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座穿古越今故事之城
依山傍水,層林疊翠
鋼筋水泥,高樓大廈
當它褪去色彩
回到百年之前
你還能辨別它的樣子嗎?
讓我們一起打開老照片~
還原百年之前的昆明
彼時的昆明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緊挨滇池的人們靠打魚為生,他們漂泊水上,白天勤捕,晚間停泊。
攝:出目裡利呂井
百年前滇池沿岸蘆葦為障,垂柳成蔭,溝渠縱橫,村舍錯落,全然一片水鄉景色,是百姓世代繁衍的魚米之鄉。
攝:出目裡利呂井
百年過去,滇池寂寂,漁歌漸遠。現在的滇池,時過遷境,雖然有環境問題,但已日漸改善,海鷗成群,水波蕩漾。
在抗戰時期,以南屏街為中心,包括護國路、金碧路在內的街區裡金融機構多達48家,有昆明「華爾街」之稱。1965年南屏街曾改名為東風路,1982年恢復為南屏街。
上世界八十年代,這裡是條小街,不寬的街面街兩旁植滿翠蔭遮天的法國梧桐,梧桐樹下是殖民地建築風格的銀行、商鋪,在老昆明的時代裡,這裡是昆明人最愛逗留的地方,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
現在這裡仍然是昆明重要的商業市街,老街成為車水馬龍的摩登大道,多了幾分繁榮,也多了一分悵然,這裡已經成為了城市的櫥窗,展現昆明歷史、文化、風情。
攝:李昊南
昆明的翠湖,昆明人一定很熟悉。有人說,「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其實,最早並沒有翠湖,這裡最初曾是滇池中的一個湖灣,經歷了30多個春秋的水源乾涸期,這個湖就像是一種習慣,那麼自然地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今天,在四周密密麻麻的水泥樓層的包圍中,翠湖安靜依然,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我熟悉的那些翠湖邊的東西,荷花塘,遊樂場……已經一一遠去了。
攝:天山鬼見愁
以前在昆明有一條老街,它連接昆明百貨大樓和國防路,中段與南通街、崇仁街相通,那就是順城街。
印象中順城街最熱鬧的時光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雲南省話劇團裡上演的《紅巖》天天滿座,花很少的錢就能夠嘗到回族糕點廠門市的糕點,或者羊市口的湯鍋,街道兩旁林立的以綠白兩色為主色調的阿文招牌,夜幕降臨後直撲而來的烤肉香味,都別有一番風情。
現如今的順城,它一改往日的面貌,一座耀眼的雙塔拔地而起,成為昆明市中心集休閒娛樂購物為一體的中央商務區。知名商業品牌紛紛在「順城」登陸,老街正變得年輕、時尚、充滿活力。
在昆明人的心中,東風廣場承載了這個城市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太多回憶。
1986年元旦,昆明東風路上街人群。
1991年元旦的昆明東風廣場,風和日麗,各家文藝單位在東風廣場擺開陣勢,為市民和外來群眾表演精彩的文藝節目。
攝:林堅
而現在的東風廣場,夜景璀璨,燈火通明,已成為昆明最大、最潮、最時尚的人氣地標,只是不知道那片很寬很寬的廣場在何處。
圓通寺有1200多年的歷史,進門才知有廟,進廟方知有山。
從前的圓通寺周圍景色秀麗,寺後絕壁峭拔,山色蔥籠,林木蒼蒼,崖下泉水淙淙,朝霞、夕照輝映於石壁之上,塗金抹丹,絢麗動人。吸引了歷代詩人墨客留下了許許多多讚美的詩句,也是記憶中的香火聖地。
如今的圓通寺是雲南省級、昆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雲南省佛教協會、昆明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攝:低俗樂趣田馬克
景星街、於老昆明人而言,這是一條凝結市井氣息的老街,承載著無數昆明人的美好記憶。
攝:嚴建設
1983年,昆明景星街花鳥市場正式開張,最初是一些小商販出售花鳥魚蟲,後來生意興隆。茶室,屋裡屋外都坐滿了人,安安穩穩的喝上一杯茶,聽屋裡的說書先生繪聲繪色的說上一段,真愜意。
現在的景星街已經通過改造,街道更廣闊、整潔,打造成了一條特色旅遊商業步行街。故事雖遠去,未來更可期。
盤龍江橫貫整個昆明壩子,千百年來流淌不息,孕育了異彩紛呈、內涵豐富的盤龍江文化。
盤龍江上的小船,清一色的竹筏;盤龍江邊,千餘年歷史的東西寺塔,見證著昆明的變遷。
現在的盤龍江更多時候,它靜靜流淌,目睹曾經的村莊變成高樓林立的工地,看著城市不斷有人離開,又有更多人湧進,感受著這些人、這座城的喜怒哀樂。
1959年,為了滿足昆明老百姓的購物需求,同時也為了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市政府投資在正義路南端建成了當時號稱為「昆明十大建築」之一的昆明百貨大樓。
開張營業以後,這裡成為雲南最熱鬧的商場,每逢周末、節假日,這裡更是門庭若市。記得小時候去百貨大樓,雖然怕售貨員的態度,但總是被玩具、新衣服等商品吸引,父母能帶自己去買件心愛的東西,在當時可算是最大的喜事之一,這也是到現在一直不能忘懷的往事。
如今,取而代之的則是更為先進、完善的新百貨大樓、百大新天地等購物廣場。那些兇神惡煞般的售貨員也成為了歷史。
當時矗立在東風廣場的「昆明最高樓」——18層高的工人文化宮,於1985年年底建成使用,那時的文化宮還裝有電梯,喜歡去18樓旋轉餐廳喝冷飲,更喜歡約上朋友來廣場一樓的溜冰場玩!
那個時候,不到文化宮頂上逛逛就枉來昆明一趟了!老昆明人的影集中肯定會有一張背景為工人文化宮的照片。就連一些州市上的親戚朋友,來到昆明後也肯定要在這棟樓前留影紀念。
來源:用戶3676370793的博客
新文化宮與老工人文化宮有諸多不同,新工人文化宮由會展中心、教育培訓中心、體育健身中心、商業配套中心5大板塊組成;致力於打造休閒、娛樂、餐飲、文教、金融、健身、培訓、辦公等眾多業態於一體的國際化全面活動中心。
攝:雲南網
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金馬壁雞坊歷史悠久,民族特色突出,被譽為昆明的象徵。
原「金馬碧雞坊」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毀,現有的"金馬碧雞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風格重建的。
作為昆明的地標建築。多年來主體沒有太多改變,只是周邊環境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1983年的娛樂設施,雖然現在已經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但放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
有多少人還記得這個?小時候玩過這個的舉手!
現在娛樂設施~
那時,誰家有輛28是很值得炫耀的一件事呢!對孩子來說溜車、掏車、騎大梁、撒把、倒騎、扒車,自行車是那時最酷的玩具。
現在街頭到處都是共享單車。
長江大福、揚子江、重慶牌、春城牌、雲海牌……拉開了昆明公交的序幕。
在1961年之前,昆明公交營運車輛全部為褐煤煤氣車。1999年,為迎接「世博會」,昆明公交購進多個品牌的300輛公交,正是這一年,所有昆明公交統一「穿」上了白底綠條的「外衣」。
如今的昆明公交,寬闊的車廂,舒適的空調和座椅,當年的售票員也已經不再了,只有「滴——」的刷卡聲,還能手機掃碼乘坐。
那些留在記憶裡模樣
如今再難看見
電影院裡的手繪海報
來源:彩龍社區
茶室裡的說書人
街頭的米線攤
街頭補鞋攤
街頭耍猴
翠湖邊上糖畫
賣鵪鶉蛋的小販
看小人書的小夥伴
賣葡萄的小販
街頭玩鳥的老人
街頭廣告牌
街頭的載人三輪車
海埂玩水的人們
風靡一時的健美運動
公園裡用錄音機伴奏跳迪斯科的年輕人
路邊茶攤
武成路的服裝小販
路上的燒餅攤
金殿廟會
戴藍頭巾的昆明老媽吃著涼米線
翠湖邊的小書屋看書
街口炒板慄
街頭釘馬掌
賣「嘣咚」的小販
小巷裡的理髮攤
早期的時裝表演
街頭的明星招貼畫
職工子女上山下鄉
下鄉的昆明知青
印有雷鋒頭像的練習本
樣板戲的連環畫封面
雲南省布票
雲南省糧票
農村婚禮的嫁妝
千省萬省,汗褲不能省
街邊家電行
有一些照片裡的回憶
隨著時間漸漸消失
但留下的
開始變得更加堅固
更加繁華
大昆明,希望你越來越好!
今 日 話 題
老闆說了
1 個就是給小香蕉打賞 1 毛錢,謝謝你給我點
▌圖文編輯:小香蕉
▌文章聲明:昆明全接觸整理髮布,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周坤(電話/微信)18987021999
▌法律顧問:雲南博凡律師事務所 李開甫律師:182887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