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時,父母需要警醒,孩子是否患上社交恐懼症

2020-12-23 Doris媽媽說育兒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Doris媽媽說育兒」。

在班裡組織活動的時候,總是會有那麼一些個孩子不願意去參加。還有情況就是參加了活動,孩子卻站在角落一聲不吭,拒絕和周圍的同學一起說笑打鬧,把自己鎖在一個小世界裡,怯生生地看著世界外的孩子。再有就是平常的班級小組討論的時候,有些孩子一同別人說話就放不開聲音,支支吾吾,臉也紅彤彤的。

其實這是孩子患上了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社交焦慮障礙,多表現為過分和不合理地害怕、恐懼周圍的事物或者環境。這種恐懼是難以控制的,而且許多有這種症狀的人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會抵抗不了這種恐懼,從而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那麼怎樣知道孩子有沒有患上社交恐懼症呢?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社交恐懼症的一些表現。

但是要注意有部分表現不等於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1.害怕別人注視自己,感到坐立不安。

許多孩子會不經意間養成一種埋頭的習慣,不敢同別人進行對視,而且一旦對視,就會開始胡思亂想自己今天髮型有沒有整理好,自己臉上時不時有髒東西等等,總之就是十分焦慮。

為了避免這些後續的緊張不安,孩子就會選擇埋下腦袋,不願意去接受別人的目光。大概是一種掩耳盜鈴的思維,覺得只要自己不看就等於沒有人注視自己。這些孩子通過拒絕別人的注視來獲得一種安全感。

2.刻意迴避在公眾場合娛樂遊玩。

孩子們在青春活潑的時候總是會成群結隊去各種好玩的地方遊玩。但是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是極其反感去這些公共場合遊玩,讓他們出去玩耍,誇張一點說,簡直就是要了他們的命。

就算是勉強答應去遊玩,他們也通常會很沉默,不敢加入大家的討論,就一個人默默地待著,看著別人玩,而且嚴重的還會因為抗拒同別人一起玩耍,做出一些傷害小夥伴的行為。

3.出現臉紅、心慌意亂、噁心、尿不出來等身體表現。

社交恐懼症最麻煩的還是對身體方面的影響。孩子會因為這種恐懼胃裡犯噁心,而且還會出現上廁所尿不出來的尷尬症狀。不僅如此,孩子會時不時感到自己的心臟沒有規律地亂跳,導致整個人陷入了一種極其不舒適的狀態。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會患上社交恐懼症呢?

1.自尊心強但又缺乏信心

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強,但是又沒有信心,難以接受一點點批評或者是自己做出了不完美的舉動。這種孩子在面的一些挫折的時候,很容易一蹶不振,患上社交恐懼症。因為他們一直追求一種完美,一種強烈的自尊,但是內心又很自卑,所以一旦經歷了一些打擊,孩子就會很害怕再去同周圍的孩子交往,總是會覺得周圍的孩子在嘲笑自己。

2.孩子從小受到太多的來自父母的壓力。

父母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就會對孩子的管教十分嚴格。他們往往都會採用一些打擊式教育,覺得孩子不能夠有一點點驕傲,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天高地厚」,不能夠好高騖遠。這些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真的是倍感壓力。自己做什麼都不能讓父母滿意,而且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績父母也不重視,只是一味地打壓。時間一長,這些孩子確實不會驕傲了,因為他們陷入了一種很強烈的自卑情緒,覺得自己永遠也不能做好一件事情,害怕受到指責,不能正常地同周圍的人進行交往。

3.先天性的性格內向。

天生性格內嚮導致的社交恐懼症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人各有異,有的孩子就是容易害羞。但是由於這種害羞的心理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容易害羞的小孩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之中更容易產生這種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自我跨越的一個檻,那麼作為父母。

需要怎樣做來引導孩子跨過心裡的這道檻呢?

1.父母多帶孩子出去各種地方旅遊。

一個人的眼界開闊了,經歷的東西多了,在心境上就會有所提升,以前橫亙在孩子心中的那種恐懼也會隨著見識的開闊而變得不值一提。但是強行把孩子拉近我們眼中的正常社交這種方式是不太好的,很可能會讓孩子更加恐懼。

建議家長可以先選擇去博物館這種比較安靜的公共場所,然後再慢慢地向登山這種偏運動型的旅遊方式過渡,最後再帶孩子接觸正常的社交,這樣會讓有「社恐」心理的孩子更容易接受。

2.不厭其煩地告知孩子正確的交往程序。

對待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家長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因為自己覺得這種是小事情,就覺得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大家一起玩是一種讓彼此更加了解的過程,告訴孩子可以通過社交找到和自己有相同愛好的人。鼓勵孩子去大膽社交,告訴孩子並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有這種恐懼心理,其實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的心理。

3.如果症狀嚴重,要及時向專業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如果是輕微的症狀在家長的陪伴引導下,孩子也會慢慢走出這種恐懼,但若是嚴重了,需要帶孩子去接受專業的治療。醫生通常會採取藥物治療,催眠治療以及中醫治療等。在同醫生溝通過好相應的治療方式後,堅持帶孩子定期接受治療,幫助孩子擺脫社交恐懼症的陰影。

總之社交恐懼症是大部分青少年兒童都無法避免的一種症狀,但這並不是不能治癒的。家長需要多關注孩子,將這種現象放在心上,積極採取措施幫助孩子走出社交恐懼症的陰影,讓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於家長引導孩子走出社交恐懼症這一事件,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有這五種特徵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尤其是第一個,很準
    現在很多的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害怕與人交往,甚至最喜歡一個人獨處,無論家長怎麼做,都無法改變這樣的現象,自己也是很納悶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這樣的?其實有這五種特徵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社交恐懼症",尤其是第一個,很準!
  • 孩子害羞內向不愛說話?家長別大意,小心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眼看著孩子快要上小學了,但一直是這樣的表現,只要到了陌生的環境,孩子就會表現得很侷促緊張,不是不停地喝水,就是不敢講話,這樣的表現開始讓張莉擔心起來。 不放心的張莉最後帶兒子去醫院諮詢了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說孩子是患上了兒童社交恐懼症,如果一直不幹涉的話,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
  • 兒童也有社交恐懼症?孩子膽小、怕人是表現,看看育兒專家的建議
    其實不然,教育專家針對此問題曾經建議: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時,就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這種順其自然在教育孩子時並不提倡,並且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要認真幹預,科學指導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
  • 孩子不願交流、缺少朋友,想擺脫「社交恐懼症」,試試「系統脫敏法」
    很顯然,這個男孩有可能患上了社交恐懼症。01什麼是社交恐懼症?父母的一句無心之言,都有可能深深烙在孩子的心底,當父母說孩子笨孩子蠢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他們會否定所有的一切,認為自己真的像父母所說的那樣不堪。這必然會導致孩子變得自我否定,他們不願意和他人交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很有可能會成為他人的笑柄。
  • 社交恐懼症的表現,社交恐懼症如何自愈
    生活中人人都是離不開社交。社交可以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美好,但是社交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樣有不少人就會懼怕社交,那麼社交恐懼症的表現,這是需要大概有個了解,不然當你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的時候,自己都不會知道。會對你的生活大大折扣,讓身邊的朋友和親戚都遠離你。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心理學家:堅持這三種方法就能走出來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心理學家:堅持這三種方法就能走出來社交恐懼症,是神經症中恐懼症的一種表現,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及他人看法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 經常「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三種結局很殘酷,趁早改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新生兒對世界的理解是懵懂的,他們對萬物都充滿好奇,需要慢慢接觸學習,父母要在其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父母對孩子期望過大,當孩子發現自己達不到那麼高的要求時,就會逐漸自暴自棄,媽媽的每一次數落,都會加深孩子內心的焦慮,而情緒的出口就是咬指甲。那麼自小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醫生坦言:逃不開以下這三種殘酷結局,孩子若是有這種習慣,一定要趁早改正。
  • Day34:我的孩子沒有朋友!別讓社交恐懼害了孩子的一生!
    而社交恐懼症在兒童時期或成人早期當中也越來越常見。 其實很多家長會忽視「社交恐懼症」給孩子帶來的危害。這種病症雖然暫時不會對孩子構成很大的威脅,但長遠的危害卻是不能忽視的!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會在與人溝通時感到擔心、緊張。
  • 如果你犯了這些錯,80%的可能是社交恐懼症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有的人在社交場合表現的很緊張, 尤其是約會或演講時這種感覺尤甚。 這是典型的社交焦慮障礙,也就是常說的社交恐懼症。他們害怕成為視覺焦點,更怕被人當眾點評,過多的心理焦慮、恐懼,帶來自我保護意識和躲避尷尬行為,是他們的最大特別之處。
  • 郎平一句話令萬千父母深思:有多少家長,將孩子逼成了孤島
    她在節目中講了朋友孩子的一個故事,她說,她有個朋友對自己的孩子管得很嚴格,甚至連孩子的社交圈子也要幹涉。孩子交了一些朋友,郎平的朋友就告訴孩子,這些孩子都不是好的朋友,他們都不愛學習,不能跟他們在一起玩,於是限制了孩子和這些朋友一起玩。
  • 費曼自曝患社恐和舞臺恐懼症,如何才能讓孩子被世界接納?
    心理學上對社交恐懼有這樣一個定義:所謂社交恐懼,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持續害怕在一個或者多個社交場合與陌生人交流,表現出極度緊張和恐慌的情緒。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在一大群孩子當中,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孩子是落單的。但他們本身其實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也安於這種獨自的狀態!只是在成年人的眼裡,這是一種不合群的表現。一個孩子的社會感是需要慢慢探索的,就好像花開花落總有時。
  • 怎麼克服「社交恐懼症」?你有社交恐懼症嗎?
    #社交恐懼症的理想世界#若要沒事,我便不見人——《一人分飾兩角》社交焦慮(又稱作「社交恐懼」)就是指面對可能被他人審視的一種或多種社交情況時產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社交焦慮障礙通常在青少年時期起病,大約有7%-1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間患過社交焦慮障礙,它是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要上點心了
    教育是一件很有彈性,要隨機應變,不可套用固執的事情,特別是家庭教育,孩子漫長欸都成長過程當中,父母不可能天天時時刻刻呆在孩子身邊監督孩子,孩子幹了什麼錯事,有什麼想法也不可能什麼都和自己的父母說。所以我們作為父母的就要防範於未然,從娃娃抓起,好好教育,當然也要及時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 孩子社交能力弱,卻能和父母進行優質溝通?多半是阿斯伯格症候群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見到那些不善於溝通,但卻能表達對他人好感與關愛的孩子,很多家庭總是誤以為孩子這樣的表現只是因為害羞膽小,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親戚家的孩子倩倩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聽她媽媽講,經常有老師跟她反映,說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不喜歡結交朋友,喜歡一個人玩。
  • 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
    最近幾年時間,社交恐懼症成為年輕人高頻提及的話題。不想和陌生人交往,也不想和認識的人溝通。一個人的時候感覺自由自在,當需要與人當面溝通交流的時候,反倒會覺得非常不自在甚至反感。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溝通交流的時候,卻都會讓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感到崩潰。
  • 社交恐懼症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科學對待?
    但具體來說,並非所有對社交恐懼的情況都可以叫做社交恐懼症。接下來我給大家舉一些例子說明一下:比如當我們面對陌生人時會緊張和臉紅,這是屬於社交焦慮。所以如果家庭中,父母有社交恐懼的情況,自己也需要稍加注意一些。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趙先生去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說他的孩子有點內向,平時叫起來回答問題,都扭扭捏捏的。而且在學校裡朋友也不多,班主任經常想辦法搞一些小組活動,以增加小趙的社交機會,但他卻總是當一個小透明,在小組裡不聲不響的。班主任擔心他有社交恐懼症,就特地和趙先生說了這件事情。聽到班主任的話後,趙先生也擔憂不已。
  • 為什麼孩子特別害怕某類事物?生物學:多半是陷入「特殊恐懼症」
    時隔兩個月,約翰讓小艾伯特坐在實驗室的床墊上,並將小白鼠拿給他玩兒,此時的小艾伯特也並未對小白鼠表現出恐懼。之後當小艾伯特伸手觸碰小白鼠時,約翰就在小艾伯特的視線外製造出強烈的響聲,當毫無準備的小艾伯特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時立即哭了起來,並產生出恐懼。
  • 父母這三種做法,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踩雷的趕緊改
    一、父母這三種做法,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為很多家庭帶來了茶餘飯後的話題。劇中的英子成績很好,但是母親卻仍然不滿意。英子不敢「拒絕」母親,甚至連自己的大學志願都沒有選擇的權利。
  • 不被看見的孩子,行為表現容易走極端
    父母最能把握的,就是把孩子拉回身邊,建立起依戀關係。04 社交問題從成年人,再具體一點,從職場人的角度,對社交的重要性有深刻體會。因此,現在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社交問題,從小就在給他們建立社交圈。然而這本書卻告訴我們,孩子對父母足夠依戀,是不需要擔心他們的社交問題的。在孩子成熟之前匆忙將他們推向同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父母這麼做,主要存在四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