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其「民國三部曲」中,表達了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和敬意,並遙指社會局勢發展中的政治潛意識,其影像動態間的複雜敘事和充滿隱喻的內容塑造所體現出的歷史想像力,遠遠超過大眾的視野局限。然而正是在歷史真實與歷史想像的雙重張力之中,姜文打造出電影作為藝術作品的巨大表現力,使其作品在表達個人意識之餘,為觀眾提供對歷史真實的解構與歷史想像的無限可能。
空間敘事:鏡頭運用、自我與權力
影片的鏡頭運用對影視空間的重構有很大的作用。影片中富有趣味又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李天然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北平老胡同的屋簷之上,運用大搖臂、斯坦尼康、「蜘蛛眼」(Spidercam) 等先進拍攝儀器。影片大量使用俯拍仰拍鏡頭,俯仰鏡頭的運用浪漫富有幻想,這些鏡頭的使用不僅體現影視人物的生命靈動與情感體驗,也是滿足導演逃脫塵世的心理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與讚美。另外,《邪不壓正》在街道布局、店鋪陳設、建築樣貌、人文景觀等遠景、全景鏡頭的運用都體現了現實空間的營造。同時,跟拍李天然的飛簷走壁以及他在敲鐘的生活鏡頭,缺乏真實邏輯但浪漫有風格,通過鏡頭的呈現也讓觀眾體會到真實與虛幻之間的隱層魅力。影片的特寫鏡頭表達情緒,觀眾身臨其境體會影視人物的內在情感。
《邪不壓正》中不同的人物體現不同的自我意識,人物之間相互交流構成親密關係,從而形成龐大的社會空間網絡。藍青峰因為要利用李天然,故意接近他;李天然作為醫生打針,接觸到了唐鳳儀;朱潛龍作為李天然的師兄因殺害了師父兩人結仇;李天然和關巧紅裁縫鋪相識,熟悉的過程中關係更加緊密。李天然通過個人自我空間的連接形成社會空間。社會空間的建構方式, 是空間的行為者、群體或制度之間越接近, 它們的共同性質便越多;反之, 距離越遠則共同性質越少。影片的空間構建,人物設定和權力二字分不開,電影中權力的展現也是通過空間的營造所展現出來的。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致力於發現被權力壓抑的異端和被邊緣化的他者,他強調權力的空間化, 認為權力充斥著空間, 「空間是任何權力運作的基礎」。朱潛龍一心做皇帝,渴望擁有權力,他的自我與權力在電影空間中實現平衡。電影中宴會上各個人物的座位,以及最後打鬥的鏡頭,三位人物代表三方權力,通過電影畫面的空間設置體現人物的權力地位,也通過空間的營造表現權力的爭鬥和個人的自我世界。
歷史隱喻:敘事模式、迷失與成長
姜文影片的故事邏輯雖然時常被質疑,但《邪不壓正》的敘事模式還是可圈可點,整個故事集中體現李天然從迷失到成長的過程,整體的故事線索是明晰的。李天然少年時目睹師父全家被師兄朱潛龍殺害,僥倖逃脫的他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救下被送去美國學醫,同時接受特工訓練。1937年李天然回國,但被捲入陰謀之中,藍青峰暗中收養李天然,為了使李天然對朱潛龍構成威脅,藍青峰殺害亨德勒,使得此人物設定撲朔迷離。李天然在漩渦之中猶豫不決,最終在巧紅的幫助下他展開復仇行動。圍繞著故事主線,創作者插入了很多輔助故事敘述的暗線,但這些線索的鋪墊往往會影響觀眾對敘事的理解。例如潘公公的角色,導演設定他作為一名影評人,他打電話的語言表現趣味形象,但和當時的歷史時期沒有太多的聯繫,不過有濃厚的諷刺意味。
影片在構造歷史事件時,圍繞一個基本框架,李天然從迷失中成長為故事的核心。歷史故事通過敘事模式呈現,歷史隱喻通過細節刻畫傳達,李天然的成長過程經過了不同的人,經歷了不同的事,他遭遇了師父被害,養父亨德勒被害,這樣的傷痛讓他退去幼稚的外殼,轉而以新的狀態面對世界。他曾經猶豫不決,看不清眼前的世界,主體身份的不確定讓他迷失自我,而我們應該站在客觀的視角來看待李天然由迷失到成長經歷的一切,其背後潛藏著歷史的隱喻, 透過人物的命運勾勒歷史的背景, 通過歷史的剖析解讀個體的命運,才能更好地理解個體在歷史情境中成長的隱痛, 才能追問命運的分離聚合又有怎樣的成因。
本土故事:女性書寫、普世與價值
同樣,女性角色的呈現也是影片體現本土性質的關鍵。一個細節值得注意,李天然在和關巧紅對話的時候很多都是仰視,這體現出導演在處理人物關係時,女性的地位是高於男性的。李天然在復仇的道路上總是迷失,唐鳳儀和關巧紅兩個人物對李天然的幫助是巨大的,她們教會李天然如何控制自己,如何更加理性。我們可以注意到關巧紅的變化,最初是一瘸一拐的形象,後來李天然製作原地自行車幫助她恢復,她變得越來越舒展,她拒絕纏足,希望能夠自由奔跑,之後她在屋頂之上是一個完全放鬆自由的狀態。這一情節體現了巧紅從小腳放開大腳,女性地位的獨立和解放。另外一個女性角色唐鳳儀和巧紅的形象截然不同,她風情萬種作為朱潛龍的玩物,她卑微但有思想,她之所以尋求李天然,是因為她希望能有擺脫現實、追求感情的權利,最終從城樓上跳下砸在了耀武揚威的日本兵身上,解脫了自己獲得了自由。唐鳳儀的女性形象堅硬、獨立,她不顧世人的眼光追求自由,在性感之餘又有性格和血性,影片體現了對女性極大的尊重。
在影片的結尾,巧紅離開,當李天然衝上房簷,巧紅已經消失在視野中,他的眼神並不是堅定的,好像在他內心深處還是透露著迷茫,姜文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結尾開放式,留給觀眾自己感悟。我們也並沒有感受到一部復仇影片的壓抑感,戰爭的血腥與殘酷,反而感受到的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下一個迷失的少年經歷成長的故事。實際上 ,影片還是把一種道義的力量,正義的復仇和抵禦外敵的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給予人們有正義感的一種傾向,也有一種為了這種正義的復仇。姜文導演率真浪漫、熱血豪情,他的個人特質在他的影視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邪不壓正》這部電影體現復仇國恨、愛情與自由。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影片所傳遞的歷史使命、社會擔當與文化堅守,其普適性在於傳遞出符合主流價值、觀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在電影中,我們始終能夠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家國意識、倫理綱常以及女性主義都得到很好的呈現。
結語
《邪不壓正》藉助《俠隱》的外衣,通過電影空間的重構藝術,再現了一段歷史,交代了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本土故事,導演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勾畫了北平四合院的屋頂上浪漫又奔放的畫面,細節的呈現隱喻歷史,鏡頭的運用展開敘事。導演通過個性化的藝術表達精煉歷史,創作再現,使影視人物都栩栩如生。導演也將個人情感融入這塊土地,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影片的人文關懷與藝術價值。通過導演戲謔荒誕的方式再現一段歷史,以小見大,演繹出中國特有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