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在草地上舞蹈的風 , 記者來到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 簡稱 " 番職院 " ) 這所傳說中的 " 森林大學 "。
經過數次體溫測量進入校門 , 校園裡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 , 數十位工作人員戴著口罩、背著消毒設備對校園各個角落進行消殺 , 還有工人在大型吊機幫助下修剪樹木 …… 隨著開學日期的臨近 , 如何保障師生健康和安全成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 番職院從把好入口關、嚴格消殺關、完善流程關等各個方面 , 為復學複課做好充分的準備。
構築學校安全嚴密防線 設線上心理諮詢輔導組
截至 4 月 12 日 , 番職院在重點疫情地區師生 166 人、廚工等社會人員 18 人 ; 不在重點疫情地區的 14310 人中 , 目前居家觀察的師生 20 人、解除醫學觀察 125 人。
" 一個都不能少 ", 數據統計全覆蓋 , 番職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專班工作組將防疫工作落到實處 , 築牢學校安全 " 防護牆 "。
番職院黨委書記、學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林洽生介紹 , 春節前新冠疫情在全國出現初期 , 學校立即著手部署防控工作 , 在大年初一成立了疫情防控領導小組 , 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通知》, 要求全校師生遵守 " 防範十二條 " 措施、重視疫情的防控。隨後 , 相關老師提前 " 收假 ", 推動抗疫工作迅速開展 , 為學校安全構築了嚴密防線。
校園實行封閉管理 , 嚴控校外人員進入 , 學生延遲返校 ; 同時開展大清潔、大消殺 , 推進校園 " 微改造 "" 廁所革命 ", 不留衛生死角 , 讓後勤保障給師生吃上 " 定心丸 "。
教學上 , 在開啟線上課程的同時 , 學校還成立了線上防疫心理諮詢輔導組 , 由專職心理老師 " 問診把脈 ", 給學生心靈戴上 " 口罩 "。
對於湖北地區的師生 , 學校給予特別關注。黨員教師一對一和湖北師生建立結對聯繫 , 每天通電話 , 了解他們是否存在生活困難 ; 給每個湖北師生寄送 10 個口罩 , 給予每位湖北學生 500 元補助 , 困難學生還有額外補助。" 師生收到口罩後非常感動 , 他們說寄去的不是口罩 , 而是安全感。" 林洽生說。
師生攜手
教師義賣漫畫捐給一線 學生自創歌曲宣傳防疫
疫情下 , 開學延遲 , 師生教學轉戰雲課堂。得益於學校準確研判 , 番職院的老師們提早做好了線上教學準備。
目前 , 學校採用六步網絡教學法、直播教學、同步課堂等多種方式 , 在超星學習通、優慕課和中國大學 MOOC、智慧職教、釘釘、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教學 , 共開展線上教學課程達 570 門。
有身在湖北荊門的老師 , 克服無法外出購買資料的困難 , 為 86 名學生講授三門課程 ; 有身在湖北孝感的學生 , 在封村封路的情況下樂觀積極 , 每天堅持 6 個小時以上的學習。
教學之外 , 番職院師生還通過參與當地疫情管理、捐資捐物、藝術創作等多種方式 , 積極投身抗疫。有老黨員教師拿出了 20 幅漫畫作品在線上拍賣 , 將所得的 15000 元購買醫療物資 , 捐贈到抗疫一線 ; 有教師擔任駐村書記 , 向學校反映村裡的防疫物資不夠 , 貧困戶無法進行有效防疫 , 學校從 " 自籌資金 " 中拿出 11.24 萬元進行精準幫扶 , 該村實現了 " 零感染 "; 有學生創作潮語版《口罩 disco》, 用歌曲向父老鄉親宣傳防疫 ; 還有學生以志願者身份積極參與所在社區防疫工作 , 獲當地政府部門表揚。
部署開學
校醫室新設預檢分診點 調整上課時間避免聚集
林洽生表示 , 隨著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 , 學校的防疫戰略也做出了調整 ," 目前我們的工作重點 , 已轉到為師生回校上課做部署。"
待到學生開學報到 , 首先需測量體溫 , 合格才能進入學校 ; 之後將開展 " 愛國衛生運動 ", 保證學生生活、活動場所乾淨、整潔、通風。
在餐飲衛生上 , 林洽生介紹 , 首先確保食品來源安全、衛生 , 並對飯堂各種場所每天消殺 ; 其次 , 調整課程時間 , 讓不同學生的上課時間分別集中在上午、中午、下午 , 從而避免學生在飯堂聚集 ; 同時 , 對飯堂員工入校前 14 天情況進行摸查 , 飯堂員工住所也將每天進行消殺。
為應對學生在校期間發熱的可能 , 學校校醫室新設了預檢分診點進行體溫測量 , 如學生體溫超過 37.3 ℃ , 立即送往醫院做進一步診斷 , 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者將送往定點醫院治療 , 非疑似感染者需在學校健康觀察區進行隔離 , 保障單人單房 , 直至完全康復。從湖北返校的師生 , 需在健康觀察區隔離 14 天后 , 身體健康方可正常上課。
為保障防控工作每一個細節都無疏漏 , 林洽生會不時到現場進行 " 暗訪 "," 每個人都要在思想上更重視防疫工作 , 把工作做得更細緻、更嚴格 , 從而確保開學後師生的身心健康。"
■專題統籌 : 新快報記者 陳紅豔 辛捷愷
■專題採寫 : 新快報記者 陳思陶 陳煥釗 通訊員 陳祉璇 李東生 實習生 觀顯鋒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