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風清氣正五鳳溪
——淺析金堂縣五鳳鎮家風建設及其做法
(上)
刁覺民
【摘要】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整個社會安定與和諧的根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我們如何建好「小家」為「大家」,依靠「大家」建「小家」,讓小家溫馨,大家和諧。五鳳鎮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回答。賀氏的一句「為人當有實學」和「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家風祖脈,王氏的「立愛惟親,立敬惟長」的家訓以及那些「敦親睦友」「積善行德」家規的影響,讓一方小鎮「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層出不窮,清風正氣撲面而來,民風政風黨風為之一振,人民安居樂業,山鄉美景如畫。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五鳳鎮;家風
前段時間,與央視記者問「你幸福嗎」一樣,在大街小巷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得到的回答,不是一知半解,模稜兩可,就是答所非問,啼笑皆非。看來「家風」一詞在離我們逐漸地遠去,一些中老年朋友對「家風」也漸漸地模糊了,年輕一代的詞典裡就更別提這個詞了。誒,這也難怪,在當今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我們真的很難再捕捉到「家庭教育」和「家風培養」的影子,那「悠悠家風」在「滾滾紅塵」的衝擊下,已是七零八落。
然而,家風之於我們的先賢卻倍加珍視。「過庭語」「三徙教」以及「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些典故、諺語,卻深藏於他們的心底。於是,名門望族有家風,尋常百姓也有家風。
因此,201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春節團拜會上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一、家風是什麼,其現狀如何
那麼,家風是什麼?筆者隨手翻閱案頭的《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這兩本工具書,「家風」這個詞均沒列入「詞條」。我又取下書架上的《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終於在1022頁找到了「家風」詞條,其解釋為「猶門風。指一家的傳統習慣、生活作風等。」我又百度了「家風」這個詞:「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這些解釋均過於籠統,也過於文字化。難道我們的家風真的與我們的世風一樣「日下」嗎?真的只寫在家譜、族譜中嗎?看看「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在我們身邊還有多少?
著名文化學者鮑鵬山先生說,好的「家風」必將純潔黨風和政風,影響一個地方的民風。他說:「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它影響著一個家族的發展,關係著一個地區的政風和民風。它歷經幾代甚至若干代家族成員的共同努力,成為「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貌和審美風範。」
然而,現實卻不盡人意。
我曾聽過一對母子在放學途中的對話,兒子告訴母親:「同學搶我的玩具玩」,母親對孩子說:「你不知道搶回來呀!」兒子說:「他要打我」,母親回答很乾脆:「那你打回來呀!」聽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教育環境?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風氣?我在內心問自己。
記得我們小時候,住在一個幾百人的大院子裡,每個家庭(不管是否受過教育)都在暗中相互地「較著勁」,總希望自家的娃娃更有出息,更能出人頭地。這種較勁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比拼」。因此,每個家庭都有一整套教育子女的方式。小的時候,父母常常在我們幾兄弟面前「嘮叨」:多看書,要勤儉,懂禮貌。見到長輩時要孝敬,比自己小的要謙讓、愛護。吃飯時不能大聲說話,挾菜時不能「翻山」(挾盤子對面的菜)、「亂翻」(滿盤翻找自己喜歡的菜);站有站像,坐有坐像等等。在分食「好東西」時,母親也儘量公平分配,不會因大的多吃,小的少吃,更不會因溺愛誰而多分。確不好分時,母親也會當著大的說你是大的要謙讓些,當著小的她會說哥哥在家累一些,讓哥哥多吃點。工作了父母也不忘告誡一聲「要認真做事」。
現在,看看我們生活的家園、身邊的家庭,雖然高樓林立,物阜民豐,卻少了中國式家庭的溫馨,少了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教育孩子已不再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反而眾星捧月式地呵護著、嬌慣著、溺愛著,不擇手段地培育著我們的「小祖宗」。在物質方面、在成長的道路上「較著勁」,總想讓自己的「小祖宗」成龍成鳳。這樣的比拼,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種自私、重利、輕義、霸道的社會風氣。
二、五鳳鎮在傳承和弘揚良好家風方面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注重家風」建設,其實就是要求全社會注重「家德」「家規」「家訓」以及家庭成員的行為規範方面的建設。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家教」。「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族的「流風餘韻」「懿行嘉言」以及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良序的開端。而一個地方的民風、黨風、政風,正是這個地方家風好壞的體現。
五鳳溪連接巴蜀的一個千年碼頭,史書記載,這裡是一個「五山攢集,兩水交匯」「山來水回,富貴而財」的偏僻山鄉,而西南交通大學的季富政教授卻稱此地為「福地」。筆者因工作關係,用十餘年時間,對當地的人文歷史、風土民情、民居建築以及家風等進行了搜集整理和探索。在對當地家風的調查中發現,家風好,家族便興旺,民風就淳樸。
五鳳溪小鎮街道(圖片來自網絡)
多年的走訪中,筆者曾無數次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何以走出了一位世界級哲學大師賀麟(中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黑格爾研究專家、教育家、翻譯家),並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巨擘?一位大山的普通鄉村女醫生,何以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女神」?驚訝、好奇之餘,我走近了賀氏一族及宗親鄰裡,走進了大山深處的王家。在查閱大量的資料,深入其村落、尋訪其宗親鄰裡後得知,原來被許多家庭束之高閣的家風卻是他們做人做事的行為準則。
賀氏自「康熙雍正間由楚南相繼入川,即居於金堂簡陽沿沱江之五鳳溪、大渡口兩鎮,……迄今已二百餘年,耕讀傳家,詩禮繼世,嗣裔繁衍,家聲克紹」。賀氏先祖賀循(字彥先)晉代秀才,曾任縣令、太子舍人,「風範操守莊重嚴峻」。
到賀氏第72代,即賀麟曾祖父賀道四(清同治貢生)這一代已是五鳳的大戶人家。其祖父賀學從是清光緒監生,其父賀明真為當地教育官員、學董。從其曾祖父開始便在當地興義學(鳳儀書院)、辦私塾(安鳳私塾),免費培養當地兒童,資助寒門學子。同時,賀氏還設立獎學制度:「祠中每年考課二次,文生獎資若干名,第一,乙千二百文;第二,乙千文;第三八百文,其餘挨次漸減。文童已冠獎資。第一,四百文,次者漸減。
賀麟故居(圖片來自網絡)
族中凡有志上進,無論文武遊庠者,幫給花紅銀二十兩。補廩者,幫給花紅銀十兩。中鄉試者,幫給花紅、京費銀一百兩……」
五鳳,一個「蕞爾小國」,在賀氏的影響下,民國時期,與賀麟同時代就培養了「四大高足」和「七大學士」。僅賀家就有賀麟(清華)、賀玉階(北大)、賀守之(北大)、賀蘊章(西南聯大)等青年才俊。
而賀麟先生的出生地,金堂縣五鳳鎮金箱村,2015年已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賀家大院也被成都市列入「歷史保護建築」。
深居白巖村大山深處的王氏一家,其祖父身殘志堅,用殘疾的身體,憑藉自身的勤勞與不屈的精神,用「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做受他人敬重的人」的家規家訓教育子孫,得到全村人的敬重,左鄰右舍和鄰村百姓都尊稱他為「王三爸」。
「王三爸」的兒子王太堯生養了7個子女,受祖父和父親影響,個個忠厚勤勞,孝善樸實,成為當地的典範。子女中有的為人師表,有的成為公職人員,有的當村委幹部。其女王啟蓉,因醫德雙馨,被衛生部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勞動模範,當選四川省第十一次黨代表、「中國好人」。僅王啟蓉這一代兄弟姊妹14人中,就有6名是共產黨員。而今,「中國好人」王啟蓉所處的白巖村,鄰裡和睦,互助互愛,人民勤勞。山村風清氣爽,民風淳樸。
王啟蓉正在診斷病情
不僅如此,在五鳳的其它村(社區)也流傳著《孝嫂尹二娘》《小女撐起一個家》《為一句承諾,她堅守了十五年》的故事;「耕讀傳家」「孝善之家」「勤儉之家」等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比比皆是。2019年4月,央視13頻道走進五鳳,用近20天的時間對這裡的良好家風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鄉、土化實踐進行專題拍攝。
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人文厚重的五鳳溪,去挖掘家風對後世的影響,去探索家風對一個地方、一個家族或家庭所發揮的作用,不難發現悠悠家風對中華文明產生的影響,不難感悟典型家庭、孝善故事所起的作用,不難理解代代相傳的家風中的名言警句、凡人睿語裡,隱藏著許許多多育人做人的真諦。當然,我們也從其他村組和一些平凡人身上看到家風對後世的影響。如身殘志堅的「羅四爸」用他的嘉言懿行,將兒子培養成學界精英;「家有病妻」的黃先生,始終不忘祖先「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些鮮活的人和事,那些看似枯燥無味的家規家訓,卻無不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思想延續、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關係著黨風的純潔、政風的清明、民風的淳樸。
正如鮑鵬山先生所說:「家風乃吾國之民風。」家風好,民風就淳樸,為官就清廉,政治便清明。家風關係黨風、連著政風、影響民風。
(未完待續)
【參考書目】
①《書香成都》
②《金堂縣誌》
③《五鳳古鎮》
④《賀氏族譜》
⑤《悠悠家風鑄鄉魂》
⑥《砥礪奮進決勝小康,全力建設西南地區文農旅融合發展古鎮典範》(中共金堂縣五鳳鎮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作者簡介
刁覺民,四川省非遺保護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理事,成都市歷史學會會員,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員、金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定小組成員,《天府邊城·五鳳溪》報執行主編)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刁覺民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家風家訓】刁覺民 ‖ 風清氣正五鳳溪——淺析金堂縣五鳳鎮家風建設及其做法(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