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入《異形》宇宙的 AMD,為生化人 「法鯊」 打造新一代最強大腦
看到 「法鯊」(Michael Fassbender)在上一部《異形》電影《普羅米修斯》中飾演的 「腹黑」 生化人大衛時,不少粉絲都大呼看 「法鯊」 演反派過癮。
而在今年備受關注的《異形:契約》中,「法鯊」 還將一人分飾兩角,飾演之前 「黑化」 的生化人大衛,和大衛升級版生化人沃特,而後者的 「大腦」 將由 AMD 「打造」。
近日,二十世紀福克斯和 AMD 為宣傳《異形:契約》,發布了新的主題短片《Meet Walter》。
(騰訊視頻)
片長不足 3 分鐘的短片《Meet Walter》,將觀眾帶入了《異形》宇宙中老牌生化人公司維蘭德湯谷(Weyland-Yutani)內部,窺探最新生化人製造生產過程。
在柔和的白燈與詭異的音樂中,蒙面人將精細的生化人頭骨,和身體骨骼銜接起來。
然後,從一個金屬盒子中,用鑷子取出,一個印有 AMD logo 的晶片,安置於生化人頭骨之上,隨即融入體內。
幾秒鐘後,我們迎來了 「全新的沃特,他是 「為了服務而存在」,而且還向客戶說明,在定製沃特之前,「需要進行面試和 DNA 篩查」。原來,這是虛擬公司維蘭德湯谷的產品廣告。
但事實上,這應該是真實公司 AMD 的廣告。
從幕後走到臺前,AMD 怎麼就成了 「反派」?最開始的時候,AMD 作為電影技術合作方,只是老實地承擔了電影後期處理等技術工作。但當製片方福克斯和電影推廣公司 3AM 提出這個短片合作概念後,AMD 的代理推廣公司 48 Communications 立即答應了。
因為這不僅為 AMD 提供了合適的(推廣)背景,(因為片中)談論了機器智能和人工智慧,而且,還為 AMD 創造了虛擬世界中的 AI 應用,以及反映了產品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它並沒有只是粗暴地將 logo 印在一個機器人身上,而是進行了 360 度宣傳。
48 Communications 的總裁 Karl Stewart 介紹道。
(《Meet Walter》宣傳海報,圖自 Mtime)
同時,AMD 也藉此機會打破了現實生活和《異形》宇宙的交界,將現實生活中的一條產品線 「引入」 了電影世界中。宣傳海報上,清晰地標明了 Walter 的晶片採用了 AMD Ryzen Radeon —— 顯然和 AMD 最近推出的 Ryzen SenseMI 是同一系列,而名字中的 「Radeon」 也是旗下顯卡的名字。
雖然,AMD 作為《異形》宇宙中最新生化人的晶片供應商,的確可暗示於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但從生化人的 「黑化前科」 與 「法鯊」 邪惡微笑推測,沃特很有可能到最後也還是會 「黑化」。難道 AMD 就不怕自己的晶片會和 「壞科技」 掛鈎嗎?
我們認為,這次的宣傳影響會是正面的,因為短片中的機器人獲得生命,並可以自己做決定,這展示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
Stewart 回答道。除此以外,背靠《異形》這個如此經典的大 IP,外加 「法鯊」 的高人氣,這個險還是冒得挺值得的。
「外傳」 式短片,品牌植入新領地?本次的短片《Meet Walter》雖然是電影《異形:契約》的宣傳材料,但卻是獨立於電影之外的背景故事。此前,電影還推出過另一個情節獨立的宣傳短片 《Prologue:Last Supper》,記錄了船員們在登陸未知星球前的最後一頓晚餐。
(圖自視頻截圖)
從內容上來看,這兩個短片都更像是一般出現在電影結尾的 「彩蛋」,但為了可在電影上映前持續有新內容保持影片熱度,同時避免造成翻炒過多預告片而造成劇透,電影公司逐漸開始為影片打造獨立於影片的 「彩蛋式」 宣傳片。
而本次打造了《異形:契約》系列宣傳片的 3AM 公司,過去曾成功推出了《火星救援》的 「前傳」 系列宣傳片。在全球觀眾開始救援 「呆萌」 之前,製片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短片,介紹了太空人執行任務前的體質訓練、找來了科學家分析本次行動的重要性、出發前各位太空人和心理醫生的面談經過、起飛前一刻各位太空人對自己的職務以及心情分享……
這些系列短片不僅為潛在觀眾們尋找了更多許多繼續關注的理由,同時也為各品牌合作商 「創造」 了廣告時間。例如,體能訓練中就介紹了 Under Armour 就是電影中 Ares Space Program 的合作方;而 Go Pro 就是 「呆萌」 用來自拍的設備。
(圖自視頻截圖)
而這種廣告插入,可避免過去因品牌商要在電影中突出曝光而 「強行加戲」 帶來的不良體驗,同時,觀眾接受程度也更高。
雖然在之前,有不少品牌合作方都會和電影進行 TVC(電視廣告)合作,利用電影 IP 來做廣告。例如,當年風靡全球的《小黃人大眼萌》,在上映期間,就播出了大量由小黃人 「主演」 的電視廣告,其中包括了 Vivo、國外的寬帶服務、薄荷糖等等,並聯手推出主題類產品。
(圖自 it168)
但和 TVC 相比,上述的短片系列在內容和製造上都更貼近原電影,而且,內容大多可為使得電影角色更豐滿,增加觀眾對角色的認識,也可看作電影的一種延伸方式。因此,這些短片也不是全為品牌合作方而制,只是,當它們帶上廣告時,品牌會融入得更 「軟」。
但如果從另一方面看來,這些短片和品牌方的結合也可能是資本壓力下的一個現象。如果哪一天這些原為 「彩蛋」 屬性的短片也開始罔顧內容,為品牌 「強行加戲」,那也是讓人感到惋惜。
題圖來子 Youtube,未標註圖片均來自《Meet Walter》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