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老子和莊子是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德經》和《莊子》是道家的經典著作。除此之外,《太一生水》、《文子》、 《列子》、 《六韜》等都是道家的典籍。另外像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陶淵明、成玄英、唐玄宗、元結、蘇軾等人都是道家老莊之學的繼承人。
道家其實在戰國後已有所分化,並逐漸發展為老莊之學、黃老之學、楊朱之學,道教之學等。道家的老莊派為老學、莊學的合稱。以自然為本,天性為尊,法天心而無心弗志而為,以清靜而使人退欲消妄,以己之虛無澄他人之妄心而為。主張清虛自守,齊物而侍。以致「不為物累逍遙天下。」因其成為歷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
兩千多年來,人們往往把「老莊」、「道教」和「道家」混為一談。其實,「老莊」和「道家」並非一回事。人們所稱的「老莊之學」,本是指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但由於「道家」在戰國就已開始分化,出現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傾向,而到戰國中後期、秦漢以後更趨複雜,所以,不能簡單、機械地把「道家」與「老莊」「道教」混為一談。道家是整個道家眾多龐雜流派的統稱概念。老莊、道教只是道家眾多學派之一。萬不可說道教就是道家。
若是說儒家的中樞是仁的話,那麼道家的中樞便是自然。依道家來看,儒的倡導雖好,卻只能靠嚴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則內以傷身,外以亂人。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素樸」五德。完成五德之後,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義」。
道家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巨大。道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黃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漢初期對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產生了很大影響,儒家獨尊后,中國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內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導的法之原則與精神,還是間接隱性地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格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同時,老莊派桃花源的理想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而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兼採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莊派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超過了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這種影響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沒有過時,在審美觀上,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所以追求自然美就成為了中國文學藝術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