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立,向城而生。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八八戰略」,要求努力發揮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次年,浙江就制定出臺《浙江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開創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局面。
這一決策既是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的實際行動,也拉開了杭州加快推進城市化,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序幕。
2004年4月13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推進城市化工作會議,要求加快高起點推進城市化建設,將杭州建設成老城富有文化底蘊、新城充滿時尚氣息,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大都市。
此後,杭州城市化的步伐,就像旋轉起來的陀螺,越轉越快。
2005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城市管理、拆遷工作暨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動員大會;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召開首次全市城市工作會議;2007年,杭州召開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大討論動員大會,號召全市人民把共建共享貫穿於建設「生活品質之城」全過程;同一年,國務院批覆《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年-2020年)》,確定了「一主三副六組團」的城市格局,從此杭州市城市的發展由「西湖時代」走向「錢塘江時代」……
眼下,杭州的全域城市化格局躍然紙上:富陽、臨安相繼撤縣並區,杭州市區面積擴大64%,躍居為江浙滬市區陸域面積最大城市;錢江新城一期完成建設,未來科技城、錢江世紀城、錢江新城二期等新的城市板塊相繼啟動規劃建設;出臺《杭州市擁江發展行動規劃》,杭州從跨江發展走向擁江發展的新時期;在杭州全域相繼啟動「三改一拆」、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城鎮建設、綠道建設等,城鄉面貌不斷改善,城市化率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杭州城鎮化率達到了78.5%……
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一幅全域城市化的杭州畫卷,徐徐鋪陳開來。
丁橋蛻變
放在20年前,丁橋依然「藏在深閨人未識」。
「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基本都是農田。因此,丁橋一直被戲稱為杭州的『西伯利亞』,這說的不單單是地理位置的偏僻,更指丁橋曾經的落後。」家住後珠家園的沈炳濤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丁橋人,今年81歲,他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的丁橋,全村以生產絡麻等經濟作物為主。「人要進城,只有泥石路,到了下雨天,一腳水一腳泥,特別狼狽。此外,高高低低的農居布局散亂,外觀陳舊,建築質量也是十分差勁。」
彼時的杭州,城市化建設也才逐漸興起。
2003年,杭州將丁蘭片區規劃成大型居住區。「當時這裡基本都是農田和農房,也沒有規劃這麼一說,就跟你想像中的農村一樣。但是為了保障杭州的城市發展,這裡的落後面貌亟需改變。」為了加快改變這種「泥石路」印象,杭州專門成立了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進駐丁橋區域進行整體規劃並開發建設。
「這個項目其實是杭州首次進行的大體量徵遷改造計劃,任務非常重,體量也非常大。在具體的居住區建設中堅持『四個先』原則,即安置房先建設,10%留用地先定位,配套設施先實施,社會保障先落實。」 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宏剛介紹,經歷前期謀劃後,丁橋大型居住區一期於2004年10月正式啟動拆遷工作,2005年提出「三年(2005—2007)基本建成丁橋大型居住區一期」的目標。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杭州市區「一縱三橫」道路綜合整治工程啟動,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並於2005年開園;杭州地鐵試驗段開工建設……杭州的城市化進程開始加快。
「丁蘭8個村先後進行拆遷,我是2005年第一批經歷拆遷的,也是最早搬回安置房的,搬回的新家有足足100平方米,完全夠我們二老生活啦。」沈炳濤很高興,回遷後的房子從2層平樓變成了6層洋房。不僅如此,走出家門口的馬路嶄新並寬敞,房屋一旁的流水清澈潺潺,不遠處的公園、學校充滿歡聲笑語。
到2007年底,丁橋居住區一期基本建成,順利完成約903畝經濟適用房用地的交地任務,區內路網基本建成,配套設施基本能滿足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
「到這個時期,丁橋區域的城市面貌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了,道路整潔寬闊,基礎設施基本齊備,周邊環境優美,宜居住氛圍日趨濃厚。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用地結構調整,路網系統完善,環境狀況改善,合理引導,規劃區域已經實現了由農村地區向城市型地區的轉化。」陳宏剛坦言,通過2年時間,「丁橋的農村面貌已經大大改善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大規模徵遷過程中還首次探索出了「整體規劃、四級聯動、整村推進」的「杭州模式」。這一模式相繼被複製到了溫州、鄭州等地的城市徵遷開發中,也為日後杭州啟動城中村改造提供了重要參考。
正是得益於這種模式,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在十年間共完成3362戶農戶拆遷,交地12000畝。從2007年開始,陸續開展的回遷安置工作,到2017年同協社區100%回遷,丁蘭新城一、二期全域整村回遷工作全部結束,丁橋的建設目標也從民生保障的大型居住區,升級為品質生活的美麗新城。
「你看,城市的發展速度多快,2008年第二批拆遷的建塘村、同協村,到了2013年回歸時,居民已經住進了14層電梯回遷房;而周邊的河道經過截汙納管、清淤拓寬、綠化覆蓋等措施,都已煥然一新。」沈炳濤翻出了一本《家鄉四十年變遷》攝影集,160餘張照片裡都是他記錄下的丁橋故事。
眼下,丁橋新城一眨眼已從當年的13000人口增長到如今的15萬人。回遷的丁橋小區,都具有完善的功能配套;丁橋區域新建小學11所,幼兒園10所,引入採荷教育集團、浙大附中等優質資源,徹底解決孩子們的受教育問題。同時,在建中穿丁蘭而過的地鐵3號線、丁蘭及新城兩大廣場豐富的商業元素、運營的市中醫院丁蘭分院和新城體育中心等民生配套,為市民的吃穿住行醫提供了充裕的便利條件。
丁橋蛻變的同時,杭州的城市化也逐漸實現了全域「一盤棋」。「四縱五橫三連十一延」城市快速路網逐漸成型,地鐵運營裡程數突破206公裡,300個老舊小區啟動提升改造,3000公裡綠道成網成片,擁江發展串聯起杭州的城與鄉……
紫金明珠進行曲
城西三墩,是杭州優質景觀資源的集中地:東緣西湖,西有西溪溼地,一條餘杭塘河橫穿而過、城西森林公園等天然景觀點綴其中。
在三墩紫金板塊中,杭長高速以南,宣杭鐵路以北,總面積近140萬平方米的區域,是一個統一規劃,可供成片開發的單元。因該單元規劃設置多個高端、優質的配套,並且正處於逐一落實的過程中,在杭州西北角承擔「明珠」地位,所以被業界形象地稱為「紫金明珠」板塊。
不過,這個稱號也是經歷了十年才獲得。「2015年前的紫金明珠,對外連接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條祥倉路,而且區塊內廠房多、作坊多、集市多,東臨宣杭鐵路、南與西臨繞城高速、北接紫金港北路,交通壓力巨大。」
聊起過去的「紫金明珠」,三墩鎮五幸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陳崢南直搖頭。板塊出了名的「三多」——即違法建築多,垃圾多,安全隱患多,是名副其實的離散型自然村落,不僅道路狹窄,連最基本的教育需求也無法滿足。
「雖然三墩北位於杭州市教育資源豐富的西湖區,但當時板塊內只有五豐幼兒園和五豐小學這樣的村級學校,一部分孩子需要跑到雙橋小學上課,而初中則要到三墩鎮初級中學。」陳崢南無奈地說。
眾所周知,三墩鎮一直是杭州大型居住區之一,人居氛圍成熟,但很顯然,當時的居住環境及配套是完全達不到杭州品質生活的要求。為了完善生活配套與優美生態環境相輔相成,建設區域城市化美好生活。2010年,市交投集團承擔該區域做地開發任務,從前期規劃參與,到後期建設投入,市交投集團下屬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將丁橋「全域規劃、整村推進」的城市有機更新模式成功轉嫁,重新布局居民區、安置房、商業樓、學校、公園綠化、道路河流,還新增鄰裡中心、公共運輸場站等民生配套設施,要將紫金明珠板塊打造成為一個擁有商業、教育、住宅等一站式配套的中高端品質生活住區。
「我們結合地勢原貌、周邊交通、城市未來規劃,新建板塊內11條道路,形成以莊墩路、墩餘路為主幹道,金家匯路為次幹道,蓮池路、蓮紫路、蓮章弄、貝家街、草鞋橋弄為支路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 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龍介紹。
2015年1月,三墩迎來了「暢通西部」戰略的首個福利:吉鴻快速路,紫金港隧道同時通車,打通了西湖區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從三墩北到市中心、城西的通勤時間實現大幅降低。隨後幾年,文一西路地下隧道、天目山路高架也相繼建成通車,交通的改善令這塊天然去雕飾的「璞玉」逐漸如灼灼「明珠」璀璨。
2016年1月15日杭州市政府發布「一號文件」《關於下達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規劃建設重點任務的通知》部署城西科創大走廊的主要工作,以科創產業為引擎,來推進杭州城市西擴,推動杭州乃至全省高新產業的發展,是杭州市「十三五」規劃的重大戰略思路。而紫金明珠板塊,正是城西科創大走廊的起點區域:
為了留住人才,加強板塊內教育優勢,保障附近居民子女的入學和提升、完善小學品質,城市土地公司和西湖區教育局多次協商,終於在2017年為板塊開工建設配套學校,有三所幼兒園、一所小學和一所中學。其中,48班小學已經引進杭州市星洲第二小學,於2019年9月正式開學招生,這保證了回遷入住五幸家園的1700名居民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獲得回遷住戶連連讚嘆。
短短數年,杭州不見的是那雜亂的城中村,再見卻是如海市蜃樓般的新城佇立在杭州的西北角,一條條道路如血液般流淌至四面八方,一座座學校如心臟般跳動著城市未來。
「如今,漫步在紫金明珠公園,就可以看到兩個留用地項目——五幸金座和銀座,明年即將給社區帶來2000多萬元的收益,讓居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三墩鎮五幸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陳崢南喜笑顏開。
將藍圖落地、讓願景成為現實,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紫金明珠」已經應運而生。杭州市城市土地發展有限公司一步一個腳印,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目標,形成統籌城鄉發展新局面;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創造生產生活生態優美新環境;以培育特色小鎮為載體,打造經濟轉型升級新平臺,為全面實現小康添動力。
謝立成
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規劃一所主任工程師
丁橋、三墩等大型居住功能區的快速發展,是杭州近20年來城市空間拓展、品質提升、城市化加速的充分見證。總體看,主要包含兩個驅動因素:其一是內在因素。在於滿足特定人群的購房需求。當時住宅商品化推行不久,但其價格卻快速攀升,對於工薪階層特別是中低收入階層,產生了巨大購房壓力,政府急需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以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市民百姓的「安居夢」。其二,是外在因素。2001年杭州行政區劃調整帶來的巨大推力,使得整個城市的社會資源要素進一步集聚,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的增長,同步帶動主城區周邊區域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由此形成了丁橋等主城區周邊一系列人口集聚、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品質優良、環境優美的都市新住區。
同時,在上述案例中,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務實、高效、實幹型政府的正確決策。其快速反應、緊抓機遇、以民為本的工作理念和行為方式為杭州城市發展帶來極大的推進作用,結合杭州城市自身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市民百姓勤勞創富的基因,使得杭州成為浙江乃至全國城鄉融合發展、城市綜合治理的典範。(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