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時代的「天氣預報」——空間天氣要怎麼報?

2020-12-26 中國天氣

天氣預報,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天出門前可能很多人都會打開天氣預報看一看,以便準備一天的著裝安排及出行計劃。但是,「空間天氣」卻鮮少有人提及。此時你是不是有點疑惑:在茫茫宇宙中,也會有天氣存在嗎?會對地球有影響嗎?要怎麼預報它呢?

空間天氣現象的源頭:太陽

太陽是一切空間天氣現象的源頭,是空間天氣事件的最初驅動者。太陽是恆星家族中的一個中年大叔,而且脾氣相當不好,動不動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太陽大致可以分為核心區、輻射區、對流區、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和日冕七大部分。

核心區佔太陽半徑的1/5~1/4,這裡是進行核聚變的區域,也是導致太陽脾氣暴躁的區域,因為太陽99%的能量在此產生—高達1500萬攝氏度的高溫,使得太陽內部的氫轉變為氦,而少量的氦再轉換為碳、氮、氧等重元素,從而釋放出大量能量。從核心區的外部到70%的太陽半徑之間是太陽的輻射區,熱輻射是這個區域的主要能量傳輸方式。再向外一直延伸到接近表面,則是太陽的對流區,這個區域的溫度和密度相對於輻射區要低,因此無法用輻射傳輸的方式完成由內而外的能量流動,只能選擇對流的方式將太陽核心區釋放的能量傳輸到表面。對流層向外則是太陽的大氣,包括光球層、色球層、過渡區以及日冕。

太陽雖然脾氣很暴躁,但是耍脾氣的方式(釋放能量的方式)非常單一,就是通過磁場活動。太陽的磁場在對流層底部產生之後形成很強的磁流管。這些磁流管非常不穩定,向上浮現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活動區,這些活動區的活動特徵有黑子、譜斑、暗條等。

太陽黑子圖,圖中黑色部分為黑子的本影區,灰色為半影區,黃色部分為米粒組織(供圖/毛田)

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惡劣空間天氣環境主要由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CME)引起,其中絕大部分由黑子群或活動區的複雜磁場釋放的能量導致。

太陽耀斑是太陽大氣最大的能量釋放現象,爆發時太陽大氣局部突然變亮,並伴隨粒子發射。耀斑爆發後,日冕在短時間內被加熱到幾千萬攝氏度,太陽軟X射線大大增強,高能電子的迴旋同步輻射和韌致輻射也將分別激發射電暴和硬X射線暴,對人類的太空飛行器和空間活動造成影響。

因此,耀斑預報和耀斑發生時產生的各類輻射是空間天氣關注的一個方面。而作為空間天氣預報重要一環的耀斑預報,正在向自動化預報方向發展,比如結合機器學習和太陽物理學等學科的預報機制。

SDO衛星拍攝的耀斑爆發(供圖/毛田)

日冕物質拋射(CME)是太陽大氣中出現的最大規模的快速拋射現象,在日地關係中起著關鍵作用。它會在短時間內像潑水一樣,從日冕拋射出1014~1016g攜帶磁場的物質進入到日地空間中。1971年12月14日,美國海軍實驗室OSO-7衛星首次觀測到當時被稱之為「日冕瞬變事件」的日冕物質拋射。

日冕物質拋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對地有效性,即能否到達地球並攜帶有可產生磁暴的磁場。日冕物質拋射撞擊地球磁層時,會產生大的地磁暴,進而造成大量對人類技術系統的不利影響,例如電網出現故障、衛星導航失靈。因此,在預報中準確確定日冕物質拋射發生的位置、行進的方向以及何時到達地球非常重要。就像是打雪仗時,我們要預測別人扔來的雪球要從哪個方向、什麼時候砸到我們一樣。

SOHO衛星拍攝的日冕物質拋射(供圖/毛田)

沉默的巨人:冕洞和磁暴

冕洞是太陽日冕區域存在的一些電磁輻射弱、溫度和密度比周圍小得多的特殊區域,這些區域就好像是在太陽的日冕層挖掉了一部分(如下圖)。冕洞區域受到太陽開放性磁場的影響,噴射出太陽高速流,從而影響到地球的地磁活動。冕洞對地磁的影響與冕洞的面積成比例,並且跨越赤道的冕洞比未跨越赤道的同級冕洞引起的地磁效應更為強烈。

太陽冕洞,黑色部分為冕洞區域(圖片來源 / SDO網站)

冕洞對地磁活動的影響是通過太陽風和行星際磁場與地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並且隨著太陽的自轉存在一個大約27天的周期。因此,在空間天氣的預報過程中,我們可以參考上一個周期冕洞產生的影響,再結合冕洞的大小、位置等信息來預報近期冕洞對地磁的影響——是否會產生地磁暴。

地磁暴是一種劇烈的、全球性的地磁擾動現象,以環繞地球的強電流形成為基本標誌。從1722年格雷厄姆第一次觀測到地磁暴至今,地磁暴一直是地球物理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也是地磁和空間物理學中極富挑戰性的課題之一。地磁暴產生的具體物理過程現在仍然不是很清楚,一般認為,地磁暴是由行星際磁場南向分量與地球磁場發生磁重聯,使太陽風中的能量和粒子注入磁層內部而觸發的。

地磁暴對於通信系統、電力系統、輸油管道、空間飛行器、信鴿飛行等有嚴重影響,同時,地磁暴還會引起電離層暴,從而幹擾短波無線電通信;它還可能干擾電工、磁工設備運行,因此地磁暴研究和預報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當太陽活動將巨大的能量和物質拋向地球時,會引起地球空間環境發生災害性變化,惡劣的空間天氣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損失。隨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一些國家逐漸意識到極端空間天氣的危害,紛紛開始制定空間天氣計劃,空間天氣研究也在不斷發展。

我們相信,未來空間天氣業務的發展必將滿足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充分保障人們在太空中進行各種航天活動。(撰文/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 王聰 韓大洋)

相關焦點

  • 天天科普 | 太空也有「天氣預報」嗎?「下雨」了衛星要打傘嗎?
    地球上的天氣主要受太陽的影響,正是太陽的能量驅動著地球上的水與空氣,形成了豐富的天氣現象。空間天氣對於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研究員表示:空間天氣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20公裡以上的空間領域,主要包括日地空間的太陽日冕、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等
  • 天氣預報通
    天氣預報通 生活工具 大小: 21.69MB
  • 空間天氣-中國天氣網
    空間天氣App新版於2020年11月18日正式上線,應用寶、360、AppStore等可以下載。2020年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我們是怎麼發現新的太陽黑子群?怎麼辨別新的太陽周已經開始?
  • 在韓國,報個天氣預報都要搶收視率,女主播壓力大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後,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關注天氣的變化。可以說手機帶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方便。告別了每天晚上蹲守在電視機前等候天氣預報的場景。記得很多年前,每次看完了新聞聯播之後,還要特別關注一下明天的天氣狀況。
  • 日本的天氣預報不報氣溫
    一次日語課,一位三十出頭的日本女性老師讓留學生進行「情景」對話練習,學生用日語複述頭一天電視的天氣預報。聽完後,這位老師不高興了,高聲說: 「日本的天氣預報根本不報氣溫!」 她的話音剛落,下面一片譁然。氣溫是天氣預報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雖然電視一天報導好幾次,有時確實不報導氣溫。
  • 終於弄懂了新疆天氣預報的套路!原來新疆天氣預報要這樣看……
    從新疆氣象局給的長期預報來說,今年的農業天氣預報也是非常好的。各種長期預報的天氣標明:今年有效積溫比往年高。但是,很多人問:長期天氣預報準確嗎?是這樣的,長期天氣預報精確度不是很大,往往採用的是大概率事件而已。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在氣象日來臨之際,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Florence Rabier)接受了中國氣象報記者採訪,就氣象日主題的理解、ECMWF的做法、中歐氣象合作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嘉賓: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郝靜
  • 數值天氣預報(上)
    自從十五世紀初,特別是十七世紀後,多種探測手段相繼問世,尤其是靠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定量的探測大氣三度空間狀況,並可將各地的氣象資料迅速地集中起來,並將同一時刻全球各地的氣象觀測填在一張紙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氣圖。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天氣況狀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精準的天氣預報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科學準確的決策指導和服務,因此,最大限度的準確預測天氣一直是人們的不懈追求。數值天氣預報的誕生曾經給天氣預報領域帶來跨越式的發展,它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
  • 天氣預報是怎麼來的?怎樣才能「算」出未來天氣?
    天氣變化與我們的生活休戚相關,小到影響著每一個人穿著、出行,大到重大活動的安排。當前,不論是高溫熱浪,還是颱風帶來的大風強降水,天氣預報成為大家每天關注的焦點,「聊天」或許就是這麼來的。在古時候,沒有科學設備監測,古人們經過長期的觀測,摸索出一套天氣變化的規律,如「布穀催春種」,意思是布穀鳥叫以後一般不會有強冷空氣了,可以開始播種了,再如「天氣新晴,是夜必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諺語都稱得上是天氣預報的雛形。
  • 太空裡也有天氣?地球外的太空人也需要看「天氣預報」嗎?|小球大世界
    地球僅僅吸收了太陽釋放總能量的二十億分之一,從太陽輻射出的光、帶電粒子幾乎可以遍及整個太陽系,這些物質的變化湧動就形成了「太空中的天氣」,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空間天氣。來源|搜狐網空間天氣是指因太陽活動而產生的空間環境的變化。
  • 空間天氣 離我們並不遙遠
    專家顧問: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首席預報員 薛炳森  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蘇傑西  記者:什麼是空間天氣?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近年也推出了信鴿飛行指數預報,針對太陽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地磁活動情況的預報及轉化,作出影響信鴿飛行的環境預報指數。
  • 數值天氣預報是「國之重器」
    「一畢業,極端天氣就給我上了一課,使我認識到天氣預報確實非常重要,它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他說。  「現在和1998年相比,綜合氣象觀測、數值預報、預報平臺的科技支撐等很多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學款感慨道。  「大家每天看到、聽到的暴雨預報預警等氣象預測,是預報員主要基於數值天氣預報做出的預測結果。
  • 天氣 | 軍運會開閉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每小時一報精確到1公裡
    針對本屆軍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氣象部門將提供細緻天氣預報,軍運會開閉幕式當天,天氣預報更是精確到每小時一報,並將發布現場天氣實況。此外,還包括未來10天的逐日滾動預報,未來2天的每隔6小時天氣預報,未來1天每隔3小時的預報。為了更好的處理監測軍運會期間各種氣象數據,滿足不同賽事的氣象保障服務需求,氣象部門還專門開發了軍運會氣象預報預警服務系統。
  • 四問天氣預報準確率(系列報導)
    若想達到提前24小時發出龍捲風預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各地由於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種種差異,天氣預報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我國屬於季風氣候地區,冬季、夏季季節明顯,出現極端性天氣的可能性大。與美國相比,在預報降水上,我國的難度要大,我國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比美國要低5%左右;但是從預報龍捲風來看,美國的難度要大。」
  •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承諾突破天氣預報時限
    全球整體天氣預報的精細度提高3倍以上,天氣預報網格距離從18公裡縮減到5公裡。】根據今天公布的一項全新戰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簡稱「ECMWF」)承諾在未來10年內,將使具有重大影響的天氣事件的預報時限再延長3至6天。
  • 「天氣預報是不準的」的神回復,該怎麼看
    中央氣象臺不像過去那樣以權威部門自居,擺出一副神聖不可質疑的面孔,而是承認天氣預報並不全準,又尊重了對方需求,用科學理論、證據來解釋如何看待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政務微博,又向生動和有趣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心理和感知上指出天氣預報和其他一些預報的準確度,有一種定向思維的局限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氣預報就是要準,否則沒有預報的必要。
  •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當前位置: 天氣網 > 天氣預報 > 中央天氣預報視頻 今天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視頻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介紹 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於
  • 中央氣象臺吐槽:「天氣預報不準」
    做個小調查每當大家看完天氣預報推送心裡究竟怎麼想的呢?第一,首先要明確,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嗯,不是百分百保準那種。雖然大部分時候還是靠譜的,但是你們能記住的都是不準的時候,所以,就當不準吧,僅供大家參考。第二,不管你們是從什麼平臺獲取天氣預報,一般能看到的都是基於本人地理信息的城市預報。
  • 數值天氣預報(下)
    預報的精度和時效也不斷提高,一般對三天以內的重要天氣過程及其相應的強烈天氣如大風、降溫、暴雨等均可做出較準確預測。 數值天氣預報包括:氣象資料的傳輸、收集、處理、資料的分析和模式預報計算,以及預報結果的顯示、分發服務等若干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