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問題似乎是CBA永恆的話題。
客觀的說,近年來CBA裁判的執法水平有提高、判罰的技術手段有進步、執法公正性有進步,姚明上任後裁判監督等工作也有進展,總體上說「勢頭向好」。不過,距離俱樂部和球迷的期待仍有差距。
這不,CBA複賽如火如荼賽程密集、季後賽名額和排名爭奪白熱化的情況下,裁判爭議開始密集地出現。先簡單梳理一下近期的爭議判罰。
錯判、漏判、爭議判罰接連出現
已經被賽後裁判報告明確指出錯判較多的一場比賽是山東和北控的比賽,最後2分鐘的4次錯判有3次對北控有利,最終那場比賽北控也以不大的優勢戰勝了山東。4次錯判從數量上講還是多了一些,如果考慮到全華班的山東隊亟需為保住季後賽名額和爭取更好排名努力,這種錯判顯然讓山東隊損失不少。
在北控同吉林隊的最後時刻,北控隊宗贊投籃時24秒到時,裁判並未發覺。這個球同樣出現在最後關鍵的2分鐘內,北控事得利,通過加時戰勝了吉林隊。對於吉林和北控這樣彼此接近的競爭對手,彼此PK的勝負等同於2個勝場的差距,裁判的誤判其實直接影響了聯賽的排名格局。
昨晚山東隊同山西隊的比賽,在一個回合的攻與防的判罰尺度上,山東主帥鞏曉彬認為裁判尺度不一,情緒激動地衝入場內指責裁判,儘管裁判連續警告表示「再咆哮將吹T」,但最終結果是不了了之,這說明裁判對自己的判罰也不是十分自信;
同樣是關鍵判罰的爭議出現在昨晚首鋼同浙江比賽的最後1秒,首鋼林書豪上籃和浙江隊防守球員相撞,裁判吹罰犯規,林書豪罰球絕殺。這個球引起了浙江隊的強烈不滿,80歲的老帥蔣興權都站起身來和裁判理論。
儘管裁判也是人,但判罰結果確實直接影響了CBA的排名格局
CBA本賽季前12名的排位可以說「亂燉的一鍋粥」,第3-11名的排名十分接近,1場球的勝負就決定了你是第3名還是第11名(說法略微誇張)。前4名直接晉級季後賽8強,這是一個讓各支球隊十分渴望的成績。這個時候,第3-11名球隊的混戰比賽,關鍵時刻,裁判如果出現爭議判罰,確實不好辦,十分尷尬。例如首鋼靠最後一個球贏了浙江,就23勝13負排名第6,和第3的北控差0.5個勝場;而浙江則是22勝14負排名第7,但和首鋼有1.5個勝場差距(小分落後),想爭前4就很困難了。
裁判出現錯判、漏判、誤判的3個原因
1)比賽密集強度大,裁判體力也吃不消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能在CBA這個平臺上執法的裁判其實數量很少。CBA復工後每天都安排5場左右的比賽,這對球員的體能是個考驗,對裁判員的體能同樣是嚴峻的考驗。球隊目前都啟動了12人輪轉,但裁判輪轉不開。體能下降的情況下,裁判在判罰準確性上確實也會下降。從這個角度上看,還是要理解裁判員的難處。
2)CBA小外援缺失,打法偏重內線衝擊,身體接觸增多
由於很多隊伍變成全華班,外線攻擊力銳減,就大幅增加了內線球員進攻的比重。因此我們發現吳冠希、陶漢林、李原宇等一批本土內線的數據都在暴漲。畢竟,越接近籃筐越能得分嘛。這種情況下,主動的、被動的、有心的、無意的犯規和造犯規就會比前30輪更多,當潛在犯規判罰數增多的情況下,裁判出現錯判、漏判、誤判的概率也就提高了。
3)CBA裁判的執法水平整體不算太高
裁判執法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的。因此,CBA聯賽存在一定比例的錯判漏判也是一個基本現實。
我的看法是,CBA聯賽整體水平還是屬於「亞洲一流,世界二流」,這個定位不僅僅指球員,也指教練、裁判、運營方、俱樂部管理等等方面。裁判水平和球員水平、俱樂部運營管理水平是相稱的。不太可能出現,CBA球員世界二流,裁判卻是世界一流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