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發布、上海交通大學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充分展示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的奮鬥精神,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跡。
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
王銀思
朱丹
劉鐵
李青山
庫來西·依布拉音
張家瑋
祝鑫
錢珊
靳敏
簡敏
2020年「最美大學生」
於婷婷
劉智卓
李莎(已故)
李海超
餘漢明
單思思
趙東
聞健
倪傑
崔譯文
發布儀式以「同心護家園」「奮鬥譜青春」「追夢扶貧路」「大愛行無疆」為關鍵詞,全方位展示了10位「最美高校輔導員」和10位「最美大學生」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志願服務、思政教育、就業幫扶等方面的先進事跡,展現了當代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矢志拼搏不斷奮鬥的良好風貌。發布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中宣部、教育部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了證書。
獲獎者表示,他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師生的殷切囑託,不忘初心、珍惜榮譽、再接再厲、勇立新功。廣大師生表示,「最美高校輔導員」和「最美大學生」們用汗水澆灌收穫,以實幹篤定前行,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他們的事跡定將激勵廣大高校輔導員更好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激勵廣大青年學生不懼風雨、勇挑重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貢獻青春力量、成就個人夢想。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
劉智卓獲評「最美大學生」
相關事跡受央視《新聞聯播》
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報導
一起來看
《新聞聯播》專題報導
人物白描
劉智卓,男,漢族,中共黨員,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校期間,他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創新創業,於2015年創立綠格公益團,組織近八百人參與治沙行動,在深入治沙一線後,劉智卓推廣治沙新模式助力當地脫貧致富。他也憑藉突出表現獲評上海市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獎」等。「綠格」公益項目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全國金獎。
01
騰格里沙漠的堅韌「治沙人」
「直到風沙止步。」簡短有力的一句話,紮根在學環境的劉智卓心中。2020年夏天,劉智卓和一群交大學生再次奔赴騰格里沙漠,因為疫情防控,暑期實踐略有縮短,規模也有縮小,但「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和「綠格」公益實踐團向沙治沙的腳步從未停歇,這樣的夏天已經持續了5年。
2016年,劉智卓帶領著9個大一的同學從上海出發,坐了一天一夜的綠皮火車,又經過6小時的汽車顛簸,到達了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的大漠深處,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治沙之行。
那一年,他們沒有住宿的地方,就睡在沙漠邊緣鄉親家裡的地板上,沒有治沙工具,就挨家挨戶去借。當時,很多當地人都覺得這群從城裡來的白白淨淨的大學生是來鬧著玩的。
而劉智卓,在後面的每個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沙漠裡。不僅如此,和他一起來的志願者也在不斷變多,在沙漠裡駐紮的時間也逐漸加長,通過不斷接力實現更為長期的治沙行動,沙漠在他們的努力下固定了下來。
在五年的時間裡,他從十個人的小隊開始幹起,逐漸創立綠格公益團隊,志願者發展到如今近800人,招募志願者範圍也從交大拓展到全國30多所高校。這些年來,他們共製作方格十萬餘個,固定黃沙兩千餘畝,造林三千餘株。「交大林」也開始在大漠紮根,成為黃沙中的綠色生機。
綠格公益團治沙的事跡,受到央視《新聞聯播》的專題報導。
如今的劉智卓去到當地,已經可以順暢地用方言和村民進行溝通,而和村民一樣黝黑的皮膚,也印證著,他不是鬧著玩的。
02
西部基層的蓯蓉「技術員」
多年的治沙之行,沙區貧窮落後的面貌深深的刻在他的腦海裡。身為黨員的他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沙漠環境「好起來」,又能讓沙區的鄉親「富起來」。
在不斷的調研走訪中,「肉蓯蓉」進入他的視野。這是一種高經濟附加值的寄生植物,成熟後可以作為藥材出售,而肉蓯蓉的寄主梭梭樹,恰好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這樣一來,就能夠同時解決貧窮和荒漠化兩件事。
基於這些調研結果,他推廣了荒漠化生態扶貧「嫁接模式」。扶貧先扶智,為了推動這一模式落地,他聯繫業內專家,為當地送去肉蓯蓉嫁新技術、並以此為基礎推動荒漠化生態扶貧「嫁接模式」。為了將這些技術送到實處,他牽線搭橋,組織專家團隊和民勤縣政府開展精準扶貧座談會,製作嫁接技術指導手冊,打通諮詢渠道。
經過努力,治沙扶貧的新模式初顯成效,助力形成了肉蓯蓉七千多畝,鎖陽一萬多畝的種植規模。
03
智耕洱源的「板扎」班主任
一次次的西部之行,也讓劉智卓對西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他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從東海之濱奔赴洱海之源,把青春激情奉獻在教育扶貧一線。
根據支教地的需求,他負責教授七個班的數學、生物等課程,服務期內共教授612個課時。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力求把更多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幫助他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成為劉智卓的一個信條。期間,他還通過自己的勸說,讓一名瀕臨輟學的學生最終選擇繼續讀下去。這件事,也讓劉智卓被當地人深情地稱為「板扎老師」。
「板扎」一詞,是洱源話,意思是「靠譜、能幹」。這個稱謂,既讓劉智卓感動,也讓他感到身上責任重大。此後,他和支教團的隊友還一同建立了「啟源未來」基金會,支持當地的教育事業的發展。2020年五四青年節,劉智卓所在的支教團也榮獲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五四青年獎章(集體)。
目前,劉智卓已經結束了為期一年的支教,投入到緊張的學習科研生活中。就在2020年,他帶領的綠格扶貧創業項目在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全國金獎,在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全國銀獎。對於未來,他計劃在做好志願公益和扶貧工作的基礎上,用公益創業的形式,讓綠格模式在更多地方紮根,推動荒漠治理從「外部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變,進而助力鄉村振興。
對於自己的未來,他期待道:「我在學生階段所做的工作,其實是千千萬萬在各行各業付出的環境人、交大人的一個縮影。也正是在西部的歲月,讓我感受到知識和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也讓我認識到了環境治理工程是一件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事業。」
不管是堅韌「治沙人」
還是基層「技術員」
亦或板扎「班主任」
無論角色如何變化
劉智卓服務基層、青春報國的奮鬥底色
一直沒有改變
他就像一棵梭梭樹一樣
緊緊的紮根在祖國的大地上
編輯:趙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