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廣場舞老人這個群體再次威名遠揚。這一次是因為他們的武術——動手打人,打的是一群打籃球的年輕人。從舞林高手到武林高手,一字之差惹來眾怒。
從視頻不難看出,發生衝突的地方是塊籃球場地,按理說打籃球是名正言順的。但實際情況卻是,場地已被廣場舞老人們佔據了。
從人數上看,廣場舞老人佔據了絕對優勢,因此,他們的氣場和聲勢,跟廣場舞一樣有震撼力。
簡單用文字總結一下整個過程:
少年:這是籃球場,不是廣場舞場,能不能去別的地方跳?
大爺大媽:我一直在這兒跳舞,憑什麼要走。
少年:球場這麼大,我們一人一半行嗎?你們跳舞,我們打球。
大爺大媽:不行,你想用,那你給我們多少錢?
少年:我們就想來打個球,你們天天佔著,我們去哪打?
大爺大媽:下午這會涼快讓我們先跳,你們天黑再來。
少年:你們怎麼不講理啊?
大爺大媽:你再逼逼?再逼逼我們揍你!
談崩之後,大爺大媽們出手了!
衝突因爭奪籃球場地而起。跳廣場舞的老人佔領了籃球場的場地,打籃球的小夥子們要求一人一半場地,但從後面的衝突來看,這個要求顯然沒被老人們接受。在爭執中,衝突升級了。
一群老人,竟打得年輕小夥子毫無還手之力,他們竟然有這樣的戰鬥力?其實不是老人有多厲害,是年輕人根本無法出手。
你還手試試?大爺大媽往地上一躺,這一招就讓你立刻慘敗!
就算你有理,也會被罵成沒理。所以於情於理,年輕人怎麼著都是輸。大爺們把忍讓看成懦弱,把沉默看成膽怯,開始肆無忌憚的欺負你。被逼的沒辦法,年輕人只能報警了。據悉,小夥子被大爺大媽們劈頭蓋臉打成了輕微傷。
這件事,再次引起人們「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的討論,總之,輿論的傾向性很明顯:是這些老人有錯在先。
為什麼這麼說?
第一,籃球場是用來打籃球的,不是用來跳廣場舞的,或者說,籃球場的首要功能是用來打籃球,當沒有人打籃球時,才可以用於其他活動。但這次,當有人來打籃球,老人們並沒有讓出場地,反而起了衝突。
第二,爭執中,是幾名老人先動手打了人,並且至少是五六個人一起將拳頭揮向了被逼在牆邊的年輕人。年輕人無奈之下反擊。
如此,是非對錯就很明顯了:這不過就是一個一群廣場舞老人欺負籃球少年、籃球少年反擊失敗的故事。
於是,在基本的是非判斷之外,夾雜著對廣場舞擾民的憤怒,紛紛給籃球小夥們討要說法。各種關於老年人失德、廣場舞老人的段子重新被扒出來,廣場舞老人再次成為群嘲對象。
有一張合成的圖片流傳甚廣:十年前,老人們跟小孩爭搶公交,十年後,當年的孩子長大,老人們又來跟他們爭搶籃球場。一張圖片,將兩代人的變與不變展示得一目了然,表達的意思也再明了不過。
有人說,老人跳廣場舞,是因為他們是孤獨的,廣場舞是他們的社交。「他跳得越快,孤獨就越追不上他」。但孤獨之上,還有公德與良序在。你不能因為自己的孤獨,就打擾了別人的清淨。
一群霸佔籃球場又打人的老人,年齡再大,又怎麼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需求,有時候因為公共空間的不足,不同群體的需求確實會產生衝突。這需要公共治理者出謀劃策,但一個人、一個群體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時候,至少不能侵佔他人的權益。在人群多的地方跳廣場舞本身就有「你若安好,那還得了」的嫌疑,何況這群老人又佔領了本用作他途的籃球場。再理直氣壯地打人,真的挺不體面的。
事發地點在河南洛陽。這個城市,大家並不陌生。
洛陽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的城市。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抱歉,小編一不小心跑題了。本文的主題不是洛陽,而是在洛陽發生的一起突發事件。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正確,那麼不管他多大歲數,都不能尊敬他,反而要去指責他……」
無論你是滿頭白髮、步履蹣跚,還是意氣風發、正當壯年,想要別人尊重你,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這有關教養,無關年齡,無關地域!
編輯:王雅賢
改編自新京報 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