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耳熟能詳的詞——《江城子》是北宋詞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這首詞主要是蘇軾悼念亡妻所做,雖然親人已經離世十年,可是仍然會讓蘇軾留下淚千行。
在中國人的風俗之中,當親人離開我們,我們總會難以抑制自己內心的悲痛,然後號啕大哭,我們俗稱為哭喪。這也是對於亡者的一種極大的尊敬和緬懷,這也是我國喪葬習俗的一種文化。
而在整個葬禮過程中,哭喪會貫穿整個儀式。那麼為什麼同樣是親人離世,有的人竟然毫無反應?顯得異常平靜?
01心理情感隔離
正常情況下,親人過世,我們每個人都會很悲傷難過,大哭也是正常的,但是有的人卻不會表現的那麼激進,旁人的感覺就是這個人很冷漠,比較冷血,沒有同情心。親人過世,為何沒有眼淚?難道他們不是你的親人嗎?讓人難以理解。
心理學家表明,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自我防禦機制的觸發。他們並非不悲痛,而是親人離去打擊過於沉重,心理上直接處於崩潰邊緣,自我防禦機制直接開啟了保護功能,防止大腦神經受到很大程度的刺激。
有的人可能會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慢慢的放鬆自己,這個時候悲傷的情緒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情感隔離」。
這些表面不會表現悲傷的人,內心往往會比痛哭的人承受更大的痛苦與壓力。這個很容易理解,當親人離世,內心悲痛(心理狀態),然後痛哭(生理狀態),這樣就會釋放出大量的精神壓力,把處於緊張悲痛的大腦釋放出過剩的能量。
而有的人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一下承受不住,大腦一直不斷處於悲痛狀態,這種能量越積越多,反而不能及時釋放,大腦一時反應不過來,從而心理上不會有悲傷的情緒,同樣生理上也不會表現出痛哭。
這就相當於電腦打開的程序太多然後死機一樣,只有重啟一下,花費一點時間才會好轉起來。
02過程轉化
生老病死是整個自然界的規律,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只有遵循。當親人離開我們,一般我們會經歷以下五個階段,否認——悲憤——爭取——傷心——接受。
而整個過程的轉化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正面面對的。當我們得知親人離去的消息,我們首先會極力否認這個事實,根本就不相信,然後下一階段就會感到悲憤難過,為什麼是自己的親人離開人世?
感覺世間的不公。等逐漸冷靜下來,就會想再爭取一下,是不是還可以搶救一下,是不是診斷的有問題?
當發現所有的行為都是徒勞的,剩下的只有傷心了,慢慢的就一點點的接受了現實。畢竟沒有一個人能逆轉死亡的事實。
所以有的人不是不悲傷,而更多的是不願意接受事實,承受的悲傷也是旁人的許多倍。但是時間是最好的解藥,當我們走出了這種情緒,慢慢的對於生死,我們可能會有更新的認識。
03不同的表達方式
對於世間萬物,所有的生命體來說,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沒有一個生物可以逃避。只不過,人類作為高級生物,比動物多了許多的情感,所以親人離世,我們才會表現的難過流淚,但是流淚同樣是宣洩自己內心情緒的最佳方法。
但是有的人,對於情緒的宣洩,並非是哭的死去活來,而是更願意一個人發呆,喜歡一個人靜一靜,他們不是不悲傷,而是承受的打擊太大了,只有慢慢經過時間的洗禮,才會慢慢走出陰霾。
所以不難看出,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用普遍性去要求特殊性,不能用大眾的共同性去要求個體的獨立性。我們應該更加包容,讓每個人都呈現出不一樣的自我,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
綜述:
親人的離世,傷心難免。但逝者已矣,活著的人要勇敢的走下去,無論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都要及時走出痛苦之中,為了身邊人,他們更需要我們去珍惜。
對於我們芸芸眾生來說,不管是內在的悲傷,還是外在的悲痛,都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只有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那麼大家是屬於哪一種呢?歡迎留言交流。
作者|姜庸子
編輯|姜庸子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資料|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