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最火的劇莫過於國產神劇《隱秘的角落》 我買了超前點播,兩天內看完!
實在是意猶未盡!
《隱秘的角落》改編自小說《壞小孩》
在看完電視劇之後,我又去豆瓣,知乎看了好幾篇解析,其中好多細節讓人不寒而慄。
在大結局裡面,朱朝陽一句「我最後悔的事情就是給你們開了門」
讓很多人嘆息
好好的孩子怎麼最終黑化成這樣了呢?
看《隱秘的角落》的時候,我不禁想到去年看過的另一部韓劇《他人即地獄》
這兩部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似男主都是因為邪惡的周遭人以及慘痛過往經歷,不得不走上黑化道路,但實際上你會發現,這些黑化男主本身性格就有惡魔的一面,只是以前沒有暴露如此明顯而已。
《他人即地獄》男主說過一句跟朱朝陽很類似的話:為什麼選我?
其實命運的選擇權從來不在他人手上,而是在關鍵的時間點,男主自己選擇了惡魔之路。
普普和嚴良的到來不過是建立了開端,同樣的遭遇下,嚴良選擇恪守底線堅持正義,但朱朝陽選擇了謊言掩埋真相,最後導致徹底無法回頭。
我很欣賞劇中處理朱朝陽人物轉變的細節。從明到暗有理有據,通過劇情推進來勾勒出一位品學兼優第一名到步步為營、玩弄心計的形象,完美適配原著書名「壞小孩」三字(ps三個小朋友的演技都太好了!!)
在他身上纏繞的陰鬱氣息令我感到窒息。
眼神太到位!
故事一開始就講述了朱朝陽遭受校園欺凌,卻不動聲色逆來順受。父愛缺失還有來自後媽的冷眼嘲諷,以及後期逐漸暴露出來偏執成狂、精神壓迫的母愛。
這些來自原生家庭的壓抑造成他的性格缺陷:缺乏安全感、嫉妒疑心。而後續的一系列事件如同打開了的潘多拉魔盒,貪婪、妒忌、報復欲一擁而上,加促了他的性格轉變,這一路黑化得合情合理又格外令人心痛。
對照其餘兩位小配角
更加凸顯出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持勢凌人、動不動就要找人打朱朝陽的晶晶,背後是冷嘲熱諷看不起人的媽媽、混黑社會性格暴躁兇狠毒辣的舅舅,以及偏心驕縱溺愛的父親。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朱晶晶我總是想起我女兒
可能是那句「每天穿新裙子上學」
這部劇給我很大警醒,
我也要注意不能讓她養成驕縱任性的性格。
否則可能會被同學喊去頂樓「搬書」!
萬年老二葉馳敏,同樣來自單親家庭。但是警官父親的表現值得學習,比朱朝陽他爸強太多!孩子考第幾名不重要,注重勞逸結合關心孩子,課餘還如同朋友般陪伴女兒一起看《還珠格格》吃薯片?!
作一個好爸爸,並不是光塞錢就行,更多是價值觀的輸出,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愛與安全感。葉馳敏算是整部劇中最幸福的孩子了吧。
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我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
「人性究竟本惡還是本善?」
我讀書的時候堅定「人性本善」,但是隨著生活歷練,看多了社會新聞,我又開始覺得惡才是本源,法律作為底線規限著大家遵紀守法。
但有了我女兒之後,我又推翻了之前的善惡論。
我更相信孩子天生就像一張白紙,原生家庭灌輸的善惡與三觀才是她們思維成長的基石。愛與陪伴、正確的教育,以身作則的生活方式,才能夠讓他們健康成長。
提到原生家庭和「壞小孩」這個點,在我印象深刻的片單中,也不時出現有關「壞小孩」的影視作品。
面對「壞小孩」三個字,眾多影視中朱朝陽這樣的借刀殺人,不過是入門伎倆,真正的惡讓人直感後背流汗,陣陣發寒,剛好夏天到了,想作為特殊的「消暑片單」來送給大家!
01
《伊甸湖》
「邪惡戰勝正義青少年犯罪」
首先說說這部電影我很喜歡的原因之一
因為男主是法鯊!(麥可·法斯賓德)
這部電影血腥+懸疑+反轉為主
可以說是現實且殘酷的一部「恐怖片」
肉眼的恐怖其實不算什麼,
對比起裡面的人性醜惡
血漿元素都讓人沒那麼害怕了。
最令人壓抑的是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青少年將度假情侶包圍獵殺後,父母還幫忙行兇,最後東窗事發,卻因兇手未達法定年齡而無法定罪。」
單看上面一段話,是不是就讓你有點透不過氣了?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沉迷恐怖懸疑片,而這部是在一眾片單中,讓我始終記憶猶新的一部。
不同於其他正邪兩隊,光明正大硬碰硬的恐怖片,這部總是等你放鬆警惕的那一瞬間,伺機而行一下子把你扯到絕望境地。
面對看似乳臭未乾的青少年犯罪,何以界定孩子和惡魔?
這道題真的難以回答。
具體情節我不想劇透,建議大家自己找原片來看。
這部電影最優秀的地方就在於真實感。
大多數國家都有保護未成年犯罪的法律法規,像我國就將界限定在了14歲,然而14歲,上初二這樣的年齡,已經無限接近成年人了……不瞞你們說,我12歲都會在貼吧上留郵箱要種子了
現在孩子發育提前,性衝動容易伴隨出現暴力傾向。想到之前看解析,《隱秘的角落》原著裡就有一段話,說的是男主知道自己未滿14歲,所以就算殺人也不會被判刑……是的,不要低估現在的「小孩」,他們什麼都知道。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不妥的異樣,熊孩子背後往往伴隨熊家長。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這是這部電影給我最深刻的教誨。
02
《白絲帶》
「極端壓抑下的暗流湧動」
這部電影的內核,像是將朱朝陽在劇中受到母親的精神控制無限放大、加劇並白熱化。
《白絲帶》曾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以及受提名奧斯卡。
對比《伊甸湖》的直接暴力+血腥,《白絲帶》則以黑白畫面呈現,整體甚至能稱得上簡潔乾淨,卻在細節處令人無所適從,陰鬱而壓抑。
這部電影故事情節發生在一戰之前,位於德國北部某村莊的離奇故事。
不同於直接展現孩子的惡,這部電影更加傾向尋找惡的源頭。比如原生家庭、極端父權、不容反抗的專制掌控、高舉善良的大旗實質行惡的行為,這些過度抑制下湧動的都是逼迫孩子內心原始暴力的啟蒙,埋下了反抗的種子。
整部電影的節奏非常緩慢。以回憶中第三人角度平淡闡述惡行,平淡到一切無法原諒的事情都如同日常一般,比如大人與小孩之中的對戲,則是簡單粗暴巴掌解決,上級對抗下級的紀律也同樣。
在如此蠻橫環境之下、各位階級的兒童,位於下層個個乖巧聽話,乃至失去靈魂任由擺布,但卻抓緊任何機會以暴力發洩;處於上位者更早就父輩人前人後兇殘極端暴力完美複製,無聲無息地在村子裡作惡。
這是一部沒有明顯作惡兇手,卻又處處指向兇手是誰的矛盾電影。
如果非常追求情節連貫感的人,這部劇可能會讓你感到有些無聊。但看完這部劇,更加深化了我對人性本質的態度。人的本性無分善惡,孩子的三觀無非就是建立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之上的本能反應。我們外人看來多有不妥的異樣,在他們心中無非是粗茶淡飯一日三餐般平常,薪火相傳的暴力,終將會成為復仇的種子,種下禍根。在我們指責未成年犯罪的時候,我們成人也應該反思,究竟誰才是惡的根源?
03
《狩獵》
「童言無忌但人言可畏」
《狩獵》給予我的警醒深深刻在腦子裡,讓我隨時提醒自己,保持獨立的思考,切勿成為跟風做雪花的一員。
這部電影讓我聯想到了前陣子微博上,女童被體罰吐血事件,前後情節360度反轉。
而這部電影講述的也是一個反轉的故事。
「剛剛和妻子離婚的盧卡斯(麥斯·米科爾森 飾)在一家託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名叫卡拉(安妮卡·韋德科普 飾)的早熟女孩對盧卡斯表達愛意,他婉轉的拒絕,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將他的生活推向了風口浪尖。卡拉報復性的謊言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
男主角是美劇版漢尼拔,拔叔!這部戲讓我完全跪倒在他的演技之下,眼神太有戲了。
我們經常先入為主的認為「孩子不會說謊」
然而現實生活中,3歲小孩都已經會撒謊了。「孩子不會撒謊」可能是我們大人視角的童話場景,我們以為自己能夠掌控全局,但回憶自己的童年,也的確撒過不少利己主義謊言。
早熟的小朋友學會成年人之間的暗語,並加以利用成為利器,更令人心寒的是他們缺乏對謊言後果的判斷力。
這部電影最大的看點,卻不是集中在兒童謊言之上,而是周邊的人在得到「自以為」的真相之後,帶著惡意蜂擁而上,對男主群起而攻之。
作為博主,常年衝浪,我知道輿論大多會站在弱勢的一方,就像影片中的大多數居民一樣。但是現在看多了新聞反轉,我們也該更加警惕,不要被浮於表面的「證據」蒙蔽雙眼,避免成為先入為主,帶有偏見來定奪事件善惡的大人。
影片的最後,同樣令人窒息的結局,卻更顯深度。
沉冤得雪的盧卡斯,雖然被重新邀請回到大家的聚會中,但是曾經破碎的裂痕無法再度縫合,失去的信任也無法再度建立。善良的人最終被拋下了,無力反抗,令人嘆息。
天真無邪的孩子說的話,就一定是真實的嗎?
這點值得我們去思考。
04
《Boy A》
「錯過的人值得再有機會嗎?」
這部電影的立意,與上面幾部完全不同。
古話有雲「浪子回頭金不換」,受過懲罰的人通常可以獲得重頭再來的機會。
但是如果他真實生活在你周邊,你可以接受嗎?
而這一部《Boy A 》就是以青少年罪犯出獄後獲得新生活的角度出發。
重獲新生活的傑克,似乎一切都回到了正常的軌道,在新的生活裡沒有人知道他曾經剝奪過一個女孩的生命。他甚至因為拯救了一個小女孩而成為了英雄。
影片後半段,當他犯罪的秘密被揭開,上一段營造的光明勵志在一瞬間支離破碎。身邊好友都離他而去,他哭吼著「我真的不是那個男孩了」
如果是你,
你會相信他徹底改過自新了嗎?
這個問題真的很複雜,我猜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不同的答案。
過去的事或者會有人遺忘,但是如果曾經的錯誤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是永久性的。那麼你也要做好準備會有被反噬的那一天。
05
《心靈獵人》
「原生家庭犯罪側寫」
最後推薦一部美劇,這可以說是我看過最優秀的美劇之一。
這部劇偏重描寫罪大惡極的殺人犯的犯罪源頭
它不像我們平時看的懸疑警匪劇,槍林彈雨飛車追兇,這部劇可以說是一點也不「爆米花」,以旁觀者的角度探究那一件件歷史上聳人聽聞的犯罪事件。
我印象中很深的有這位
聳人聽聞的連環殺手「埃德蒙·肯珀」
你們聽過連環殺手的三大要素麼?
尿床,縱火,虐殺動物。
連環殺手往往在幼年會有以上三要素表現。「尿床」代表著難以控制自己神經和身體,「縱火」折射出反社會傾向,「虐殺動物」說明缺乏同情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尿床,虐動物,玩火的小孩比比皆是。這時候,父母和老師的引導變得格外重要。讓孩子學會在控制自己的欲望,擁有同理心,這也是他們未來能夠和諧融入社會,避免邊緣化的一大要素。
再來說回劇中這個連環殺手
可以說單看外表,你完全想像不出這個溫文有禮,智商高達145的男人是個連環殺手!
手持天才劇本的他
卻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走向了犯罪道路。
劇中的童年細節,披露了一個高智商的天才如何淪為殺人犯:「父母不合分開後,kemper跟隨著母親生活,但是他母親對父親的惡意卻投射在他身上,除了日常辱罵,還將kemper趕到地下室鎖起來,原因是認為kemper會對他的妹妹下手。」
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如果幼年遭遇來自最親近人的傷害,你讓他們長大之後如何信任別人,對別人產生同情心呢?
這部劇最大的意義莫過於主演之間的對話:「我們如果不了解瘋子的想法,要怎麼先於他們一步」
對於「壞小孩」這三個字,雖然直觀表現在小孩身上,但是在這三個字背後卻延伸著孩子的父母、家庭與生活環境等等,究竟是誰製造了惡魔,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最後,大家有好看的片單,歡迎安利!
或者有哪些想看又不敢看的可以留言!
看看有沒有姐妹一起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