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場規模巨大的沙塵暴一夜之間席捲華北。陝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等多個省市同時淪陷,PM10(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爆表。
4日一早,很多北京市民一覺醒來發現天空變成了黃色,樓宇被沙塵遮掩,空氣裡瀰漫著塵土的味道,路上能見度很低,有的車輛打開了雙閃,人們出門時紛紛戴上口罩。
這次大範圍影響北方地區的強沙塵天氣,可謂來勢洶洶,大氣能見度不斷降低。
當霧霾已經成為近年來國人最關注焦點之時,沙塵暴的捲土重來似乎在告訴我們,它從未遠離。
平日的國貿和5月4日的國貿 圖片來源:Big.D
北京一路人被大風颳落的墜物砸中頭部身亡
內蒙古當地風大得已經將工地房屋整個吹翻
從數據上看,我國近10年沙塵天氣呈遞減趨勢。那為何今年沙塵捲土重來?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告訴《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記者,引起此次沙塵暴天氣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北方春季沙塵天氣是較高概率事件,尤其是4~5月,北方地區春季降雨量少,地表乾燥,氣溫回升,且大風天氣較多,地表容易起塵。
前幾年,由於厄爾尼諾現象嚴重,冷空氣活動減少,風速降低,導致沙塵天氣減少。今年3~4月份以來,拉尼娜現象抬頭,冷空氣又開始活躍,導致沙塵天氣增加。
彭應登說,沙塵對下風向的遠距離輸送,導致浮塵汙染的主要來源是地表耕作的細土層和黏土層,顆粒較小,造成揚塵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也會較大。
特別是黃河河套地區,農田土壤中含有大量細塵粒,一旦出現大風天氣,就會形成浮塵,天氣灰黃,覆蓋幾百甚至上千公裡。如果沙塵的沙粒較大,被捲起來輸送很遠的可能性不大。
三北防護林對防護區域有一定的防護沙塵暴作用:減少地面的沙塵源;增加地表的植被覆蓋,減緩局部沙塵的增速,具有防風作用。但是其防護範圍有限,僅限於防護林當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沙塵來源不止西北地區,更多的是來自境外,如蒙古,以及我國西北地區的內蒙、新疆、甘肅、寧夏的複合型沙塵。防護林對於跨境、跨界的大範圍沙塵天氣的影響微乎其微。
北京軍區總醫院急診科主任周榮斌指出,沙塵天氣中有3種有害物質對人體傷害最大,即過敏物質、毒性物質和細菌。
沙塵天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增加,易進入人體呼吸道,引起各種不適及過敏症狀。尤其是直徑在0.5—5微米的小顆粒,可直接進入支氣管、細支氣管,最後沉降於肺泡,誘發支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還會提高肺癌發病率。
這些顆粒物表面還會吸附多種細菌、病毒等,容易傳染疾病。沙塵天氣還會刺激眼睛、皮膚,導致流淚、眼乾、皮膚乾燥等。
彭應登指出,一般情況下,普通沙塵天氣時,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以塵土居多,其對健康的影響要弱於霧霾。
PM2.5與PM10有何區別
但如果沙塵天氣加劇,尤其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濃度接近或達到1000微克/立方米,同期PM2.5濃度也會顯著升高。沙塵與霧霾汙染疊加後,整體的複合汙染對人體的傷害也會愈發嚴重。
針對沙塵暴天氣,北京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柯會星提醒公眾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面的防護措施。
搞好室內衛生,保持空氣潔淨。如果條件許可,可打開加溼器,增加室內空氣溼度,促使室內顆粒物沉降。
沙塵天氣易導致過敏、呼吸系統等疾病,因此,沙塵天氣或沙塵暴過去後的數日內(特別是第2天),仍要儘量避免戶外活動。
如果出門,要做好個人防護。首先,戴防塵口罩。柯會星表示,N95型口罩是經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認證的9種防顆粒物口罩之一,可有效防護沙塵。此外,穿戴防塵手套、紗巾、防風眼鏡、鞋襪、防塵面罩,皮膚上塗護膚品,以降低沙塵對皮膚、口鼻部的傷害。回家後及時清洗皮膚、眼睛、口腔和鼻腔殘留的塵土。
遠離建築物、行道樹(路邊的單個樹木)、廣告牌、建築工地的圍欄。這些設施在大風天氣很容易被颳倒,行人要注意觀察,儘量避開。
公眾出行時儘量乘坐地鐵等公共運輸工具,如果需要開車,一定要降低車速,遠離大型貨車。
塵沙乾燥天氣易出現咽喉幹癢、體內缺水等情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可增加體內的水分含量,補充丟失的水分。
防沙治沙工作不能鬆懈。遏制草原、森林的破壞行為;加強綠化,減少耕地裸露。彭應登建議,西北耕地塵粒地應重點防護,在西北、華北北部,對於季節性裸露的農田、牧場,要採取辦法進行覆蓋,可種植小麥、常年生牧草、藥材等作物。
施工揚塵控制也要建立長效機制,包括加強對施工工地揚塵的控制,道路揚塵的控制。要注意城市整潔;施工工地在大風天氣停止作業;增加城市航道樹、集中的樹林等綠色植被的覆蓋;乾燥天氣道路儘可能打水。 ▲(生命時報記者 田飛)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