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我就是演員》中擔任導師的章子怡,在節目中拋出一則「猛料」,讓本來就不太平的娛樂圈再起波瀾。
章子怡爆料一位曾和自己合作過的男演員,因為喝酒導致記不住臺詞,全程靠提詞板演戲。並直言「我太痛苦了,從來沒有過那麼難過的經驗」。
此言一出,掀起網絡熱議。大家在紛紛猜測這位「喝酒誤戲」的男演員到底是誰的同時,也感同身受章子怡的那句「我太痛苦了」。
的確,這幾年娛樂圈出現了一個新群體,叫「數字演員」。他們用數字代替臺詞,跟他們合作的演員和配音老師大呼「崩潰」。
嘴上說著「12345」,卻仍能聲情並茂,我們到底應該形容他們是真的會「演」,還是自我控制力好,不會笑場。
「數字小姐」和「數字先生」的存在,已經成了影視圈的群像。
國寶級男演員李雪健老師曾痛斥這些人「可恥」,王勁松直呼其為「不要臉」。金星更在節目中直指當今娛樂圈中一位很火的女星,就是「數字小姐」。
能讓眾多前輩們如此深惡痛絕,可見「數字演員」已然成為了影視圈的一顆「毒瘤」。此前曾流傳一句話:演員,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數字演員」就扮演著「急先鋒」的角色。
前不久《人民日報》親自下場,轉發了中制協官宣的消息:堅決抵制演員不背臺詞等行為。
成為「數字小姐」們的剋星,對此,大家紛紛表示「大快人心」。
因為在被各種爛片、爛演技荼毒的當下,觀眾太渴望能夠看到好演員、好作品了。此次官媒出手,重拳直搗娛樂圈,讓這些「數字小姐」「數字先生」再也無處遁形,怎能不叫人大呼過癮。
為何近年來演藝圈常常被說青黃不接、斷層嚴重,又為什麼大家在期盼著新生代的出現,卻又屢屢失望。「數字演員」的存在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這才是大家更為關注的地方。
這次章子怡的爆料把「數字演員」這個話題,再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其實,不光是演藝前輩大為火光,中生代實力派也深受其害。早前,劉濤也曾提到過「數字小姐」的事情。而香港演員鄭嘉穎也頗為無奈的提到「女演員忘詞了,一上來就說我說完了,你讓我怎麼接啊!」
作為娛樂圈的勞模,紅了幾十年的劉德華也說「記臺詞是演員的基本素養」。
「數字演員」成了眾矢之的,讓實力派演員集體崩潰。面對如此之多的「數字小姐和先生們」,後期配音就變成了一種不得不的必需之舉。但配音演員並非只為這些既不專業也不敬業的演員「擦屁股」而存在。
提及配音演員沈磊,大家可能不熟。但提到《步步驚心》中的吳奇隆,《仙劍3》中的霍建華的聲音,你一定會說「原來是這個聲音」。作為包攬了許多男主聲音的實力配音沈磊來說,也曾崩潰過,在配音第一天就要罷工。原因就是男演員「不說人話」,12345的臺詞脫口而出。
也難怪沈磊形容現在的配音演員就是「屎上雕花」,因為影視行業混亂,什麼樣的人都能成演員了。
看著這些連演員最基本要做的背臺詞,都做不到的所謂「演員」們。再想起近日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中的演員,在受訪時提到:即便是面對大量拗口的臺詞,演員們依舊選擇了同期音。
沒有選擇後期配音,只是為了保持當時的狀態和情緒。或許這才是演員和明星之間的最根本差別——對角色、對劇集、對自己的尊重。
實際上,所有問題會不會產生,無非取決於看演員如何選擇。有人會說,如果劇本差、導演差,演員也無可奈何。儘管這中間有不少不可抗力因素,但至少演員應該學會去判斷,自己是否契合角色,角色是否適合自己。
作為張愛玲的經典小說之一,《半生緣》也成為了影視劇拍攝的保留曲目。無論是集結了黎明、梅豔芳、吳倩蓮的電影版,還是林心如、蔣勤勤的劇版,恐怕都不及《情深緣起》來得有「看點」。
儘管近年來,電影咖轉戰電視劇的情況屢見不鮮。不過,大多表現差強人意。這次尤以劉嘉玲扮演的「顧曼璐」最為受爭議。其實,以劉嘉玲的咖位、演技和經歷來看,本不會受此非議。
可惜,讓當時52歲的劉嘉玲扮少女學生,畫面一出,終究是太過違和。
被「少女感」毀掉的,又何止劉嘉玲一個。「打拼娛樂圈,吃的就是青春飯」,這句話戳中了多少女演員的痛處,也撕開了娛樂圈殘酷的一面。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海陸因為一句「上了年紀了」,惹得諸位姐姐面露異色。
到了《我就是演員2》中,馬蘇、倪虹潔、唐一菲和溫崢嶸,自我調侃「4個人加一起,160多歲了」。4個個性分明又兼具實力的女演員,最後統統評級為B,還被戲稱為「B組F4」,實在令人唏噓。
觀眾可以接受年輕扮成熟,卻不容許年齡大扮小。這也是為何現在有些女演員熱衷於打造「少女感」人設,不惜去修改年齡,說白了就是「裝嫩」。
對於女演員來說「年輕就是資本」,失去了年齡優勢,就意味著可選擇權和主動權越來越少。大s在節目中就曾提到自己被叫去出演王大陸的媽媽的尷尬事。
「少女感」聽起來是讚美,實際上卻是枷鎖。這三個字生生的綁架了女演員,迫使她們不得不去迎合觀眾喜好和口味,而失去自我特色。
如果你以為男演員的境遇或許會相對好些,其實不然。如果說「少女感」是禁錮女演員發展的枷鎖,「油膩感」就是讓男演員陷入非議的原罪。
細數一番,黃曉明、楊爍,哪一個沒吃過油膩的虧。
甚至這股油膩風,還從影視圈傳染到了綜藝圈。大家明明知道觀眾希望「祛油」,卻仍舊執著於此。看看最近火熱的《追光吧!哥哥》,也被廣大網友揶揄成「人間油物」。就連見慣了大場面的金星老師,也是欲言又止。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過錯歸咎到演員身上。現在的娛樂圈,之所以爛片扎堆、亂劇叢生,市場和部分觀眾難辭其咎。
市場和觀眾把有些演員「寵」壞了。演員不再把心思和時間,投入到如何提高演技和研究角色當中。相反,如何更好的「節省時間」,成了首先考量的因素。
團隊也好,經紀公司也罷,為了給演員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曝光率,讓他們用最少的時間,完成最多的拍攝任務,達成公司要求的CPI。
近日於正就在第三季《我就是演員》中,痛批當紅小生李汶翰業務能力差,軋兩檔節目的問題。同時他還提到,自己劇裡的女演員因為軋戲賠錢的事。
於正的話雖毒舌,但有句話卻說得十分在理:「不軋戲,是對演員這個身份和這個行業最起碼的尊重。」
如此一來,有些看似「高產」的演員們,實際上成了「流水線演技派」代言人。
當然,高產也並不代表粗製濫造。僅2020年就有四部大電影上映的張譯,就是名副其實的高產男星。
可縱觀《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一秒鐘》四部電影,張譯的表演你找不到類似點,能記住的永遠是他所塑造過的角色和紮實的演技,不服不行。
可在當下顏值至上、流量為王的時代,漂亮的臉蛋成了通行證,數據成了衡量一個演員價值和演技的標準。
部分觀眾看得是「人」,至於劇情、演技如何,都可以忽略不計。而製片方們看重的是這個演員身上的流量和話題,而這兩點直接影響到劇集收視率,也就是收益。
到頭來,評分比想像中還高,可和觀眾口碑南轅北轍。
演技不好,沒關係,只要有流量、有市場,就算懷孕帶薪摳圖拍戲,「爛片女王」、「傻白甜演技」等名號加身,依然擋不住擁躉的維護。
可是這些大眾眼中爛演技的演員,卻依然能拿著高片酬,享受著「敬業」的誇獎。
導演陸川曾透露過「一個演員拿走一兩千萬,成了常事」,製作成本被演員的高片酬嚴重壓縮。可是這些拿著八千萬、一個億的演員們,真的貢獻了與之匹配的演技或是票房成績嗎?
拍攝大群戲,被要求到場,成了自律;背臺詞、準時到場,成了敬業。不知是如今的演員太過嬌貴,還是敬業的標準實在太低。
換言之,資本看重市場,觀眾傾向偶像。這也是為何現在的影視圈重長相、重流量、輕演技的現象頻生。
從「數字演員」到高片酬、爛演技,再到重流量、輕演技,我們應當慶幸,這些濫觴終於迎來剋星,要被整治了,再也無處遁形。肅清環境、正本清源,把舞臺留給真正的演員。
其實,作為觀眾,我們的要求真的高嗎?我們不過是想有好片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