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

2020-12-14 人民論壇網

2017年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今天,我們也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這是當下人類必須直面的現狀。面對這一困境,我們不禁要問,世界到底怎麼了?

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以清新自然的生活蕩滌橫流的物慾,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

莊子寫過有關「渾沌」的故事,倏、忽二帝因為想「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結果卻是「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個故事很短,卻寓意深厚,「渾沌」即人類的懵懂狀態,與世界為一,因為世間一切本就彼此勾聯,合而為一,「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而「七竅」,可以指人類的意識,先有分別心,後有分別。這個故事與《聖經》故事不謀而合,在西方,人類的原罪便是偷食「禁果」,偷食「禁果」的結果便是自我意識的膨脹,「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允許他的造物也有智慧,因為,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有了分辨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有了智慧,即有了意識和自我意識。事實上,『原罪』等於意識和自我意識」。 「七竅」也可以指人的私慾,不加控制,變成了貪慾。有了自我意識,如果能意識到自我與世界的統一,意識到佔有的虛妄,融入這個世界,與萬事萬物和諧共處,未必就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一切。而貪慾則不同,可以說,貪慾是人類一切罪惡的根源。儘管老莊等聖賢一直告誡我們,萬事萬物都彼此勾聯,本質上根本不存在誰可以佔有誰。也就是說,所有的物質財富在本質上皆屬虛妄。在微觀層面上,沒有一個原子可以佔有另一個原子,沒有一個電子可以佔有另一個電子;在宏觀層面上,地球渺小如微塵,人類連微塵都不如,談什麼佔有?人類不能看破貪慾的虛妄,所以彼此傷害,互相徵服,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地球上的人類世界少有和平的日子。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進行人類的再啟蒙,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如何讓人們意識到貪慾的虛妄?顯然,簡單的說教沒有什麼用。眾多西方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聖經》明確要求信徒「當愛人如己,甚至愛你的仇敵」。而事實上,像美國,凡重大事件,包括總統宣誓乃至法庭審判,都需要手按《聖經》發誓,但是這些並未阻止美國發動戰爭、對外掠奪。我們的先賢老子和莊子反覆強調「無為」,認為人要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即便是社會精英,也要進入無我狀態,即「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而如果我們一味地像那些隱居終南山的人一樣,清心寡欲、無為生存,這樣做又忽略了道家的「有為」。畢竟,道家強調的是有為與無為的平衡。清新自然的生活,可以點亮眾多懵懂的人們,蕩滌橫流的物慾,回歸自然,與彼此、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

莊子在其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受人詬病,他辯護說:「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這個說法與莊子為他的「無情」說辯護時所主張的「常因自然」相一致。所謂「自然」,具體而言就是有無生滅、四時交替的自然演化過程。莊子認為,如果將人類社會的生離死別與天地自然的四時變化視為一體,就能夠超越人世間的七情六慾,從而上達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逍遙之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的「自然」也是一種度量人類的尺度並引領人類向前發展。對於「自然」帶給他的啟迪,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這就是說,人類應當通過「觀於天地」,而去感悟自然世界的「大美」與人類生存所依託的「明法」「成理」。換言之,大自然自有其法則、規律與生態,人類應當尊重大自然的法則,珍惜大自然的生態,從而達到合「理」而「美」的生存狀態,這與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主張通過貫通天空與大地之間的仰望而獲得 「詩意地棲居」,頗有相通之處。

所謂詩意的世界,應當是一個超脫功利的審美世界。倘若只是低頭看著食槽,而不去仰望天空,同時以某種超越性尺度如理想與價值度量自身、提升自身,那麼,人類將永遠沉溺在實用主義的生存狀態和個人利益導向的社會狀態中,難以自拔。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花朵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在陽光下綻放」,而陽光來自天空,所以海德格爾說,「荷爾德林在人之本質的測度藉以實現的『採取尺度』中看到了『詩意』的本質」。

大歷史視野下的反思,不止要廓清人在宇宙演化大背景下的歷程,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21世紀中華文化的發展,不會是法家的徵服模式,而是道法自然、恬然自適的生命哲學與生活美學,即以最小的消耗營造最美的生活,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

道家的恬淡靜美,可以讓我們暫時遠離塵世的喧囂,忘卻功名利祿的追求,沉浸於春夏秋冬的變遷,融入白天與黑夜的交替,忘我而又物我為一。自足,對於當下都市人而言,尤為難能可貴,因為人們習慣於付錢辦事,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商品,甚至忘卻了這些物品的本來面目。

平淡地走過四季輪迴,如同涓涓細流,不經意間便滋潤了乾涸的心田,撫慰著躁動不安的靈魂。道家式生存的衣食住行,都簡潔明了,取於鮮活的自然,生活於鮮活的自然。刨地、點豆子、摘瓜果、磨豆漿,舉手投足之間,都有一種大道韻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都自然而然。

何為道?道可至大,也可至小,「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在老子看來,道乃萬事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從不邀功,也不自大,只是默默成全萬物,而萬事萬物也要順應大道存在。人,儘管是萬物之靈長,也要順應大道生存,一切講究自然而然,「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家追求的不是無窮的物慾,而是淡泊從容的生活狀態,同時,其生活及勞作方式又顯得新鮮,接受自然的饋贈,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既可以變廢為寶,「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又可以滿足自己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從而「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放下諸般執念,順其自然,不妄作,不矯飾,以物我合一為念,以簡約衝淡為尚,這是道家的哲學取向,也是一種美學態度。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大道都影響我們的一切,而有大道韻味的言行,自然而然容易打動我們。接受這樣道韻充盈的生活方式的感染,人們很容易獲得恬淡的心境,也會萌生回歸自然、珍重生態的意識。

從新冠肺炎疫情可見病毒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因此應當敬天畏天,有限度地開發,有節制地生存,無為而潤澤萬物,不爭而善利天下。在宇宙的生滅之力面前,人類文明何其渺小。

其實,西方也有很多生態主義者,比如愛因斯坦,他非常贊同生態整體主義倫理學,並指出「人類本是整個宇宙的一部分,然而卻使自己脫離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們今後就是擴大悲憫情懷,去擁抱自然萬物」。英國哲學家懷特海也認同生態整體觀和聯繫觀,在《科學與現代世界》一書裡,他指出,大自然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編織在一起的存在之網,每一個事物都與其他事物連在一起,沒有任何部分能夠被單獨抽取出來而又不改變其特徵和自然整體的特徵。正因為如此,有識之士便反思我們該如何對待自然。著名生態思想家泰勒在《尊重自然:生態倫理學理論》裡則明確提出了人類對待自然的四個最基本的行為規則:「不傷害原則」「不幹涉原則」「忠誠原則」和「重建正義原則」。泰勒在討論對生物的倫理關懷時,也強調了生態系統的整體價值,「禁止幹預這些同一體,意味著我們決不能試圖操縱、控制、改變或『管理』自然的生態系統或者在其他方面幹預它們的正常機能」。

西方新興的「大歷史」研究把人類歷史置於生命、地球和宇宙歷史的框架之中,審視從宇宙形成之初直至現今地球上的生命,研究物質複雜性多種形式的產生與消亡的歷史,從宇宙中最大的星系團到最小的亞原子粒子。國際大歷史協會創始人之一弗雷德·斯皮爾(Fred Spier)的新著《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Big History and the Future of Humanity》)追蹤了所有複雜性物質和環境的主要形式的產生與消亡,其中包括了人類社會。作者認為在整個地球的演變過程中,人類歷史其實很短暫、很渺小。

在道家看來,天下萬物屬於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一切都不能與這個整體割裂。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自然乃一切的本源和範式。誠然,「也許老子所說的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而是主張不施妄為、順其自然,追求純真素樸、淡然超越的境界」。道家的回歸田園、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純真、淳樸、恬淡、超然。如陶淵明一般徜徉於「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審美與哲學境界,逐漸沉浸其中,人們會不自覺地遠離無盡的貪婪,遠離工業文明帶來的無盡生產和無度的消費。從田園詩意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再次發現人與世界的緊密聯繫,不分彼此,也因此更為平和地棲居於這個世界。

大歷史視野下的反思,不止要廓清人在宇宙演化大背景下的歷程,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工具理性的濫用與徵服自然的奢欲,將使人類陷入技術文明的黑夜。新世紀以來種種生態災難以及一次次大規模傳染病,為人們一再敲響警鐘。

學者弗裡德裡克在著作中反思當下資本勢力橫行世界的困境,甚至可以說是絕境,追問人類的出路,他覺得人類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與世間萬物一樣,人類也有自己的根本狀態。進入這個狀態,我們會清醒覺察到自己的被動,與內在的存在密切聯繫,我們意識到,我們屬於某種超越我們自我的存在,這樣的超然是內在的,存在於所有人類,不僅勾聯所有人,而且勾聯世間萬物,自我存在於一切的意識之中,一切的意識都存在於自我」。這需要我們「離形去知」「致虛極,守靜篤」。對於平凡人,未必能做到這樣的修行功夫,但是讓我們親近自然,接近大道,卻是可能的。

(作者:龔 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澳門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相關焦點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 先秦諸子百家-道家,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的起源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在於道德經的道法自然
    由於道是大腦中心形式統攝者的現代性哲學定義,以及道法自然的道德經的終級哲學結論,我們就可以從哲學的視野和哲學的角度,論證中國古代文明的政出根據,是老子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王。
  • 為什麼說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這四個字?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是中國哲學中最具哲學味道的學派。如果說儒家主要注重於人類社會的倫理,並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中尋求人類的未來的話,道家則將研究的領域投向那遙不可知的過去與未來。道家更多地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的終極價值的問題。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道法自然:藤原定家"事可然體"和歌的美學詮釋
    道法自然:藤原定家"事可然體"和歌的美學詮釋 2020年06月17日 08:59 來源:《東北亞外語研究》 作者:李東軍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道法自然都知道,什麼才是自然?在內家拳中又該如何掌握自然之道
    傳統《易經》對內家拳的影響莫過於「自然」這兩個字最具代表性。更多人對「自然」二字的認知源於一句「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習慣上多者把這四個字如此理解來讀:「道法自然」,感覺上好像是一種法術要自然一樣,其實不是這樣的;應該這樣來解讀:「道法自然」,這裡的「法」是效法、遵循的意思;也就是萬物之道要遵循自然。
  • 道法自然。人與自然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裡的「自然」(規律),離我們生而為人的「人」(心性),到底有多遠?單從我國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來看,我們離這個「自然」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儒家: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釋家:眷屬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實相般若
  • 由「道法自然」探究道是什麼?
    我回復:是啊,道法自然。坦然面對每一天,不強求正確,不迴避錯誤。謝謝你站在十字路口為我們指點正確的方向。朋友對「道法自然」很感興趣。考證四字來源,在江西龍虎山三清宮門口有一幅對聯,上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下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的理論思想,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茶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人草木茶禪文化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 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筆者看到很多人將道法自然的自然理解為大自然,認為道法自然就是道取法和遵循大自然或自然世界,不僅啞然失笑。那麼道法自然到底應該如何理解呢?答案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道法自然,這裡的自然是自己的意思。道法自然,就是道法自己。大道作為老子思想體系中最高信仰和最高位格的存在,無法可法,唯有自法。大道沒有可以取法的對象,沒有可以遵循的對象,故而只能取法自己,只能遵循自己。
  • 博齊奇的自然幻境:異想天開的科學藝術,感恩生命的生物美學
    自然似是一部精密的機器,其複雜性滲透到光輝燦爛的生活之中;而畫家則是一位魔術師,可以將這種複雜幻化成色彩與情感,當這些色彩與情感進入視野,我們竟忽然感到了它的平凡與質樸。這些幻夢般的畫作涉及到自然生命的普遍性、食物鏈關係、棲息地、生命周期、人與動物的親緣相似性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微妙情感。與其說博齊奇的創作是一幅幅脫離於現實的生命圖騰,不如說她以非凡的幻想、細膩的感知更加深入地繪製了一種表象之下的現實景觀。她的作品強調了物種之間的關聯,那通常是一種只在新生命與其母代之間存在的一種親密關係。
  • 「道法自然」是什麼意思?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法字含有依據的意思,不僅僅是效仿,或以什麼為標準。2、「人法地」的地,還指大地上生存的萬事萬物,不僅僅是土地。所以人法地,實質是指人要觀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尋找其中的規律,或者學習萬事萬物能夠生存下來的本領,並以此為法。
  • 無睡意哲學 | 生命哲學先驅:叔本華、齊克果、尼採 - EP61'
    原文連結: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1337/生命哲學先驅:叔本華、齊克果、尼採生命哲學先驅:叔本華、齊克果、尼採 - EP61'這星期的無睡意哲學集中討論三位「生命哲學家」:叔本華、齊克果
  • 真的要「道法自然」嗎?
    他們的話,也就是他們所提倡的道家思想裡的一些避世哲學理論。 「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學派所遵從的重要理念,其內涵指的是要摒棄人為的因素,而是要合乎自然,一切順其自然。 道家的理論認為治理政事,就要淨化人的內心,使其安飽,讓其心志淡化,使其處於一種不求知、無所欲的狀態。遵從無為之道,就沒有不太平的道理。
  • 觀點 | 曾繁仁: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
    中國作為農業社會屬於傳統的自然友好型生態社會;古代希臘以商業與航海為生,遵循戰勝自然的科學的文化模式。由此,中西方文化具有共生互補性。生態美學是20世紀初興起的一種美學形態,在西方包括歐陸現象學生態美學與英美分析哲學之環境美學。中國生態美學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引進介紹西方環境美學為其開端。
  • 《天道》:王志文完美詮釋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丁元英丁元英是一個商界鬼才,怪才,他是一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有著別人看不透的思維,他本是一家德國私募基金機構的操盤手,因為厭倦了資本掠奪,而來到古城,想過一段安靜的生活。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可以預料到哪只股票的漲與跌能夠讓人瞬間發大財。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法?什麼是自然?
    自然可不是自然界也不是什麼客觀規律。自然就是他自己的那個樣子,古人的話都是一個字一個意思。自己服從自己就是。道法自然。下面的視頻中我講到了中庸的中,這個中就不是道法自然了。這就是道法自然。如果說中國的禪宗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或者是把道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相結合。你可以理解這裡面就有道法自然的意思。到了宋朝,有了所謂的狂禪變得更加的自然。這裡沒有時間多講。現在我們看到的景象是所有的人是說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各自執著著各自。都是以所謂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