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小到一個村鎮,大到一個國家,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拿得出叫得硬的東西,我們不妨把這種東西稱作這個地方的名片。譬如我們國家的萬裡長城,試問,除了我們中國,哪個國家還有?沒有,都沒有。可以說,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萬裡長城,就可以作為我們中國的名片。
那麼,官莊的名片該是什麼呢?我從官莊回來後,久久地思忖著。
細考官莊,自古至今,可謂人才輩出,出類撥萃者良多。
我曾置身泰山之巔,仰望著官莊籍的文化名人王訥在泰山頂上的刻石「地到無邊天作界,山登絕頂我為峰」,心中為作者書法的遒勁、胸襟的開闊、境界的高遠而仰慕不已。
我曾經手捧一本《安丘文史資料》,拜讀著曾參加過臺兒莊大戰的官莊籍抗戰老兵、醫界名流別志南先生的詩文,為其熱血澎湃的報國之心和精湛的醫術而讚嘆不已。
我也曾在茶餘飯後或道聽途說中,得知官莊籍的海軍航空兵司令員王緒恭將軍以身報國、為國戍守海疆的非凡經歷和大將風範。
近幾年,我曾因撰寫《雹泉漫筆》一書,來到官莊鎮的管公一帶,採訪了解,並立身管寧墓前,目睹了近兩千年間被人們堆築得高高大大的管寧墓,追思三國名士管幼安先生的善行懿德,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悟出「詩書千古益,美德萬年傳」的道理,遂下定決心,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用手中的筆把家鄉優秀的傳統文化記錄下來並傳承下去。
近日,我又隨著「山東作家進官莊」一行,再次走進官莊,再度佇立在三國高士管寧墓前,感悟官莊鎮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傳統文化,感悟幼安先生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深深地被幼安先生至善至美的人格所陶醉了。
我覺著,一提到官莊一帶的傳統文化,一提到官莊的文化名人,就繞不開管寧這個人物。是啊,三國時期的高士管寧,在當時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便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行教化了當代、影響了後世,一直至今,可以說,管寧是一座山,一座巍然屹立在人們心中的道德的高山。
說到管寧,就不能不講一講管寧其人,不能不擺一擺他那幾件被人們傳頌千年而不衰的熠熠閃光的事兒:
管寧,姓管名寧,字幼安,東漢末年北海朱虛人,生於158年,卒於241年,享年84歲。當時管寧的家鄉即現在的官莊鎮管公社區,位於朱虛國之東境。據《三國志》介紹說:「管寧,齊相管仲之後也。昔田氏有齊而管氏去之,或適魯,或適楚。漢興,有管少卿為燕令,始家朱虛,世有名節,九世而生寧。」據史書記載,管寧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不慕名利。跟同縣的邴原、平原的華歆結交為朋友,時人譽他們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當時的人因何這樣稱謂,時隔近兩千年,咱們不得而知,然據我揣度,華歆才情外顯,管寧藏而不露,各人氣質所致。
了解了管寧的身世之後,我們再翻弄翻弄他那幾件頗受人們稱道的事兒:
——鋤園得金一次,管寧和華歆在園中鋤菜,從地裡耪出一塊金,管寧就像沒看到一般,連理都沒理,繼續揮鋤如故。等到華歆趕了上來,發現了管寧身後的金子,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兒,撿起地上的金子端詳,當他想到管寧肯定也發現了,他既然不撿,我為什麼撿呢?遂把金子扔在地上,繼續鋤地。
如果說,管寧和華歆對一塊金子的兩種態度,還不足以讓管寧跟華歆斷交的話,那麼,下面的這件事便不得不讓管寧跟華歆絕交了。
——割席斷義一天,管寧和華歆兩個人共同坐在一片蓆子上讀書,忽聽得外面吹吹打打,人聲喧譁,原來是有達官貴人從門前經過。管寧動也沒動,照常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見達官貴人乘坐著裝飾華麗的車子,回去告訴管寧,言語間不免有羨慕之色。管寧站起身,取刀將蓆子一分為二,說:「你和我志向不同,不能成為朋友,咱們分開坐吧。」
這就是管寧跟華歆割席斷交的故事,從中不難看出兩人品行的高下。後華歆依附權相曹操,做出許多助紂為虐的事,留下了千古罵名,在這件事上已初露端倪。
管寧最受人們敬重的是,他以自己點點滴滴的善行義舉,教育和影響著人們,使他周圍的一方人都人心向善,去惡從善。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正值天下大亂,管寧遂離鄉背井,前去投奔當時在遼東執政的公孫度,在一山溝內結廬定居,許多避難者紛紛前來依附,很快便形成了一個大屯子。人們同吃一眼井,井少人多,經常為了你先來我後到之類的瑣事而吵吵鬧鬧,相持不下。管寧知道後,怕長此下去影響團結,便購買了許多水桶、瓦罐之類的汲水用具,汲滿水,分值井旁供人挑水。起初人們都感到很奇怪,後來知道是管寧所為,便紛紛自責,不再爭鬥。
有一次,鄰居家的一頭牛闖入管寧的田裡,毀壞了管寧的不少莊稼,管寧發現後不但沒有發火,對牛施暴,反而還善待它,他把牛從地裡牽出來,拴在樹下的蔭涼處,供給食料,然後再告訴牛的主人,牛的主人見管寧不但沒有暴打自己的牛,反而還給自己餵養得好好的,心中非常慚愧,於是對牛嚴加管理,再也沒有放縱自己的牛到別人的田裡去毀壞莊稼。
據史書介紹說,管寧在遼東待了三十七年,講授詩書,教村人習俎豆,明禮讓,民皆化其德,度亦安其賢。而管寧在遼東的三十多年間,深受人們的尊重,行者讓路,耕者讓畔,禮讓移於海表。管寧回鄉之後,當地的人為了表示對管寧的紀念,把管寧居住的屯子,定名為「管寧屯」。
其實管寧的高尚之處,遠不止在他赴遼東之前的潔身自好、慎其交友和赴遼東之後的傳播文化、教化民眾上,他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始終如一的堅持操守,不慕榮華富貴上。他雖然憑藉魏文帝的徵詔告辭還鄉,但回到故裡後卻沒有應徵入朝,出任北魏政權的官職。從223年回鄉,到241年辭世,管寧回到故鄉又經歷了十八年。在這十八年間,北魏政權頻頻頒詔,徵聘管寧,管寧卻抱德懷貞,拒不應命,屢屢上疏辭徵,表現了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堅守貞操,視榮華富貴如糞土的高尚氣節。
管寧去世以後,管寧的家鄉,即現在的管公一帶的人們為了彰顯管寧的潛光幽德,把附近毗連的幾個村莊都稱為管公,只是根據建村早晚、村子大小、居民姓氏和所處位置等情況,而分別定名為老管公、小管公、閆家管公、河南管公和河北管公等。更有甚者,管公一帶的士人商賈在生意場上,也不忘亮出當地的名片——揮金故裡,把這四個閃爍著道德光輝的大字印製在裝糧的布袋上或裝錢的褡褳上,讓人老遠就知道這是三國高士管寧家鄉的人,不用說,其品德一定差不了。可以說,聰明的管公人在千百年間,早就把管寧作為地方上的名片了。
寫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朋友一定會跟作者的看法相一致:自古至今,官莊一帶名人輩出,但真正能作為官莊名片的則非管寧莫屬。
這次隨團走進官莊,我欣喜地看到,官莊鎮黨委政府也正在把管寧作為官莊的名片亮了出來,先是整修了管寧墓地,並為管寧立了碑,現在正計劃投資150萬元,興建管寧文化園,包括修入園牌坊、建管寧祠、建管寧典故迴廊等仿古建築,並配套建設小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
可以預見,到那時,飛速發展的官莊鎮必將歷史文化與現代農業相結合,規模種植與科技養殖相結合,走在了時代的前頭。而管寧文化園的建成,必將讓管寧成為官莊鎮的一張光彩奪目的名片,使官莊鎮名聲大振,吸引著中外遊客慕名前來,既表對三國高士管寧的仰慕之情,又可沿著安丘的百裡天路,了解今日揮金故裡的振興與發展,看沿途兩側的萬畝桃海,秀美梯田。
我這樣想著,眼前幻化出一片壯美的景色:在一望無際的花海裡,隱隱約約的顯露出幾幢古式建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遊走在管寧文化園裡,接受著三國高士管寧對其心靈的洗禮,然後,他們手握著管寧亮閃閃的名片,融入了一片花的海洋。
寫於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