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2021-01-19 荷葉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趙先生去學校開家長會,班主任說他的孩子有點內向,平時叫起來回答問題,都扭扭捏捏的。而且在學校裡朋友也不多,班主任經常想辦法搞一些小組活動,以增加小趙的社交機會,但他卻總是當一個小透明,在小組裡不聲不響的。

班主任擔心他有社交恐懼症,就特地和趙先生說了這件事情。聽到班主任的話後,趙先生也擔憂不已。

回到家他和兒子小趙談話,問道:「兒子,你在學校為什麼不敢表現,為什麼不敢交朋友呀?」小趙想了一下說:「我覺得我自己會做不好,老師點我名回答問題,別人肯定都看著我,等著我答錯看笑話。」

原來,兒子有一次回答問題答錯了,有幾個同學背後說他答錯了。小趙就很尷尬,自此以後他都生怕老師會點到自己回答問題。趙先生聽後,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兒子,你不要擔心這個,別人才不會一直盯著你看呢,好好做你自己就行。」小趙也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

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周圍人群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

比如當一個人在聚餐的時候,不小心把一杯飲料弄灑了,然後他會覺得很尷尬,認為周圍人都會看自己的笑話,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儘管如此,這個人接下來的一舉一動,都會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再出現尷尬的情況。

而當孩子出現「焦點效應」以後,會覺得自己一直被周圍人觀察, 別人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自己身上。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會對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感到膽怯。慢慢地就變得不敢進行社交活動,或者進行社交時瞻前顧後,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焦點效應」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①讓孩子恐懼社交

如果孩子有了焦點效應,會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別人「監控」,然後產生很多的聯想,比如為什麼別人那麼關注自己,然後猜測自己身上是不是哪裡有什麼不妥。時間長了,孩子會本能地產生對社交的恐懼。

②讓孩子變得自卑

前面提到過,出現焦點效應的孩子會覺得自己一直被人群關注,尤其之前曾經出現過尷尬情況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焦點效應之中。害怕自己失敗,害怕自己犯錯,不敢表現自己,這就是典型的自卑情緒。如果長期如此,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

③讓孩子變得內向

孩子因為焦點效應出現社交恐懼,不願意接觸陌生人,也不願意和別人交朋友。孩子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和別人交朋友,變得十分內向。而內向的孩子,在學校裡容易被孤立,以後出到社會,沒有社交能力的孩子,也不容易適應。

如果孩子出現「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3步走引導孩子!

①先傾聽孩子

父母要先學會傾聽孩子,一來可以了解孩子心中的鬱結所在,二來父母可以做好榜樣,教孩子學會傾聽。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人們各種交往的方式中,聽力佔40%,語言表達佔30%,讀書佔16%,寫作佔6%。所以一個人傾聽的能力直接影響他的社交能力。當孩子學會傾聽之後,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歡迎,進而減弱「焦點效應」的影響。

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給孩子的負面情緒一個發洩的地方,也可以讓孩子減輕對表現和社交的恐懼感。

②鼓勵孩子嘗試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說:「鼓勵表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父母的鼓勵可以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積極作用。

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去嘗試,並且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鼓勵孩子上課多多積極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就算不一定能完全回答正確,也可以鍛鍊自己的勇氣。嘗試的次數多了,孩子對於當眾回答問題這件事情,就不會那麼抗拒了,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可以讓孩子慢慢克服「焦點效應」。

③引導孩子走出第一步

首先,父母要告訴孩子,不要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別人並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關注你自己。然後嘗試引導孩子走出第一步。

比如平時可以帶孩子去家附近的公園、兒童遊樂場所等地方,鼓勵孩子去主動認識朋友,踏出第一步。如果孩子能夠鼓起勇氣走出第一步,對他們來說會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了主動社交的經驗,孩子再遇到社交場合,就不會因為「焦點效應」而變得膽怯不敢社交。

小貼士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問題。對於心性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一些心理問題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影響到性格和價值觀的形成。所以,父母平時要多多注意自己的孩子,多了解一些兒童心理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成長。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敢於在公眾場合表現自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小樂的父母非常的寵愛他,在家裡基本什麼事情都不讓他做。有一次,幼兒園要準備體育比賽,小樂報名參加了,結果比賽的時候拿了一個倒數,小樂總覺得朋友們會看不起他,覺得他是一個特別弱的人,這次以後小樂就特別害怕和小朋友們呆在一起,總覺得別人會笑話他。他的父母發現後,心裡非常的緊張,擔心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孤僻,可是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 孩子害怕做不好選擇逃避,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三招即可解決
    嫂子覺得這孩子是哪根筋不對了吧,自己也沒做錯什麼呀。分析其實林林的這種表現,就是「焦點效應」再作祟,林林覺得媽媽還有弟弟一直在關注著自己拼圖這件事,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從而產生了抗拒心理。其實,生活中很多小孩在出現一些問題後,自己通過直接放棄、或者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就是因為焦點效應的影響。很多父母並不了解,所以會感覺莫名其妙。何為焦點效應?
  • 孩子喜歡玩拼圖,突然不願嘗試,是「焦點效應」在作用
    本以為小超聽了媽媽的話會備受鼓勵,可他卻突然將拼圖扔到了地上,還說自己以後再也不玩拼圖了。此後,無論媽媽怎麼說,怎麼引導,孩子都不願再嘗試玩拼圖。這也讓媽媽十分不解。究竟自己哪裡做錯了呢?其實,小超之所以突然反感玩拼圖的這種行為就屬於「焦點效應」。
  • 孩子經常在逃避,這是「焦點效應」在搗鬼,家長及時糾正很重要
    而像小高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值得探討的是這些孩子在一開始都會將事情做得很不錯,通過這一點其實不難分析出孩子們選擇半途而廢是由於"焦點效應"的作用。對於焦點情況的具體內容,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內容進行了解。"焦點效應"的定義所謂"焦點效應"具體是指人們會在潛意識裡,覺得周圍人的視線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他們會不由自主地在乎周圍人的看法,將自己當成中心人物。
  • 「我怕我不行」孩子不敢「做選擇」,很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可是他孩子嘗試了很多次,還是不能完成拼圖之後,他就把拼圖扔在了地上,並說道:「這是什麼破玩意,以後再也不玩了。」從那以後,劉女士每次都想讓孩子把拼圖做好的時候,孩子都是不願意的。這讓劉女士感到非常困擾,為什麼孩子以前是那麼喜歡拼圖呢?可現在就不喜歡玩拼圖了呢?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難解釋,這只是焦點效應在作怪而已,那麼到底什麼叫做焦點效應?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存在這種情況:當眾回答問題,或是孩子在課堂上被提問,總會莫名的卡殼,而當孩子遠離了眾人的視線,又能夠回答的頭頭是道了。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呢,很大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何為"焦點效應"?焦點效應也稱為社會焦點效應,指的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於自己行為和外表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壓力過大 大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瓦倫達效應",是因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以至於孩子背負上巨大的壓力。比如有的父母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補習班,並且總是和孩子強調"我給你花了那麼多錢,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文丨虎爸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鄰居家的孩子口才很好,很擅長演講,於是在最近的一次學校演講比賽中,孩子被老師選中代表班級去參加學校裡的演講比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當然也是一個挑戰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孩子出現「橡皮人效應」,家長不進行幹預對孩子影響深遠,要重視
    孩子出現橡皮人效應的主要原因,其實和家長脫不了干係。因為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教育方式,以及日常相處的一些舉動,使得孩子出現了這種效應,所以家長們需要留意自己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因為這種效應對於孩子的成長,會帶來許多不太好的影響與問題,甚至會讓孩子的性格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 所以當孩子出現了以下這些表現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的進行幹預,避免問題更加嚴重。 √孩子對於許多事物都不感興趣 雖然人在承受一些壓力的時候,能夠更加的有動力。
  • 孩子總喜歡在牆上「作畫」?家長可以用「阿倫森效應」來引導
    和語言一樣,塗鴉其實也在傳遞著寶寶的想法和情緒,是寶寶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父母可藉此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 塗鴉其實是促進寶寶思維和大腦發育,促進寶寶表達邏輯,釋放情感體驗的一種重要途徑。除此之外,還能夠很好的去培養寶寶的象形思維,這種思維可以讓寶寶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的想像力會更加豐富,不容易出現局限性思維的情況。寶寶的塗鴉其實並不是毫無意義的,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鍛鍊到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還會學會通過自我思考通過畫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 焦點效應:其實你沒有那麼重要
    吉洛維奇和薩維斯基因此推論出: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這就是焦點效應,也被稱為是聚光燈效應。焦點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很普遍,比如在聚會中,我們總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別人的注目下,其實,我們只是高估了周圍人對我們的關注度,在別人的眼裡,我們並沒有那麼重要。人之所以會有焦點效應這樣的心理,最初是因為天性。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成為焦點的多多「妹妹」年僅13歲的多多染了一頭紫發,甚至還打了耳洞。以往我們看到這些事情出現在還未步入社會的孩子身上,都會訓斥一句「不懂事」。但黃磊夫婦卻認為這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孩子表現不自信,總說「我不行」,父母得巧用「歸因效應」
    所以孩子不自信的狀態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這樣,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夠自信的發光呢?如果自家孩子出現不自信的狀態,我們一定要分析原因從而對症下藥。 02孩子為什麼不自信呢? 孩子成長過程之中他的性格以及行為都是受到周圍人群的影響。除此之外,在三歲以後孩子也會進行一定的反思,認為自己身上出現了問題。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不敢勇敢嘗試?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孩子呢?
  • 孩子經常不聽話,父母可使用「邊門效應」,比嚇唬孩子有用多了
    文字/心媽編輯/心媽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於孩子調皮搗蛋的性格感覺到無可奈何。為了能夠鎮住孩子,他們還會採用嚇唬孩子的方式,但效果卻往往差強人意。父母應該要找到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孩子就會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但這些理解往往會讓父母感覺到困擾,跟父母的一貫思維存在偏差。所以慢慢地孩子就會讓父母感覺到不聽話,但其實只是孩子的思想與父母存在差異。
  • 孩子出現這些特徵時,是自卑的表現,家長要及時「救」孩子
    說這些話的人,他們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夠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能力,更不敢於去嘗試新鮮的事物,也很難獨自去面對生活的困難。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裡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成績差進而形成了人緣差,最後會使孩子變得十分的自卑。或者孩子受到了別人的欺負,沒有人幫助的時候,同時又受到了老師的斥責。會使孩子失去一定的安全感,陷入自己的世界裡面,也會形成孩子的一個自卑感。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文|西紅柿媽媽小麗家的孩子從小就喜歡發呆,有時候會對著天空沉思,有時候會盯著著汽車一動也不動,甚至有時會把家裡的東西給拆了,比如電話、鐘錶、奶奶的收音機等等。因為這些事,小麗沒少教育他,天天就此在家裡上演一場「母氣兒哭」的年度大戲。有一次小麗老公的同學送了他一個九連環,但是小麗和她老公都解不開,就把這個九連環擱置一邊了。
  • 孩子做事「墨守成規」?要警惕「盲目跟隨」陷入「毛毛蟲效應」
    所以我就洗碗了,其他的都不洗。"對於文文的表現,我們只能說孩子的理解沒有錯,但是孩子就只是簡單地按照命令來做事,不懂得延伸或是理解背後的意思,總是一味地遵循,沒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懂事的孩子更容易變得呆板、墨守成規,因為他們不敢違背長輩的意思,只會按照大人的交待來做事,即使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也是默默地放在心裡,只會接受別人的命令。為什麼孩子做事不懂得變通,盲目地遵從安排,沒有自己的想法?父母需要了解一下"毛毛蟲效應",避免孩子盲目跟風。
  • 孩子眼神躲閃,不敢與人對視,離不開這3種心理,家長要積極引導
    其實,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眼神開始游離,不一定就是壞事,這是正常的心理發展現象,而作為家長,要對這種小細節進行正確的引導。 青少年時期 孩子13到19歲期間,是眼神「躲閃」「游離」的高發年齡段,這時候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逐漸開始脫離依賴父母的狀態,心思和情緒都更敏感,尤其是人際關係和個人成長,會出現許多大大小小的煩惱,但是心理發展水平距離成年人還有一定距離,心理素質不夠強,所以會出現不敢與人對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