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之舞》觀後感(三):爭冠隊伍必須有一個羅德曼?

2020-12-11 木南說球

繼續聊《最後之舞》,今天聊聊羅德曼,和最像羅德曼的幾個人。

上一篇說的是早期喬丹的成長故事和後期皮蓬與球隊的矛盾。

這部紀錄片有兩條時間線,一條是1997-1998賽季這一整年,另一條是喬丹進入聯盟以來每個階段的回顧。兩條時間線始終穿插進行,中間加上人物專訪。人物專訪有過去的,也有現在的,可以看到喬丹一會是年輕帥氣的形象,一會又變成中年發福的樣子......其中一集還有科比的專訪片段。

這樣的布局有一個好處,能夠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變化,當然我指的不是喬丹從年輕到發福,而是從初入聯盟的小夥子到籃球之神,從與媒體對立到雲淡風輕,成為真正的全民偶像的過程。不只是喬丹,他身邊的隊友,教練,管理層人員,等等,每個人的變化都隨著故事發展而清晰起來。

人物的變化可以通過外表、言行來觀察,故事之間的聯繫,尤其不同時代的故事,只有把它們放在一起對比,才能發現一些微妙的聯繫。

羅德曼的道歉方式

提到羅德曼,我們對他的印象大致就是奇裝異服,誇張造型,發色、耳環、各色花邊新聞,總之不是個正常人。

球場上的他一樣特立獨行,像一匹野馬,沒人管得住,讓你捉摸不透,不知下一回合會捅出什麼簍子。對手都討厭他,隊友又都需要他,因為沒人能代替他的作用,尤其志在奪冠的隊伍,似乎總需要這麼一號刺頭。

看一個故事就知道羅德曼有多怪,再次回到1997年夏天,皮蓬因傷休戰,公牛開局不利。皮蓬不在,羅德曼就成了二把手,他原本幹好藍領工作就夠了,現在責任重了許多。

但此時的羅德曼已經36歲,隊裡年紀最大,已經拿了4個冠軍,活塞兩個,公牛兩個。他似乎失去了鬥志,尤其在無聊的常規賽,根本提不起興趣。而像他這種球員,一旦在場上失去激情,就像被偷走了靈魂。於是他把精力都放到和對手以及裁判較勁,沒有正面貢獻不說,還總被罰出場,給當時的公牛帶來很大麻煩,全隊氣氛極差。

於是在一場比賽結束後,在酒店裡,羅德曼敲了喬丹房間的門,向喬丹要了一根雪茄。喬丹說以前羅德曼從來不會主動來找他,這個舉動很明顯是想道歉,但不會明說。兩人沒有過多的對話,喬丹說,「這就是他的道歉方式」。

後面的比賽,羅德曼重回正軌,兢兢業業,公牛也好起來了,重新坐回東部第一的寶座。

精彩的部分來了,1998年初,皮蓬回來了,復出的第一場,羅德曼在頭髮上刻滿33號字樣來歡迎皮蓬。但皮蓬回歸後,羅德曼才發覺自己又變回了藍領,焦點還是屬於那二位,他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心中產生落差。於是又開始消極對待訓練,夜店打牌,過起了歡樂的生活。

更誇張的是,他居然向禪師申請了「假期」,禪師把喬丹叫來,一起討論了這件事。喬丹說什麼是假期?你要給他假期那我也要,這簡直荒唐。

禪師說我只給你48小時可以嗎,羅德曼說可以,然後問他要去哪,他說要去賭城拉斯維加斯。喬丹說他48小時肯定回不來,他完蛋了。

就是這樣一個放浪不羈的男人,查克戴利說過,不要妄想管住他,怎麼可能給一匹野馬套上馬鞍呢?但是NBA球員哪能說放假就放假,禪師作為心理學大師,只好選擇一條折中的路。

其實這件事很難說是對是錯,原則上肯定不對,但誰讓他是羅德曼呢?NBA這種地方,說白了還是利益至上,羅德曼的價值不可或缺,禪師作為聰明人,肯定是儘量大事化小。

正因為最終公牛成就了傳奇,才使任何花絮都能自圓其說,還是那句話,成王敗寇,贏了做什麼都是對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尤其是面對怪咖時,接受他的好,也要承擔負面的損失。

爭冠隊伍都需要羅德曼嗎?

眾所周知,他的絕活是搶籃板。紀錄片裡的一個片段讓我感觸很深。

羅德曼說他當年為了練習搶籃板,會研究每個投手的習慣。比如伯德投籃會完全旋轉,魔術師大概是一半旋轉,所以球砸到籃筐後的軌跡是不同的,他的起跳方向也不同。

球砸到籃筐什麼部位會怎麼彈,在每個角度要如何卡位才能佔得先機,都要下功夫。可見場下的羅德曼不只有紈絝子弟的一面。在該刻苦的時候,他比誰都刻苦,還很有頭腦。

而一般我們評價籃板怪獸,都會著眼於態度和身體素質,比如他能拼又能跳,永不停歇,所以搶到籃板。實際上除此之外也有需要大量的技術和細節,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再說性格,都知道他是個刺頭,愛挑釁,動作大,打球髒。早年在活塞,馬洪告訴他,如果你要犯規,就把他拽下來,否則就不要犯,彆扭扭捏捏。

羅德曼打球確實髒,總決賽裡和馬龍差點打成WWE,而後來我們也見識到了很多羅德曼式的刺頭。最典型的就是追夢格林,還有貝弗利。他們也都被說過髒。

但有一點必須要承認,一支球隊,尤其志在奪冠的隊伍,似乎都需要這麼一號人。這號人在場上保持激情四射,點燃全隊氣氛,同時搞亂對手心態。他永遠保持一個狀態,無論心態是否波動,都始終在搞事情,但對手可不是。有的人心態一變就徹底亂了,那麼他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這個人是對方的箭頭人物,可能直接就拿下比賽了。

最簡單的例子,去年季後賽,貝弗利和杜蘭特場上掐起來了,雙雙被罰下,誰吃虧不用我說吧。就算不被罰下,貝弗利也會一直挑釁你,杜蘭特一旦受到幹擾,貝弗利的目的就達到了。

追夢也一樣,勇士隊如果沒有他,庫裡、克萊、一哥,包括杜蘭特這些人,都太儒雅了。籃球不是紳士運動,必須有人點燃氣氛。無論你多不喜歡他,都要承認這點。

所以問題來了,打球髒難道對嗎?不好好打球,總想挑事,難道值得提倡嗎?

我的觀點是,如果是惡意傷人的動作,比如墊腳,一定零容忍,絕對的違反體育道德行為。

但很多動作並不是直接傷人,但又可能導致受傷,很難界定。比如動作大,怎麼算大?有的人動作大不一定導致受傷,有的人靠小動作反而很隱蔽地把人弄傷,所以說動作大不等於打球髒。只是動作大的人萬一控制不好分寸容易出事,給人造成一種打球髒的印象。

對一支球隊而言,一定需要一個調節氣氛的角色,就像更衣室老大不一定是球場上的老大,成功的隊伍需要多種不同角色和領袖。

在對抗性項目中,氣勢和鬥志決定著勝負走向,所以每個爭冠的隊伍,都想要羅德曼或者追夢這種球員。很多人原本討厭貝弗利,但如果他真要去你的主隊,你大概率還是會歡迎,因為你知道他能做什麼。

還有一點很重要,羅德曼並不是純粹的藍領,他打球很有腦子,有一手傳球,會打策應,願意主動去傾聽去溝通,終結技巧一直不差,所以天然適合三角進攻。他不是不會進攻,而是不需要他進攻,偶爾發威也能大殺四方,就和追夢一到季後賽就露真容是一個意思。

相關焦點

  • 《最後之舞》觀後感(三):爭冠隊伍必須有一個羅德曼?
    繼續聊《最後之舞》,今天聊聊羅德曼,和最像羅德曼的幾個人。上一篇說的是早期喬丹的成長故事和後期皮蓬與球隊的矛盾。對手都討厭他,隊友又都需要他,因為沒人能代替他的作用,尤其志在奪冠的隊伍,似乎總需要這麼一號刺頭。看一個故事就知道羅德曼有多怪,再次回到1997年夏天,皮蓬因傷休戰,公牛開局不利。
  • 眾星熱議《最後之舞》:羅德曼徵服現役籃板怪獸 喬丹從不逃避挑戰
    今天,《最後之舞》繼續,不知道在三四集播放之前,你的心情是否如同公牛吉祥物Benny那樣期待。 【聚焦喬丹紀錄片】喬丹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籃球領域,對於整個體育界,他都是傳奇一般的存在。3、4集播放之前,冰球聯盟的芝加哥黑鷹隊曬出了喬丹當年的照片,然後寫道,「如果你計劃今晚觀看《最後之舞》,那就舉起你的手。」
  • 最後之舞第3、4集:喬丹終破活塞魔咒 羅德曼禪師搶鏡
    最後之舞第3、4集:喬丹終破活塞魔咒 羅德曼禪師搶鏡
  • "最後之舞"捧紅羅德曼前妻 在某網站一周被搜170萬
    網易體育5月3日報導:紀錄片《最後之舞》講述的是喬丹在公牛最後一季的故事,它想讓年輕一代的球迷們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喬丹的偉大,不過在上周的《最後之舞》更新後,事情似乎有點跑偏,羅德曼的前女友卡門-伊萊克特拉成了球迷們最關注的對象
  • 《最後之舞》觀後感(二):早期喬丹與後期皮蓬
    繼續聊《最後之舞》早期喬丹的成長昨天說到了公牛在1997年夏天的困境,以及三連冠球隊都會遇到的難題。這是第一集的主題,第一集後半部分回顧了喬丹從大學到進入NBA的心路歷程,有幾個細節很有意思。因為當時開拓者已經有滑翔機了,喬丹和他位置衝突,又恰好缺一個潛力內線,於是一咬牙一跺腳,放棄了喬丹(後面的芝加哥笑開了花)。從這裡能看出不同時代在觀念上的巨大差別,要是在今天,喬丹+滑翔機這樣的外線組合簡直夢寐以求,就像喬治+小卡,但在當時就顯得多餘,就像今天不會有球隊願意囤積兩個大中鋒。
  • 最後之舞,有人搶了麥可·喬丹的戲
    科比意外離世之後,曾有年輕的球迷試圖為科比、詹姆斯和喬丹這三位籃球巨人排個座次。最近上線的紀錄片《最後之舞》,從「飛人」麥可·喬丹在芝加哥公牛隊的最後一個賽季切入,講述了他所率領的公牛隊NBA兩次三連冠幕後的種種。經歷過90年代的人,沒有人不知道麥可·喬丹。
  • 《最後之舞》完結,喬丹之外隱藏的流行文化彩蛋
    講述「籃球飛人」麥可·喬丹及其公牛王朝故事的10集紀錄片《最後之舞》播出過半,目前在IMDb評分9.5、爛番茄網站好評度97%、豆瓣網評分9.7,堪稱體育紀錄片封神之作。《最後之舞》播出後所激起的迴響也遠超籃球界的範疇。
  • 喬丹最後一舞播出,羅德曼直言與2000多個女人發生過關係
    雖然說沒有比賽看了,但是最近一部喬丹的紀錄片上映了,《最後一舞》讓很多沒有經歷過喬丹時代的球迷,真正看到了當時瘋狂的籃球之神到底是有多麼的恐怖。對於喬丹,其實很多球迷都只是聽說過他的傳奇事跡,並沒有真正接觸過他的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球隊的進攻戰術基本上還處於慢節奏,內線為王,那是一個肉搏戰的時代。而不像現在,三分成為了一個潮流。
  • 喬丹《最後之舞》:羅德曼總決賽也缺席訓練,科爾被揍卻成就偉大
    關於公牛隊奪冠賽季的《The Last Dance》紀錄片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這部長達10集的紀錄片講述了喬丹的成長過程、6次奪冠的經歷以及最後一次奪冠的喜悅。
  • 喬丹紀錄片《最後之舞》第三集羅德曼談「壞孩子」軍團的喬丹法則
    在這沒有比賽的日子中還是可以「追劇」的,喬丹紀錄片《最後之舞》坐等更新。丹尼斯·羅德曼在ESPN 芝加哥公牛紀錄片「最後的舞蹈」第3集中談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NBA狀況。同時德曼透露了活塞當年的喬丹規則:「每一次喬丹衝到籃下,就把他放倒,我們當時設法讓他受傷。」
  • 《最後之舞》再次捧紅羅德曼,不過關於他的這10個數據,你知道嗎
    隨著《最後之舞》的熱播,一眾公牛老球員被炒到了熱搜,而丹尼斯羅德曼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許多公牛迷都還記得羅德曼於1995年,即公牛王朝的後半段加入該球隊。他是1996-98年與麥可·喬丹和斯科蒂·皮蓬一起贏得了第二個三連冠冠軍。
  • 最後之舞
    但不管怎麼說,文章的閱讀量下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顯然受到了影響。為了擺脫這種困擾,我決定看一看《最後之舞》,看看這個籃球之神在被捧上神壇之後有沒有遇到一些困擾,他是怎麼克服的。毫無疑問,喬丹是 NBA 歷史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沒有之一。我是上高四的時候開始喜歡上籃球的,當時在平頂山市一高復讀,學校的籃球氛圍特別濃厚。
  • 公牛防守有多強?最後一舞曝光喬丹羅德曼暫停對話給出最好答案
    看了《最後一舞》第三集,關注的是羅德曼,依然精彩紛呈。羅德曼果然是怪異之人,在紀錄片中,他經歷NBA的驚險刺激無與倫比,他說打籃球是簡單的,不簡單的是籃球之外的生活。其中還有一個細節有頗有意思,就是在88-89賽季公牛首輪遇見騎士,打到了2比2平,最後一場比賽結果尚未塵埃落定的時候
  • 走近「籃球之神」喬丹!《最後之舞》紀錄片即將在山東電視體育頻道...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稿源 山東電視體育頻道)由傑森-海希爾擔任導演的紀錄片《最後之舞》(The Last Dance)將於2020年10月1日起在山東電視體育頻道正式上線。 《最後之舞》紀錄片講述了喬丹這位偉大偶像和90年代的芝加哥公牛隊這支極其成功的球隊的故事。
  • 《最後之舞》紀錄片即將在山東電視體育頻道上線
    由傑森-海希爾擔任導演的紀錄片《最後之舞
  • 皮蓬:我告訴喬丹 我對《最後之舞》神話他貶低我很不高興
    12月8日消息,今天,公牛名宿斯科蒂-皮蓬談到了隊友麥可-喬丹的紀錄片《最後之舞》,他表示自己已經和喬丹說過,對於這部片子「不太高興」。
  • 《最後一舞》第3集預告:喬丹回憶羅德曼在拉斯維加斯狂歡48小時
    近日,由於喬丹紀錄片《最後一舞》的上映,因此喬丹及其隊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在第三集的先行預告片中,其中喬丹提到了羅德曼,當時在加盟公牛之前,羅德曼曾在拉斯維加斯的派對中狂歡48小時,這讓當時的喬丹感到十分無奈。
  • 喬丹《最後一舞》1-6集觀後感:王朝不易,締造需球員團結且珍惜
    觀《最後一舞》前6集一點心得紀錄片第一季一共有10集,目前已經播放了6集,僅僅6集的故事,就已經足夠讓眾人了解真實的喬丹了。1、當期望被低估的時候,該怎麼辦?菲爾和喬丹讓羅德曼活成他自己,只要他在比賽當天能夠出場,就允許他「休假」。可是這其實是在更多的球隊教練都完全不能容忍羅德曼的怪癖。菲爾·傑克遜的天才之處在於,他知道如何管理球隊中每個人的個性,給丹尼斯提供他所需要的空間,同時培養他的忠誠,這將在比賽當天得到回報。
  • 再度感受喬丹的魅力和風採 《最後之舞》春節假期再相見
    2020年國慶假期期間,以講述國際籃球巨星麥可—喬丹率領芝加哥公牛奪取NBA六冠王的紀錄片《最後之舞》,在體育頻道一經播出,廣受好評和關注。為了讓廣大球迷朋友再度欣賞舉行喬丹的風採和這部優秀的紀錄片,體育頻道將在春節假期再次播出《最後之舞》,敬請關注。
  • 《最後之舞》觀後感(一):三連冠為什麼這麼難?
    今天開始聊《最後之舞》,先聊第一集。第一集的題目是《王朝面臨分崩》,在紀錄片正式上映前,如果讓你猜它的主旋律,你很容易想到那些光輝燦爛的部分,畢竟在今天的時代,公牛王朝就像一段真實存在過的傳說,你很難避開它無數的優點而去談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