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漢武帝執政時期,曾經積極地向賢能之士問政,有一位儒家大賢趁機脫穎而出,他就是董仲舒。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再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理念,這便是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這一理念拋出了帝王之命受制於天的宏觀定義,使得帝王執政的法理基礎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因此得到了極度渴望將權力掌握在中央的漢武帝的大力推崇。
一、 大澤鄉起義引發平民階級的新思考
在了解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之前,我們有必要回顧秦末的一場農民起義,那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的領導者是陳勝和吳廣,兩人堪稱典型的被秦律壓迫難以生存的百姓代表,由於戍守漁陽的行程被不可抗力耽擱,幾百人按律當斬,這其實是不甚公平的。
為了生存,陳勝聯合吳廣,藉由鬼神之說,喊出了激昂的口號,拉開了我國農民起義的序幕: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大澤鄉起義之所以能一呼百應獲得成功,其實是有很多客觀原因的原因,其中有一條原因,雖然不能說是最重要的一條,但是卻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陳勝喊出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在統治階級的刻意推廣下,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已然深入人心,上層階級對下層階級有著天然的壓製作用,平民階級基本淪為了統治者的工具。
不過統治者仍然為平民階級留了一個小型的上升渠道,那就是"士族"士族的存在使得有能力的人從平民階級中脫穎而出,登堂入室,有能力攀升到較高的社會階級。然而這類人佔的比例比起整個平民階級顯得十分微不足道,絕大多數百姓仍然渾渾噩噩地為謀生奔波。
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口號,其意義就在於給了百姓一個直接反抗統治階級的藉口,讓武裝反秦具有合法性,為打破統治階級的社會壟斷提供了法理基礎。
二、武帝好興兵,徹底推翻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
再讓我們回到武帝問政的時代,去了解一下他的迫切需求。
劉徹這個人,本身性格比較激進,充滿了徵服欲,是一個頗有野心的戰爭狂人,這種性格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國力不足以支撐國君的野心,那麼很可能帶來宗廟被毀的局面,幸運的是,漢朝在經過黃老之術的梳理後出現了四十餘年的文景之治,為武帝開疆拓土奠定了重要基礎。
武帝好興兵,而且興兵的目的就是徵服。要知道武帝第一次提出出兵,絕大多數朝堂力量是反對的,而大力贊成的戰爭派代表王恢堪稱白痴,能說出用百分之一的國力便可戰勝匈奴那種毫無價值的話,其軍事能力可見一斑:
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
然而就是在這種局面下,武帝仍然想著法得和匈奴決戰,最終在王恢上書後,馬邑之圍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可是這場耗費三十萬大軍、民夫無數的未果戰爭,除了給漢初百姓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外毫無意義,就連武力威懾作用都沒有起到。
馬邑之圍失敗後,熱愛戰爭的漢武帝並未收手,反而用一生的精力和匈奴進行決戰,這也宣告了漢初道家的無為之治被徹底推翻,百姓的日子將要開始變得艱難。
三、君權神授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
綜上所述,當武帝使百姓的生活變得艱難,而且"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理念深入人心後,如果這種情況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完全有可能複製秦末亂世的一幕。
然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卻去除了這個隱患,提高了武帝執政的法理基礎,也令中央掌握的權力極其牢固。
董仲舒的高明之處在於借用"天命"這種虛幻的概念,為百姓和帝王同時帶上了枷鎖。
當君權神授概念深入人心後,百姓就會開始懷疑反抗統治者的合法性,畢竟帝王的位置是老天爺賞的(受命於天),自己就是膽子大敢於和人皇鬥,不過卻不敢和比人皇更高的"天命"去鬥。
因此,帝王的一切行為,即使不合理也變得合理了,比如橫徵暴是上天旨意,窮奢極欲也是上天旨意,窮兵黷武更是上天的旨意了。
不過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百姓也需要得到滿足,當天命令隱忍的百姓都無法忍受後,他們仍然能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隋煬帝時期),為了杜絕這種情況,董仲舒又於是又讓天意成為了限制帝王的枷鎖,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動搖秦朝是天意,項羽滅秦是天意,彗星示警是天意,這些行為表明了上天其實是有在監督帝王的,這種行為起到了安撫百姓的作用,對提高百姓的忍受能力有重要作用。
不難看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思想既加深了帝王執政的合法性,又用天命給予了對方約束。
四、結語
漢武帝上位後,漢朝的百姓生活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距離漢朝建立僅僅過去了六十餘年,延續六帝的休養生息政策卻被打破,而漢軍的戰略方向也從抵禦外敵、掃蕩境內的隱患變成了主動對外作戰,這兩者使得社會生產不得不為戰爭部署讓路。
頻繁的戰爭意味著天量財富的消耗,百姓的稅賦進一步提高,鹽鐵稅沒有放過每一個人,儘可能搜刮百姓創造的財富,而已然有了穩定收入的工商農階級接受徭役入伍,在生產力沒有出現巨大進化的背景下,勞動力減少等於是社會生產力退步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沿襲歷史規律來看,百姓可能無法忍受艱難的生活,把起義當作宣洩憤怒、打破階級的突破口。然而董仲舒的人感應,君權神授卻消除了這個隱患,這種思想幾乎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為了鞏固統治,歷朝歷代都貫徹這一思想,直到辛亥革命前才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漢書·傳·董仲舒傳》
【2】《史記·三十世家·陳涉世家》
【3】《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