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2020-12-22 鈞儒說史

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漢武帝執政時期,曾經積極地向賢能之士問政,有一位儒家大賢趁機脫穎而出,他就是董仲舒。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上圖——董仲舒雕像

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再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理念,這便是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這一理念拋出了帝王之命受制於天的宏觀定義,使得帝王執政的法理基礎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因此得到了極度渴望將權力掌握在中央的漢武帝的大力推崇。

一、 大澤鄉起義引發平民階級的新思考

在了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秦末的一場農民起義,那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上圖——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的領導者是陳勝和吳廣,兩人堪稱典型的被秦律壓迫難以生存的百姓代表,由於戍守漁陽的行程被不可抗力耽擱,幾百人按律當斬,這其實是不甚公平的。

為了生存,陳勝聯合吳廣,藉由鬼神之說,喊出了激昂的口號,拉開了我國農民起義的序幕: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之所以能一呼百應獲得成功,其實是有很多客觀原因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原因,雖然不能說是最重要的一條,但是卻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陳勝喊出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上圖——周朝等級制度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在統治階級的刻意推廣下,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已然深入人心,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有著天然的壓製作用,平民階級基本淪為了統治者的工具。

不過統治者仍然為平民階級留了一個小型的上升渠道,那就是"士族"士族的存在使得有能力的人從平民階級中脫穎而出,登堂入室,有能力攀升到較高的社會階級。然而這類人佔的比例比起整個平民階級顯得十分微不足道,絕大多數百姓仍然渾渾噩噩地為謀生奔波。

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其意義就在於給了百姓一個直接反抗統治階級的藉口,讓武裝反秦具有合法性,為打破統治階級的社會壟斷提供了法理基礎。

二、武帝好興兵,徹底推翻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

再讓我們回到武帝問政的時代,去了解一下他的迫切需求。

劉徹這個人,本身性格比較激進,充滿了徵服欲,是一個頗有野心的戰爭狂人,這種性格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國力不足以支撐國君的野心,那麼很可能帶來宗廟被毀的局面,幸運的是,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的梳理後出現了四十餘年的文景之治,為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圖——漢武帝像

武帝好興兵,而且興兵的目的就是徵服。要知道武帝第一次提出出兵,絕大多數朝堂力量是反對的,而大力贊成的戰爭派代表王恢堪稱白痴,能說出用百分之一的國力便可戰勝匈奴那種毫無價值的話,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然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武帝仍然想著法得和匈奴決戰,最終在王恢上書後,馬邑之圍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可是這場耗費三十萬大軍、民夫無數的未果戰爭,除了給漢初百姓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外毫無意義,就連武力威懾作用都沒有起到。

馬邑之圍失敗後,熱愛戰爭的漢武帝並未收手,反而用一生的精力和匈奴進行決戰,這也宣告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被徹底推翻,百姓的日子將要開始變得艱難。

三、君權神授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

綜上所述,當武帝使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而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理念深入人心後,如果這種情況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完全有可能複製秦末亂世的一幕。

然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卻去除了這個隱患,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也令中央掌握的權力極其牢固。

董仲舒的高明之處在於借用"天命"這種虛幻的概念,為百姓和帝王同時帶上了枷鎖。

上圖——天道是虛幻又不可否定的狀態

當君權神授概念深入人心後,百姓就會開始懷疑反抗統治者的合法性,畢竟帝王的位置是老天爺賞的(受命於天),自己就是膽子大敢於和人皇鬥,不過卻不敢和比人皇更高的"天命"去鬥。

因此,帝王的一切行為,即使不合理也變得合理了,比如橫徵暴是上天旨意,窮奢極欲也是上天旨意,窮兵黷武更是上天的旨意了。

不過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百姓也需要得到滿足,當天命令隱忍的百姓都無法忍受後,他們仍然能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隋煬帝時期),為了杜絕這種情況,董仲舒又於是又讓天意成為了限制帝王的枷鎖,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動搖秦朝是天意,項羽滅秦是天意,彗星示警是天意,這些行為表明了上天其實是有在監督帝王的,這種行為起到了安撫百姓的作用,對提高百姓的忍受能力有重要作用。

不難看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既加深了帝王執政的合法性,又用天命給予了對方約束。

上圖——古代帝王祭天圖

四、結語

漢武帝上位後,漢朝的百姓生活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距離漢朝建立僅僅過去了六十餘年,延續六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卻被打破,而漢軍的戰略方向也從抵禦外敵、掃蕩境內的隱患變成了主動對外作戰,這兩者使得社會生產不得不為戰爭部署讓路。

頻繁的戰爭意味著天量財富的消耗,百姓的稅賦進一步提高,鹽鐵稅沒有放過每一個人,儘可能搜刮百姓創造的財富,而已然有了穩定收入的工商農階級接受徭役入伍,在生產力沒有出現巨大進化的背景下,勞動力減少等於是社會生產力退步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沿襲歷史規律來看,百姓可能無法忍受艱難的生活,把起義當作宣洩憤怒、打破階級的突破口。然而董仲舒的人感應,君權神授卻消除了這個隱患,這種思想幾乎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為了鞏固統治,歷朝歷代都貫徹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前才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漢書·傳·董仲舒傳》

【2】《史記·三十世家·陳涉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

相關焦點

  • 談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所謂傳的神乎其神的東西,說開了就挺沒意思的,也就是個君權與神權的博弈均衡。但是弊端明顯的很,從祖龍秦始皇開始,這套模式就被掃進垃圾堆了,橫掃天下的巨人不需要烏龜殼,不需要一群嗡嗡的儒生,更不要在耳朵邊比比比的巫師。奈何天不假年,就馭龍賓天了,所以啊,活得夠久是僅次於雄才大略第二重要的事。秦皇已走,漢武走來。
  • 古代大兇之兆——「熒惑守心」,統治者君權神授良藥下結出的苦果
    古代王權講求君權神授,承天之命是一個王朝統治者最好的輿論武器。但,在唯心主義學說籠罩之下的封建統治,君權神授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說天人感應之說,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 偉人與君權神授的淵源
    央格魯-撒克遜人沒有崇拜「偉人」的習慣;但他們有崇尚「君權神授」的傳統。經過思想啟蒙運動,人們開始覺醒,思想信念也從宗教迷信及神權神聖中擺脫出來,進入人文與科學時代。到了現代社會,這個做法被人們普遍認為不可信或荒誕無稽。實際上,「君權神授」是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政治理論,也是帝王統治術的一種權術。在中國的夏代,奴隸主們就已經開始借宗教之名對奴隸們施行統治。《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受)天命。」這是君權神授最早的記載。
  • 緣分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因為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認為各種天災人禍皆因人們對自然神力不敬導致的,即災難的產生源於人的言行,從而有了天人感應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完善,這種思想被完整地發展成行善積德的修行法門,因為,唯有如此,人才不敢違背天意、逆天而行,否則將遭受上天懲罰,這就俗稱的報應。當然,這並非學術性的描述,只是簡單表達罷了。
  •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在我國,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其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之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再次進入分裂動亂時期。
  • 君權神授的信仰崩塌
    這六百年「秦漢帝國政體」崩塌的核心源頭,叫做「君權神授」。「君權神授」的這齣戲,到了西晉時,唱不下去了。讓我們回到夢開始的地方吧。在諸多大才之中,董仲舒先生創造性的一腳將球踢到天上,構建了「天人感應」理論。「皇帝」這個名號的身上被披了一層神秘的外衣,自此受命於天,是天老爺的代理人,跟功勞又沒關係了。
  • 「天人感應測分」即「通天地之靈」
    請看繁體「靈」字——它由「雨」字頭,三個「口」,一個「巫」構成。全面展示了「活羅盤」面授班所學功法的組成及內涵。「雨」字頭表示「天」——即風水天道之規律與奧秘。三個口分別代表「生命密碼」(魂)、「腦波能量」(腦)、「玄波功」(身);即面授班的三個主要學習內容。「巫」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居於山水之間、循天養生之道」。
  • 歐洲君權神授思想是如何發展來的?這種荒謬思想曾是時代的進步
    其實君權神授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的王政時期,以及早期的埃及文明和後來的羅馬帝國時期,君權神授都是君主用來鞏固統治的必要法寶。由此可見,歐洲17—18世紀的君權神授思想,並不是孤例,它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是歐洲君權神授思想的發展,與以上幾個君權神授的例子有不同之處。因為歐洲君權神授的最初目的,其實是為了反對教會的教權神授。
  • 「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淺析星變佔卜意義對宋代政治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由來已久。它認為,天象是對人世態度的表徵,舉凡氏族盛衰,國家興亡,年成豐歉,人事吉兇,無不出於上天意志。日月經天,星辰出沒,是天所安排的秩序;而一些異常天象則含有天的暗示或譴告。如日食、月食、彗星、變星的出現,表明天的怨怒。
  • 淺談孔子學說與董仲舒學說的差異
    第一,董仲舒將「大一統」思想融入儒家思想孔子之時也提倡「大一統」思想,只不過孔子一生以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為己任,所以他的大一統是想恢復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和諧相處的大一統。另外,除了政治上的大一統,董仲舒還提出要在思想上「大一統」,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凡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目的就是讓儒家思想成為治國理政的正統思想,並對百姓施以教化,思想統一了,國家也就有了長治久安的基礎。
  • 道教的「天人感應」理論是怎樣的?
    不論是修道者,還是道教信仰者,在日常修行或拜求神明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實現人天之間的感應。天人感應,被認為是通神的最高境界。那麼,在道教中,天人感應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境界呢?道教認為天道與人道之間是可以相通的,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象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天人關係本質上是神人關係。
  • 《周易》鹹卦中的天人感應之道
    《周易》的下經第一卦,叫做《鹹》。能夠排到第一的位置,絕對是非同小可的一卦。我們在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中說過,「鹹」者,感也。「《鹹》,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2015年06月01日 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永路 字號 內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之一,並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論題。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抱樸子》說: 「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名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
  • 丁為祥‖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
    [2](P454)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由此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這就是「敬天法祖」並以「德」配「天」式的天人合一觀念。春秋以降,禮崩樂壞,這就是孔子所處的時代。孔子一生以維護周禮為職志,但他畢竟有德無位,只是一名「從大夫之後」(《論語?憲問》),所以只能以「匹夫」的身份和私家講學的方式總結上古以來的文化。而在總結「三代」文化的基礎上,孔子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天人合一觀念。
  • 人是「天」的試驗品 ——董仲舒的哲學思想
    為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統,董仲舒強調要用孔子儒學統一天下人的思想。他在《天人三策》中說:「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從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而思想應該統一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這樣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才能維護和鞏固政治的統一。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在人副天數的基礎上,董仲舒還主張天人感應。他認為天不但按自己的模式製造了人,而且還能感應人的活動,並對人的活動的正義和非正義性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果人違背了天的意志的話,那麼天便會降下災異警告,這就是所謂「譴告」說。反之,如果人遵循了天的意志的話,那麼天就會出現符瑞。天通過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來主宰天地和人。
  • 從人本和民本思想入手,分析春秋戰國人學思想?天人合一與相分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春秋戰國,不僅是諸侯爭霸,群雄並立,戰爭四起的年代,更是文化思想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其思想和觀念影響著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特別是天人合一、民本思想、人本思想等等,至今仍然發揮著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