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所謂無用之用

2020-12-15 獨處才是你自己

哲學,好像沒有什麼用,其實它對人生,對做事,都是非常有用的。這種用不同於具體科學知識或專門技能,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各種專業知識,例如,學經濟,學法律,學這個專業,學那個專業,都是學一種專業知識。專業知識的特點是專,是專用; 一專一用; 而哲學不是專用,不是只用於某一部門,而是普遍適用,因為它不是單純知識,而是智慧。智慧不應有邊界,有點像孔子說的「君子不器」。器皿,大多是專用,一器一用。廚房裡,鍋有鍋的用途,碗有碗的用途,筷子有筷子的用途。各有其用。而哲學與專業知識的區別,就是「器」與 「非器」。知識是專業專用,超出它的範圍就無用。牙科醫生是治牙的,它不能治心臟病; 學法律的是當法官或律師,法律不能治病。專業的優點是專,它的局限性也是專。而哲學智慧對每個專業,對每個人都有用。因為它不是局限在某個專業, 而是提供一個人人需要的關於世界、關於人生、關於價值的智慧。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專業知識,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做具體的事,比如,沒有牙科學知識就不知道如何治牙。沒有某個專業知識,就不知道那件事如何做; 而哲學智慧是關乎做人的,關乎思維方法的、關乎辨別真善美與假醜惡的。你是醫生,你的職業是治病的,治病不僅有對人的整體觀點,要有對患者的心理、情緒與病之間的相互關係,而且要有對患者的憐愛之心,要有醫德。這個醫學整體觀,這個醫德,就是哲學智慧。如果你是化學家,你有化學知識,會合成三聚氰氨,那是你的專業本事,如果你把三聚氰氨放在牛奶裡面,那你的專業知識就用在錯誤的地方。這個錯,錯在哪裡? 不是錯在你的專業知識,而是錯在是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懂得做好人與壞人、做好事與壞事區分,就要涉及人生觀、 價值觀的問題。哲學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專用,許多人認為它無用; 可哲學普遍適用,它教人如何正確思維,教人做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教人做事的根本方法,不僅要把事做對( 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堅持實踐觀點) ,而且要做好( 即對人類有利) 。這就是大用,或者說是「無用之用」。哲學與專門知識的關係,可以比做道與術的關係。哲學是道,是根本原則,專門知識是術,是具體做法。如果用武器做比喻,我們可以說,專門知識是步槍,可以殺敵,而哲學是智慧,是個瞄準器。沒有哲學這個瞄準器。就會亂放槍,或瞄不準。許多有專門知識的人,用專門知識做壞事,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而不是錯在有專業知識,而是錯在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專門知識。你要知道,那些制假造假的人,專業知識水平越高,造的越像,造假造的比真的還像真的。化學家製毒品,藥劑師制假藥,肯定是一流的,可從他們造假制假,謀財害命來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水平肯定是末流的! 沒有專門知識,我們是一個沒有那種學問的人; 沒有哲學智慧,我們就可能是一個不做人事的人。

相關焦點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哲學的「無用之用」是如何推動社會進步的?
    西方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哲學是「無用之學」而中國的思想學術目的都是在解決實際問題。當年王國維立志學西洋哲學,就是想從西方學術的根源上找到其強大的本因。晚清時期中國主流思潮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我們自認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與哲學至高無上,只要從西洋人手裡學習實用技能就好。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中國哲學強調在實踐中體悟,而不是純理論的推理。王陽明認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義,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萬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內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規範外在之物。
  • 不懂「無用」之用,難成大器
    莊子反駁惠子「大而無用」的例子,並不是說一個人應當做廢物,沒有任何特長才安全(廢物在社會上沒有生存能力)。實際上他是提醒在亂世中才智之士不可急功近利為統治者役用,否則很難有好下場。這不是與「亂世出英雄」相悖嗎?所以還是在於個人選擇,見仁見智。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無用之用 方為大用 李雙林
    人生建議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就比如每天的念經,在很多人看來是無用的,因為不管怎麼念,都無法解決溫飽問題,飯還是要吃的,錢還是要去賺的。但很多看似無用的事情,往往才是大用,正因為這些無用,才讓我們做回了自己,也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 無用之美
    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有一天,他和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粗百尺,高數千丈,直指雲霄的大樹聳立在大溪旁。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弟子也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大千世界,不同的標準之下有不同的價值。 作為人,我們不能總是以「有用和利益」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 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不單為取悅人而存在。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真的是這樣嗎?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 莊子:無用之用
    昔日,惠子問莊子:「魏王曾經送給我一顆葫蘆籽,我把它種到地裡,竟然結出了一個無比巨大的葫蘆,我想用葫蘆去裝水,可是它的皮太薄,恐怕承受不住水的壓力而裂開,要是剖開做水瓢,水瓢太大,沒有地方可以放,貌似這個葫蘆毫無用處啊!」莊子嘆了口氣道:「這麼大一個葫蘆,你幹嘛不把它綁在腰上?
  • 這正是無用之用
    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詞語來形容。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個可能。人,囿於實際功利的需要,只注重於物的具體有用性,只留意於有用之用,此不僅具有局限性,亦具有破壞性。
  • 《莊子》:無用的詩意,即無用乃大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這段對話飽含了莊子的大智慧,天地之大,人站立的地方,有用的也就那麼一小塊,若認為沒有佔到的土地無用、多餘,將其挖掉並一直挖到黃泉,那麼站立的地方還會有用麼?
  •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繼承發展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理學思想!這本書不但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且從文學角度上也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很多典故都是膾炙人口!
  • 《道德經》「無用之用」是道家思想核心,怎麼理解「無」和「有」
    埏[shān]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用之用」,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思想,這其實非常反直覺,無用為什麼還有用呢?我分成三個方面來解讀。  老子這段話大概意思說: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車輪的輪轂當中,有了車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糅合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 「無用之用」:《安家》中傻白甜朱閃閃的職場生存之道
    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 讀書的無用之用|老戚外傳
    自己讀書不管別人鳥事,別人讀書也不管自己鳥事,但戚相元還是覺得讀書有用!讀書的有用分兩種:一種是實用只用,另一種是無用之用。為了做一個設計師,讀了很多設計類的書,並且邊讀邊實踐,書讀完了,自己設計的能力也提高了,籍此可以找一份工作養家餬口。就這種讀書來說,是有用的,這種用稱為實用。
  • 無中生萬有,無用乃大用
    有用者,其用有盡,無用之用,其用無窮除了周末,這些天的節奏是這樣的:白天依然是各種各樣的忙,晚上,把一天的林林總總安頓下來後便開始碼字。上個月,把一直沒看完的《中國哲學簡史》看完。裡面說到「《莊子》裡有一些話讚美無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記得去年年底,自己寫過一段話,其中有一句是「有一個詞non-instrumental,似乎需在這新的開始請到生命中來」,而non-instrumental意譯便是無用之用。
  • 哲學有什麼意義?哲學無用論?
    大部分普通人對於哲學的印象存在兩極化。一個是認為哲學,純屬就是瞎想,就是一個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做,才去做的哲學。另一個是認為哲學太神秘,和普通人沒有關係。今日就客觀的來說說哲學的意義,以及它的用處。當今時代,普通人普遍認為哲學是沒有意義的,或者用處的。如果這個用處或意義是指可不可以給人帶來物質財富,或者是物質利益,那麼哲學確實無用,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哲學,也不能因此就說他無意義,無用處。哲學有這幾方面的意義與價值。
  • 教育:回到無用之學!
    我們一直有這樣的觀念,任何東西,必須有用,才要去學習,如果當前沒用,就不必學。直到我們長大,步入社會,一直奉行著這樣的觀念,對於歷史、數學、哲學這些無用之學,一概棄之不用,只尋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帶來利益的學科。但你要知道,人類最高級的思維,都是在這些無用之學中衍生出來的。
  • 無用乃大用(美學~2)
    (不一定緊跟美學)「對知識、學問、教育、研究持一種實用功利的態度,正是中國的科學和哲學在兩千多年中不能得到長足發展的原因之一。」——《美學講稿》看到《美學講稿》中的這一段,想到「無用乃大用」。為什麼「無用乃大用」?當然這裡的「無用」,有時我以為是一種特指,一種高級的或者哲學意境上的「無用」(大道)。就象老子說的:世間萬物之有均源生於大道之無。(《道德經》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就象「杞人憂天」,你憂個啥?一點用都沒有。但是,如果沒有憂天的杞人,哪裡有科學的探索,哪會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