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警服的呂天馳正在檢查管制刀具。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因為責任與擔當,毅然選擇成為一名邊防戰士,做祖國邊疆的「守護神」。然而,在2019年1月1日,隨著一聲令下,公安邊防部隊集體轉改,他們的制服一瞬間由「橄欖綠」變成了「藏青藍」;他們的角色,也由邊防戰士變成了人民警察……
離開部隊已有一年半,但他們從未忘記曾身為軍人的榮耀和責任。部隊裡那一幕幕酸甜苦辣深深刻印在他們的腦海裡,那一句句諄諄教導時刻烙印在他們的生活習慣中。是啊,儘管已經轉身,但在他們心中,部隊永遠是他們神聖而又親切的「娘家」。
日前,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曾經的「橄欖綠」,他們的從軍初心至今未變,依然奮鬥在守護群眾、服務群眾的一線。
想家,就用忙碌來「治療」
從軍人到民警,從副所長到普通民警,他重新上路,在接處警的崗位上奮鬥,多時一天要處理三四十個警情。他就是陳凱,原奉化桐照邊防派出所副所長,如今在奉化嶽林派出所治安中隊工作。他坦言,來到城區派出所後,工作涉及範圍更廣,事情也更多了。
「原來我在桐照,那邊轄區小,普通案事件少。但因出海漁船民較多,矛盾糾紛較多。」陳凱說,每遇到此類事情,他就要白天黑夜連軸轉,各方協調、勸說。「現在面臨的事更多了,不僅要擅長做群眾工作,還要衝在一線,解群眾之難。」
陳凱說,去年年初剛到所裡時,他內心也是有點掙扎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如今這些顧慮都打消了,甚至還樂在其中——他小時候的願望就是當兵或者當警察,現在可以說都實現了。所以,他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去年颱風天,陳凱在單位值班,夜晚接到了一對母女的報警,稱她們家裡陽臺上的架子鬆動,隨時會掉落,可能會危及路過行人。陳凱到達現場後,立即找出繩子,想先行將其拴牢在陽臺上。但因為沒有著力點,他只能用自己的手緊緊頂住牆壁,咬著牙進行綑紮,手臂都磨出了血……
臨走時,陳凱再三叮囑母女倆:「關好窗門,保持通信暢通。」對於母女倆的感激,陳凱笑著說沒事,腦子裡卻突然一閃:「希望老家的每一天都是晴天……」原來,陳凱老家在山東,工作之餘最讓他牽掛的就是家人。每次回家,要先坐5個小時的動車,然後轉大巴再四五個小時,回趟家挺不容易。
「最不放心的就是老家4歲的兒子,很調皮,吃飯要大人喂。但我在家時,只要說你不好好吃飯,爸爸就生氣了,他就會拿起勺子乖乖地吃起來。」陳凱說,每次從老家返回奉化,他都是跟兒子「不辭而別」。因為他怕兒子不捨得讓他走,只能讓妻子找個理由將小傢伙先抱走。對他來說,平時只能在視頻通話裡陪伴兒子。有好幾次,陳凱想著請幾天假回去看看家人,但看見同事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也就打消了念頭……
陳凱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當兵的時候,就習慣了四海為家,心裡有家,哪裡都是家。也希望自己忙點,這樣就沒有時間想家,心裡會舒坦些……」
穿著軍裝的呂天馳在走訪漁船民,開展法制宣傳。
學習,只為更好服務群眾
「很多人認為在部隊當兵會脫離社會,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我在邊防的那些歲月,就經常和群眾打交道,我覺得群眾是我的老師,這也給我現在的公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周福志看來,從軍民同心到警民同心,以人民為中心是一貫的。
周福志原來也是一名邊防戰士,改制後到奉化松岙派出所工作。作為一名基層民警,平時接觸較多的就是一些「雞毛蒜皮」。但冷暖自在人心,只要為民服務,真情付出,總有人會記得你的好。去年9月20日這天,周福志就收到一面「心繫百姓為民排憂」的錦旗。因為他在凌晨時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解救了一名因車輛沒了油困在路上的駕駛員,把對方感動得不得了。車主還將他的所作所為拍了視頻發到抖音平臺致謝……
松岙距離奉化城區較遠,派出所警力有限,很多民警要身兼多職,周福志也不例外,因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在接處警的崗位上,在調解糾紛的街頭,在打擊罪犯的一線,在各大活動的安保現場,哪裡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看來,越難啃的骨頭越要啃,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
今年3月29日,一名老人在當地採茶廠附近採茶時失蹤,也是周福志組織人員展開搜尋。當天下著大雨,山路泥濘,周福志硬是帶著眾人苦尋3個多小時,最終在鄞州區塘溪鎮找到了老人。
「以前和現在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還需要不斷學習,這樣才能緊跟大家的腳步,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周福志說,空閒時,他會去單位二樓閱覽室看書。涉及面很廣,從偵查辦案的專業書籍到不斷更新的法律法規,他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著。他說,不想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蔣道忠正在對裝備進行整理登記。
傳承,軍人精神永不棄
如果說,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裡,奮勇殺敵是軍人價值的最好體現。那麼,在國泰民安的和平年代裡,默默守護才是軍人最好的寫照。
呂天馳,就深切感受到了這一切。他的爺爺曾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給他講當年行軍路上幾天幾夜不合眼的場景。他爸爸是一名基礎工程兵,曾在東北幾十米下的深井裡施工作業,最長時有一個多月沒上來,吃喝拉撒都在地下,艱苦環境超乎想像。
這樣的家庭文化鍛造了呂天馳特有的剛毅和韌性,後來他考入中國人民武裝部隊學院,接過了上一輩的「槍」。2012年,他成為一名邊防戰士,走村入戶,收集社情民意,並用自己新學的方言,詢問群眾收穫如何、海上有無遇到難事。「海邊的人很樸素,他們的嗓門特大,對這兒不熟的以為是吵架,但我覺得格外親切。」
如今,呂天馳已是奉化蓴湖派出所的社區民警。聊起警營和軍營的不同,他說最直觀的變化是管理模式的改變,習慣了部隊裡的直線式管理,突然轉變為面的管理,開始時還真有點「壓力山大」。
他負責的社區工作瑣碎繁雜,涉及場所管理、危爆排查、治安巡邏、防範宣傳、糾紛調解等方方面面,責任重大。但再辛苦、再複雜、再沒頭緒的事情,呂天馳都能憑著自己的一股韌勁,把事情圓滿解決。
就在前幾天,有人報警,稱鄰居家的曬衣杆太長伸到自家來了,破壞了風水。呂天馳趕到現場,只見雙方情緒激動,各有各理。他主動聯合村幹部,巧打「親情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將糾紛化解在萌芽階段,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部隊好的文化,我們在傳承。我們習慣了在進他人辦公室的時候喊『報告』,這能時刻提醒自己以軍人的標準來當一名優秀的人民警察。」呂天馳說。
曾是邊防軍人的蔣道忠(左一)在開展人口信息核查工作。
初心,在不同的「戰場」上堅守
「感謝青春裡有軍裝陪伴。軍人與警察,同根同源,血脈相通,只是從一個戰場轉移到另一個戰場,變的只是稱謂,不變的是初心。」說這話的是吳慧華,原來桐照邊防派出所的教導員。他至今記得自己剛到邊防派出所那時的「囧事」——基層工作紛繁複雜,他又人生地不熟,一度手忙腳亂。但隨著基層工作的不斷深入,他慢慢熟絡起來,把群眾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和長輩,還時不時地互道平安。
改制後,他脫下「橄欖綠」,成為一名民警,如今又被抽調到奉化區掃黑辦,負責線索排查工作。工作中每條線索都至關重要,查「實」和查「否」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且要保持十二分的嚴謹和細緻。每次一有線索,他就一頭扎進工作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疫情期間,他也沒有自我放鬆,仍一心撲在掃黑工作上。他也因此獲得了同事的一致肯定:「雖然沒來多久,但一上手就輕車熟路,每條線索都整理得井井有條,這適應力和執行力不愧軍人出身。」
吳慧華有這樣的表現並不奇怪,因為從軍初心一直在他心頭,始終未曾忘記。如今在巡特警負責裝備管理工作的蔣道忠同樣如此。改制那天,他沒有一絲猶豫,「服從組織安排」的軍人自覺早在十幾年前就根深蒂固。同樣,在新的崗位上,他保持了軍人一絲不苟的品質。有一天午休時分,領導突然來到庫房,卻看到蔣道忠臉色蒼白,正癱坐在地上,於是問他怎麼回事,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
「槍彈沒放好,我怎麼可以休息呢。」蔣道忠的話,讓領導既擔心又欣慰,因為大夥都知道他血糖高,但這股認真勁著實令人欽佩。蔣道忠還時常叮囑同事:「不要當我是病號,不然我真的會鬱悶死。你們安排工作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我!」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蔣道忠更是將自己的軍人品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我請戰,到疫情防控最危險的崗位去。」正月初三,他就早早地回到了崗位上,並主動申請前往隔離點執勤。到那後,他又每日奔走,耐心勸導情緒不穩定的群眾。整整14天,蔣道忠夜以繼日地堅守在一線。執勤結束後,原本可以回家調休的他,又放棄休息,繼續挑擔高速卡口的檢查工作,守好進出大門……
對他來說,衝鋒在前,勇挑重擔,這是軍人本色。這份初心同樣適用於新的「戰場」。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