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陝西省北端有一座以「六樓騎街,南塔北臺」聞名於世的塞上古城——榆林古城。
榆林古城位於廣袤的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區域,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古時的榆林地區,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衝突與交融的舞臺。
夏商時,榆林地區在雍翟族境內。周時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春秋戰國時為秦國屬地,古稱「上郡」。秦昭襄王為抵禦東方魏國和西北戎狄修建秦長城,在榆林境內途徑神木、榆陽、衡山、靖邊,全長350千米。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之一。
三國時期,上郡為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
統萬城遺址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四年(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米脂境內)四州;隋大業元年(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為防禦突厥侵襲,隋朝長城在前朝長城基礎上增補修築,經榆陽、衡山、靖邊,全長18千米。
靖邊隋長城遺址
隋末唐初,為地方豪族梁師都佔據,自稱梁國,僭皇帝位。唐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唐開元十二年(724年)在榆林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唐天寶元年(742年)撤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唐乾元元年(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麟四州。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託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昇州(今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地區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佔據,未設郡縣,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收復,北宋元符十年(1096年)後,得失無常。
宋高宗南渡後淪為金國屬地,為鄜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
九邊重鎮
1368年明朝建國,雖元朝已滅亡,但蒙古各部如韃靼、瓦剌等仍保存了相當的實力,不時南下侵擾明朝邊境。尤其「土木之變」後,北部邊防形勢日趨緊張,迫使明朝謀築邊牆阻斷蒙軍來路,在二百餘年間修建了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萬裡長城。
明長城及九邊重鎮示意圖
長城沿線上因邊設鎮,相繼設立了遼東鎮(今遼寧遼陽)、大同鎮(今山西大同)、宣府鎮(今河北宣化)、延綏鎮(今陝西綏德縣)四鎮,寧夏(今寧夏銀川市)、甘肅(今張掖)、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三鎮,後又設太原(今山西偏關縣)、固原(今寧夏固原市)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榆林地區隸屬延綏鎮。
延綏鎮全邊圖
延綏鎮長城東起清水營,西抵花馬池,由大邊、二邊兩道邊牆組成,史稱「夾牆」,主要部分於明成化年間由右副都御史、綏巡撫餘子俊主持修建。
榆林之名最早見於文字記述是在明朝。據《榆林縣誌》載,延綏鎮有一普惠泉,最初民眾逐水而居,自然形成村寨,因泉水周圍榆樹成林取名榆林寨。之後居民逐漸增多,由寨而莊,成為綏德衛的一個屯所。明成化七年(1471年)設榆林衛。
《明史》列傳第六十六卷中載「初,延綏鎮治綏德州,屬縣米脂、吳堡悉在其外。寇以輕騎入掠,鎮兵覺而追之,輒不及,往往得利去」。明成化九年(1473年)餘子俊上疏朝廷,獲準將延綏鎮治所遷至榆林,「自子俊徙鎮榆林,增衛益兵,拓城置戍,攻守器畢具,遂為重鎮,寇抄漸稀,軍民得安耕牧焉」。從此延綏鎮亦稱榆林鎮,榆林成為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於一身的邊陲重鎮。
餘子俊將延綏鎮治由綏德遷到榆林,不僅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與周邊特殊的地形環境息息相關。榆林城北靠紅山,遠瞰千裡沙漠;東依駝峰山;西向與黑山對望,山下是奔流不息的榆溪河;南臨榆陽之水,可謂虎踞龍盤。
三拓榆陽
榆林建鎮後發展迅速,軍民人口劇增,榆林城池也因之不斷擴大,大規模的擴建有三次,史稱「三拓榆陽」。
明成化二十二年(1468年)巡撫黃黼[fǔ]向北展築城廓,城垣約六裡,俗稱北城。
明弘治五年(1492年)巡撫熊繡拆除原南城牆,將城垣向南擴至懷德門(今凱歌樓)俗稱中城。
明正德十年(1515年)總制鄧璋擴築南關外城至榆陽河沿,築南門鎮院門,城周一十三裡,俗稱南城。
《榆林府志》載「按三拓榆城,先置者北城,今之上帝廟高臺即當年南城基邊,內有鐘樓一,今無,而土人猶稱鐘樓山焉。嗣將南城展至凱歌樓為止,之樓即當年之南門,現有「古懷德門」四字,後復展至現在南門為止,故舊有北城、中城、南城之曰。」
自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明萬曆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築,除增高加厚外,並相繼完成全城牆外部的青磚包砌。
榆林城垣建有東城門兩座,即威寧門、振武門,南城門一座,即鎮遠門,西城門四座,即廣榆門、宣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各城門頂上均建有兩層高城門樓。彼時來犯之敵主要來自北方,故榆林城北城垣不設北門以絕後患,殊為獨特。
榆林老城門
榆林城小西門舊貌
南塔北臺
榆林城南榆陽橋東側山巔之上,原有一榆陽寺,寺中矗立一佛塔,名為凌霄塔,即「南塔」。此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為樓閣式八角形13層磚石結構,塔身每層磚雕仿木鬥栱,四面飛簷外翹,塔頂為圓形磚拱,上覆琉璃瓦。基座四面開門,塔內有磚階和木梯,每層各面皆開有一窗。門洞橫額八面分書「乾清、坤寧、艮止、震發、巽順、離明、坎日、兌悅」,佛塔中融入道家理念,在全國佛塔中較為少見。
凌霄塔下,榆陽河水緩緩流淌,河上原有榆陽橋。民間傳說,榆陽橋是硯,塔影照橋頭似筆蘸墨,徵兆文教昌盛,故凌霄塔又被稱為文筆峰。
民國時期的凌霄塔、榆陽橋
榆陽寺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被毀,惟塔獨存。山本已高,山上建塔,登上塔頂可俯瞰榆林全城。凌霄塔作為榆林城附近的制高點,緊密聯繫著古城的安危。明末李自成攻打榆林城,先攻佔的就是凌霄塔。1947年解放榆林的戰役,也在凌霄塔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與「南塔」相對,乃為「北臺」鎮北臺。此臺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氣勢最為宏大的建築物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並稱中國長城三大奇觀,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蒙古土特部籤訂合約,史稱「隆慶和議」,此後蒙漢互市貿易繁榮興旺。榆林以北四公裡紅山之上的款貢城成為蒙漢官方交易場所,城西約一公裡的易馬城為民間交易之地。
萌漢互市
款貢城及明城牆遺址
由於當時有部分蒙古部族利用互市之機騷擾邊塞,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延綏巡撫塗宗浚查度地形向朝廷上疏「予念紅山邊市去鎮城止十裡許,當貢市期,萬騎輻輳,脫有意外,悔無及已」奏請於款貢城西南角築臺以觀察敵情和互市情況。
鎮北臺平面呈矩形,底邊南北長64米,東西長76~82米,共四層梯臺,層臺逐級內收,總高29.7米。臺體內夯黃土,外砌磚石,各層四面圍磚垣,設垛口,臺面青磚海墁。臺頂原有哨樓一座,清末坍塌。
鎮北臺作為明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山據險、居高臨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發揮了有效的防禦作用,也為榆林城增添了一道有力的屏障。
巧合的是這一塔一臺都誕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一為民間佛塔,一為軍事要塞。這兩組建築雖不在城內,但在數百年風雨之中,巍然不動地護衛著古城的安危,早已被榆林人視為城池不可剝離的一部分。
1935年10月16日,張學良、楊虎城在鎮北臺
榆林古城牆
時至清代,滿、漢、蒙雖為一家,但民族之間仍存在一定隔閡,在陝西,長城雖失去原有軍事功能但成為了自然分界線。清政府規定明長城以南是漢人居住耕種之地;長城外二十至三十裡為夥盤地,漢民可在此租種蒙人土地但不定居;再以外二十至三十裡為黑界,是蒙漢都不得居住的緩衝地帶;黑界以外才是蒙古遊牧之地。
清代榆林城牆多次進行修築,隨著戰亂平息,亦開設了北城門「廣榆門」。直到民國年間,榆林城牆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積達2.1平方公裡。榆林城地勢東高西低,南北狹長,東北角向外突出。1939年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榆,曾描寫道:「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榆林古城北門
榆林古城北城牆
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牆保存較完整,時東城牆長2293米,西城牆長2184米,南城牆長1059.5米,北城牆長1125米,城垣周長6761.5米。榆林城牆「頂寬三丈,底寬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與西安城牆12米的高度相當,超過高11.6米的北京城牆。可惜今日除南門尚存外,其它諸門及全部城樓皆毀。
榆林古城南門甕城
六樓騎街
榆林古城南北狹長,先有一條大道貫穿南北,稱為大街,而後有二街,形成南北向的兩條主街。再東西劃分,就各有上、中、下三條巷子,大小巷子約在九十條以上,每條巷子都有自己的故事。
讓榆林古城名聞天下的,便是在貫穿古城南北的大街上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的鼓樓、凱歌樓、鐘樓、星明樓、萬佛樓、文昌閣六座樓閣,榆林人將之稱為「一串珠」,他們奇就奇在一個「騎」字上。
天下名城、名樓甚多,但唯獨榆林古城才能見到六座樓閣一線排列於當街,行人均從樓中穿過的景象。一方面古城多次擴建,每次城牆南擴,原有的城樓便成了「騎街」樓。另外西北邊塞多戰事,一旦敵人破城門而入,城裡軍民隨時可將每一座當街樓門洞封閉形成屏障,可謂奇才妙設。
自北向南第一座樓為鼓樓,據傳約與榆林鎮同時建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臺基四門洞開,臺基之上建有二層廡殿頂木樓,東西兩側為卷棚式廂房,南院正中有木牌樓一座。1975年因嫌阻礙交通被拆,2005年復建,為榆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座為凱歌樓,原為明弘治五年(1492年)巡撫熊繡「二拓榆陽」時主持修建之榆林南城門,名為懷德門。明正德十三年(1519年)更名為太乙神宮。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撫姚鏌在此舉行祝捷、獻俘、慶功活動時更名為凱歌樓。臺基之上建有二層木構樓閣一座,把臺頂分為南北兩院,每院各豎鐵旗杆一對,南院正中建有木牌樓一座,與其下門洞口的二柱貼牆牌樓相呼應。1974年,因修外貿大樓被拆除,2005年復建。
第三座為鐘樓。此樓始建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康熙年間在其原址上建「八政牌樓」一座,後毀於戰火。現存建築為1921年所建。原為民國年間陝北鎮守使井越秀生祠,取名長春樓。抗日戰爭時期,為給城內居民報時,在樓頂懸掛大鐘一口,改叫鐘樓。樓體為中西合璧風格,在古城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第四座為星明樓。「二拓榆陽」後,原有鼓樓明顯偏北,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修建星明樓以作打更之所,故又名南鼓樓或新樓。樓基平面呈方形,主體建築為十字歇山頂重簷三滴水木結構樓閣,通高18米,臺明為四角高臺,28根簷柱、金柱立於臺明之上,中間十字通道。樓內有明代大宦官魏忠賢銅像一座,為國內僅存。此樓清嘉慶、光緒年間均有修葺,2004年進行落架抬升大修,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第五座為萬佛樓。創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民國五年(1916年)廟會其間失火焚毀,民國八年(1919年)修復。臺基之上建有磚木結構二層樓閣,南北兩院均有配殿,南院有鐵旗杆和鐵獅各一對。大殿內原供奉佛像數尊,寓「萬佛生萬福,福德聚會」之意,當地人傳說這裡是榆林城龍脈龍心所在。建築現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最南端為文昌閣,始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樓基平面為正方形,因此又叫四方臺。樓體風格與星明樓相同,閣上供奉文昌帝君,三層供奉魁星神像。閣毀於1956年,2004年復建。
榆林古城在中國動輒擁有千年歷史的諸多古城中,歷史不算悠久,規模不算很大,但它以獨特的「南塔北臺,六樓騎街」而聞名天下。這座曾經的「九邊重鎮」作為陝北地區重要的中心樞紐,也成為整個陝北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者簡介:季誠 北京文鼎築城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合伙人 /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ICOMOS CHINA)會員
www.dingdesign.cn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