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日前有網友稱,早上如常刷天氣預報,結果被中央氣象臺的一番操作驚呆了,中央氣象臺官微居然明確表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
為何中央氣象臺不維護自己的權威性?事情起因是,4月22日,一位演員發微博說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颱風遇險,還好人沒事。有部分網友留言:颱風沒被預測到,是中央氣象臺的重大失職。但經查,這並不是颱風,只是一種強對流天氣。於是,中央氣象臺髮長文回應,解釋了天氣預報為何不百分百保準,有特殊需求建議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臨近天氣預報,同時學會看氣象雷達圖,相信科學。
網友留言的劍拔弩張,被中央氣象臺的回應巧妙化解。中央氣象臺不像過去那樣以權威部門自居,擺出一副神聖不可質疑的面孔,而是承認天氣預報並不全準,又尊重了對方需求,用科學理論、證據來解釋如何看待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政務微博,又向生動和有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心理和感知上指出天氣預報和其他一些預報的準確度,有一種定向思維的局限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氣預報就是要準,否則沒有預報的必要。而準確的預報在人們看來是理所當然,反過來,不準確的天氣預報,在人們看來就是氣象預報部門的失職,將局部的不準確擴大和上升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不準確。
所有的預報都不會是百分之百的準確,這是一個常識。但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預報天氣的技術手段日益先進,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會大大上升。這從天氣預報的發展中可以看出。
最早的天氣預報,只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如《齊民要術》中的「天氣新晴,是夜必霜」,詩歌中的「布穀催春種」,以及民諺中的「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依靠科學技術而進行的現代天氣預報,起源於法國和英國。1856年,法國組建了第一個現代天氣服務系統,用電報傳送各地當日的氣象觀測結果。1875年4月1日,倫敦的《泰晤士報》使用有線電報收集大約15個海岸站點的天氣實況,製作成天氣圖發布在報紙上。
中國最早的氣象臺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當時的天氣預報只有「全國風向不定、天氣多變、可能有雨」等極不準確的預報。1980年7月,徐家匯觀象臺在中央電視臺播報了中國第一次的電視天氣預報。如今,隨著現代衛星、雷達等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以及超級計算機的應用,天氣預報的準確性有了突飛猛進地提升。
天氣預報通常由天氣模型的多次運行組成。氣象中心會運行一個網格間距約10千米的地球模型,將輸出結果傳遞給在局部區域上運行的更高解析度的模型。這意味著,我們現在可以採用高解析度運行模型,並在預測中輸入多個變量,處理更多的涉及天氣的相關數據,創建更精確的大氣圖表,做到最接近於實際的預測。
即便如此,天氣預報領域既有蝴蝶效應,在大氣中還有2×10⁴⁴的分子在隨機運動,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準確預報。因此,在對待天氣預報上,公眾一是要有平常心,二是在追求更高準確性的時候,需要多做一些功課。例如中央氣象臺提出的,看臨近天氣預報和學會看氣象雷達圖。(張田勘)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