化去經驗事物的種種差別、區分而建立,同時亦借消解、超越經驗知識及其給出的種種判定而建立。

莊子甚至認為,存在世界的種種差別,其實即出自人認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認知強加給世界的。因而,消解經驗知識凸顯的「道」,實即以未落入經驗判斷之前的一種自然——本然性的存在狀態為「道」。

莊子的「道」與老子的不同,它是境界性的。莊子建構的形上學為境界形上學。莊子以來落入經驗分判之前的自然本性的存在狀況為「道」,所顯示的境界追求,為以回歸自然為特徵的一種精神追求。

四節 莊子「逍遙遊」

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出世追求

莊子以至人、神人、聖人稱謂那些得以成就逍遙遊的人,顯示了莊子的理想人格與儒家的重大區別:後者以聖賢論人格,透顯了對世間道德生活與秩序生活的關愛;前者卻以出離世間汙濁為所願,嚮往漂泊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二、「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遊世意識

莊子之道講求齊同萬物,齊一是非,不僅消解了物與物、人與物的對待關係,也消解了世間與出世間、鬧市與山林的分割對待關係。因此,莊子實際上是以世間為出世間的。

在莊子看來,在世與世俗處,卻不將世俗的是非、善惡區分當真,即可出世。

故莊子有強烈的荒誕意識、嘲世與自嘲精神

在莊子看來,人一旦視世間為荒誕,便可以通過遊戲人間的方式出世。莊子對世間生活有一種濃厚的遊戲意識。

三、莊子的自由境界與傳統中國的自由精神

莊子是極看重人的本真和自由的

莊子的遊戲人生實為消解矛盾對待,消解知識理性的肢解與遮蔽而所取的一種人生策略,人生藝術。要做到這一點,甚至需要相當好的修為,相當高的精神心境。

在中國思想史上,莊子開啟的這種對自然——本然,對本真與自由的追求,曾對知識精英心理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莊子思想之所以在不同時代能夠產生影響,就在於莊子學說並不僅僅源自於對特定社會生存環境的焦慮、反省,更根自於人作為社會與文化的存在這種具有「一般」、「普遍」意義的焦慮與反省。

相關焦點

  • 道家思想是完美的思想嗎?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有兩個方面的不足
    今天我們來聊聊道家思想的另外一面。很多人都喜歡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啟發,給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帶來了很多改變。道家思想有宏大的視野,從自然萬物出發,探尋宇宙的本質;也有微觀的視角,揭示萬物最底層的規律。老子和莊子都有很多耳熟能詳的金句。
  •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自然思想,充滿著哲學感悟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與老子同名的莊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莊子的思想觀點。《莊子》所講的「自然」與老子講的「自然」含義基本一致,在《莊子》一書中,「自然」出現了8次,主要也是指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與「人為」相對。如由此可見,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所講的「自然」指大自然的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自然性。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本性也應該是人的本性。
  • 以西方近代思想,解讀「老莊道家哲學」,嚴復發現了什麼?
    #道家哲學#《天演論》(嚴復譯)而事實上,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嚴復不僅是一位西學大家,也是一位國學大師,他對中國傳統思想深有研究,尤其對道家哲學情有獨鍾他一生手批過四部書,即《〈老子〉評語》、《〈莊子〉評語》、《〈王荊公詩〉評語》、《〈古文辭類纂〉評語》。其中兩部是道家最主要的經典。而嚴復註解《老子》、《莊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以西方近代思想學說,來與老莊哲學相觀照、相印證。
  •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為何特別排斥孔子的仁義思想?
    道儒兩家哲學思想既對立又互補,將久遠照耀在中國哲學文化的上空,也將影響於現在乃至後輩。儒家一般是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主要以宗法血緣為基礎,建樹了一整套政治倫理和人倫秩序的哲學系統。因儒學倡導的仁義禮智,很多層面上完善了權臣的好處,完善了社會的平靜,所以打漢代漢世宗孝武皇帝後,儒學成為華夏民族舊社會的主導傾向思想。不過,有一個學派一向憤憤難抑 ,這就是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的創始者是老子,他的道家思想繼承者、發展者是莊子,老子和孔子像是孔子和孟子一生的敵人,主要以反對儒家的仁義禮智當作自己的任務。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莊子的思想主要是在繼承並發展老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因素。莊子思想的主體部分是「天道無為」,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能夠在一切事物之中有所體現。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 《中國哲學小史》:孔子的思想莊子的境界,傳統哲學都在說什麼?
    這樣的人生三連問是西方的哲學。中庸之道,白馬非馬,這是傳統的東方哲學。不過,鑑於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古典哲學並沒有從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與大文化融為一體。以至於提到國內哲學史的發展就要提到馮友蘭,因為是他於包羅萬象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
  • 道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道教與道家思想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早在戰國時代,黃老學派就已經把黃帝、老子結合成一個體系,道家的發展與傳承中主要有老子、莊子與列子等代表人物,漢代出現的道教是繼承道家思想發展起來!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1、老子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老子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
  • 先秦諸子百家-道家,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的起源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除了老子和莊子,他也是道家最出名的代表人物!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道家哲學「無為」觀解析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曾長期在東周都城洛陽工作,擔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學而聞名,魯國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老子為其著《道德經》,後歸隱於景室山。東漢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尊老子為道教始祖,演變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提到《莊子》,很多人認為它如同「逍遙遊」一般漫無畛際、宏大遼闊,卻不大「接地氣」。其實不然,《莊子》中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都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的。先說政治思想。前面說到,莊子生活的時代充滿了戰爭和爾虞我詐,對於這種無道社會,莊子是非常厭惡的。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 道家思想傳承的核心精髓是?這些傳統理論,領先西方1000年
    3、天性,道家認為物各有性,即萬物各有其本性,每種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應尊重萬物天性,順其自然,這樣才合乎大道。總之,道家從維護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主張通過維護個人利益來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二、道家的哲學思想1、因循,這是道家用世的基本方法,又常寫作因和因也。
  • 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命題,古人云「學不究天人,不足以為學」,豈虛言哉。在先秦諸子中,道家最重視天人關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一詞相當於《老子》《莊子》中的天和地。按照老子的思想,人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地生活。《齊物論》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 《修士與魚》:是西方哲學與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高度融合
    1994年的一部僅有六分鐘的法國動畫短片《修士與魚》,由導演麥可·度德威特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簡單有趣又極富哲理的小故事,影片中修士與魚之間發生的故事,也是西方哲學與我國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的高度融合。西方哲學跟中國的文化有共通之處,古人多喜用魚作為比喻,例如孟子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莊子的「三條魚」:鯤、、鮒;以及我們常說的「如魚得水」。在希臘文裡的「魚」字也是由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主這五個詞彙的首字組成。所以,魚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都被哲人們所喜愛與看作神聖的代表。
  • 胡適論老莊道家
    那個時代,只有與人無忤、與世無爭的自然派哲學,不曾受政治上的影響。這個自然哲學就是道家。「這一派的哲學,當秦漢之際,不但沒有消滅,還能吸收各家的長處,融會貫通,漸漸的變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胡適認為:漢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學,算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大結束。古代的學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華,都被道家吸收進去,所以能成一個集大成的學派。這是漢代道家的特色。
  • 孫明君:當代視角下對莊子思想的再認識
    天人關係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命題,古人云「學不究天人,不足以為學」,豈虛言哉。  在先秦諸子中,道家最重視天人關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今天我們所說的「自然」一詞相當於《老子》《莊子》中的天和地。按照老子的思想,人要效法天地,自然而然地生活。《齊物論》曰:「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 道家智慧:從「相忘於江湖」,看莊子如何處世?
    眾所周知,老子與莊子是道家思想的兩座高峰。進一步的說,老子主張「無為」而天下治,治大國如烹小鮮,而莊子的思想格調則更願意「相妄於江湖」,詮釋的是一種「逍遙」似的解脫。莊子夢蝶圖如果說老子的思想,探討的是治國之道,那麼,莊子則更講究個人的解脫,即莊子的思想,更關注的是個人如何處世?
  • 為何說莊子是諸子百家思想家中,特立獨行的一個,他是外星人嗎?
    在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家中,莊子無疑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了。他是最獨立的,是最冷淡的,是最深刻的,是最幽默的,是最毒舌的。他將老子的道家思想,引入了人生哲學,將道的思想引入心靈哲學,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