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樂隊來說,解散這種事相當的司空見慣,最常見的就是主唱單飛了。這種單飛的情況太多了,比如鮑家街的汪峰、花兒樂隊的大張偉、黑豹的竇唯這些都是有名氣的,沒有名氣的更多。那麼為什麼五月天這支樂隊沒有解散呢?
第一點是五月天內部非常平衡,樂隊想要生存就必須要有好的作品,很多主唱之所以單飛,其實和拋棄糟糠之妻有點類似,又不全一樣。最開始的時候,樂隊不出名大家都不賺錢,誰多點誰少點無所謂,但是樂隊一旦出名,大家都是股東,分配起來的麻煩了,主唱覺得自己又是編曲又是作曲還負責演唱,成員有些工具人的作用,分起利益來大家均分多不公平。為何不擺脫原來的團隊,重新僱一批樂手,自己當老闆?按照合同發工資,這種上下屬的關係比都是股東的關係好太多了。放到現實中就是,大家都說創業夥伴,如果成功大家一起賺,如果失敗大家一起賠,很多人往往是因為成功後忘記了風險,認為自己貢獻最大,但是要知道,當年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他們可以在為你承擔著風險的,只不過是你們這一股人恰巧成功了。
五月天最開始的時候,詞曲也是阿信一個人大包大攬,那個時候他們確實小有名氣,也迎來了解散的危險期,但是幾個人剛好要集體服兵役,服完兵役的五月天,每個人都在成長,作詞作曲的比例逐漸平均化。不是說阿信江郎才盡了,這種現象是創作人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一個音樂創作人往往會有井噴式的爆發期,之後會逐漸減少作品,之所以會井噴是因為在成名之前,他有很多作品的沉澱,成名之後一下子全湧上來了,如果想要持續保持井噴式的爆發,光靠一個人是不行的,這就需要團隊配合了。我們可以看看五月天后期的作品,有時候阿信作曲的曲目只有3首,其餘人幫忙補足,同時,因為創作人多了,五月天的作品曲風多變,大大減少了人們的聽覺疲勞。因此,在某次採訪中,有記者問五月天怎麼分帳, 五月天的答案是平均分。
五月天的工作模式相當有規律,他們是發一張專輯,然後巡演兩年,然後沉澱三四年,然後出新專輯,然後持續巡演,所以五月天也被稱為演唱會之王,他們最開始確實是靠歌曲掙錢,但是人紅了之後就不一定靠歌曲了,比如很多粉絲一有機會就支持演唱會,為的不是聽五月天唱歌,而是為了看五月天這幾個人相親相愛,所以相較於其他的樂隊,五月天的感情更加深厚,不管是出於兄弟情義,還是出於商業利益,解散單飛都不是好決定。
其實最重要的是阿信的性格和成員關係,阿信一點都不缺錢,而且阿信也不愛錢,所以作為主唱來說阿信甘願五個人平均分,另外五個人並不是樂隊成員,而是好兄弟,五月天中四個人是大學吉他社的好友,對於五月天來說,先是兄弟好友然後才是樂隊成員,所以相信五月天一輩子都不會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