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水,刻錄55載風雨同舟路
歲月如歌,憶記55載崢嶸歲月
為反映廣外發展變化歷程
記錄一代代廣外艱苦創校
勵精圖治、刻苦求學的動人故事
抒寫一段段廣外人與母校
難以割捨的情懷
在建校55周年之際
我校特推出「逐夢55·故事篇」
(故事來源於投稿、徵文、口述歷史等渠道)
「逐夢55·故事篇」
四月下旬的一天,陽光正好。記者在陳成建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雲溪二路一棟幽靜的房子前,杜元庭老師笑著將我們迎進了屋,小茶几上已備好了茶水。陳成建首先給我們看了他僅有的一張珍貴老照片,那是1965年廣州外國語學院創校的黑白大合照。作為1964年就來校工作的英語專業拓荒者,兩位老師靜靜地盯著照片端詳,記憶的閘門瞬間打開……
創校之初
據杜元庭和陳成建回憶介紹,1964年饒彰風接受省委委派,奉命創辦廣州外國語學院(廣外前身),擔任黨委書記兼院長。當時校址選在廣州市東北郊瘦狗嶺原石油學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打趣地說叫做「原生態」——滿園荒草叢生,坑窪不平的泥土路面上歪歪斜斜地交叉著幾條小路,院內還種有水稻,幾頭水牛在一旁吃著草。除了幾座簡易的樓房瓦舍可以做教學樓,一切都處於待開荒的狀態。帶領我們墾荒、走在最前面的便是饒彰風院長,他頭戴草帽、捲起衣袖,帶著一隊專業幹部走在田埂上開始規劃、繪製學院的藍圖。每周三,他還親自扛著鋤頭帶領全院師生大除草,扛鋤頭的、拿鐵鍬的、帶鐮刀的,你一言我一語,在陽光底下幹起了園丁的活。不出兩個月,這片土地便有了校園的模樣。
杜元庭
饒院長敢為天下先,不拘一格起用人才,還從中大、北外、上外、華師大等知名高校調任一批青年畢業生來廣外,鼓勵青年才俊刻苦鑽研、精益求精,蔡型乞、龔毓秀、許國烈等一批青年教學骨幹很快成長起來。當時的院系設置沒有現在那麼多,也不像現在的分法,只分了兩個系:一系和二系,一系是英語,二系是小語種,包括法、德、西班牙語。雖然科系少,但老師們狠抓教學,又深入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生活所需,與學生打成一片。從部隊調過來的一批老幹部和轉業軍人則擔起了學院的行政工作。
那時學院各項教學設備奇缺,學術資料也少得可憐。饒院長帶頭把別人送給他的禮物——飛利浦三波段交流電收音機帶到學校供教學用。大家深受感染,紛紛效仿饒院長,捐書的捐書,藉資料的藉資料,儼然把校園當成自己的家,把同事當作自己的親人,齊心協力、意氣風發,鼓足了勁兒誓要為廣外打好地基。
第一次變遷
據杜元庭和陳成建回憶介紹,上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蘇兩國關係破裂,我國將一貫奉行的「一邊倒」政策改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這個大環境下,國家亟需各類外語人才,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外語院校,廣東則根據形勢進行高等院系大調整——中山大學外語系、暨南大學外語系、外貿系以及廣州外語學校一同併入廣州外國語學院。一時間,群賢畢集,各路精英齊聚廣外,蓄勢待發,準備開啟廣外的第一篇華章。
陳成建
當時有人倡導「外語還是從小學的好」。廣外經過深思熟慮,迅速做出了一個敢為天下先的決定——直接從初中招生,把高中三年課程壓縮至大學,建立五年制大學教育。當時只有廣外敢這麼做,敢想敢拼不服輸就是廣外人的精神。那一年共招了300多名學生,這群學生就是聞名全國由廣外出產的「小大學生」,他們是我們老廣外的共同記憶和驕傲。這次試驗,成果豐碩。「小大學生」畢業之後大部分都被安排到國家的重要崗位,如中國銀行、外交部等,留校的陳建平、王桂珍、李海麗等優秀領導和教師也是那批「小大學生」中成長起來的。這不僅要歸功於他們自身的奮鬥和精進,還歸功於教學的老師們。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桂詩春。
桂詩春是70年代初院系大合併時來廣外的。他對廣外的貢獻和影響很大,他帶頭研究高考英語測試方法,並推廣到全國。他創辦全國第一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80年代,桂老隨教師代表團赴英考察交流,第一次接觸到應用語言學,這一學科在當時的國外正是新興研究項目,但是在國內卻無人知曉更別提研究了。桂老憑著學術研究的敏銳直覺,回國後根據我校的發展特點立即潛心於這方面的研究,寒來暑往,默默耕耘著,使我校一直處於國內語言學界的領先地位,培養了一批批碩士和博士人才。退休後的桂老還經常向圖書館貢獻資源,為圖書館的發展獻計獻策。
第二次變遷
杜元庭和陳成建回憶道,1994年11月,時任廣東省副省長的盧鍾鶴宣布廣州外國語學院和廣州對外貿易學院合併的消息。次年6月,兩所學院正式合併組建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開始由培養外語人才向培養複合型人才轉型。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成立大會上,盧鍾鶴肯定到,組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著眼於培養更多涉外型人才,著眼於提高辦學的社會效益,兩校合併,可以使專業交叉相互滲透、優勢互補,促進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後備人才保障。
白雲山下的外語學院
這次合併使得廣外的學科一下子多了起來,外語、經濟、法律、中文等眾多學科齊頭並進,交相輝映,年輕的廣外再一次迅速壯大起來。
(原文發表於2015年10月廣外新聞網。口述者:陳成建,原國際學院副教授,2002年退休;杜元庭,原法學院書記,200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