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成為「AI四小龍」第一股?答案近日愈加清晰。
12月3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雲從科技)等三家科創板上市申請。此次公開募股,融資規模預計為37.50億元。這距離其在8月辦理輔導備案登記,僅僅過去了3個月時間。
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註冊地位於廣州南沙,是AI頭部企業中成立時間最晚的一家,如今走得快速且穩健。
成立五年至今,雲從科技逐漸甩掉「人臉識別」「計算機視覺」標籤,創造性地提出人機協同戰略,並前瞻性地布局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無疑擁有了迎接價值重估的底氣。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率先為AI找到落地場景
近年來,人工智慧受資本熱捧,行業企業估值也一路水漲船高,但當潮水退去,AI落地難、盈利困難等也引發關注。
關鍵是找到最大的市場蛋糕。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18》,計算機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的市場規模分別佔34.9%、24.8%、21%。過去五年,雲從科技不囿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相繼開拓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可謂是踏準了時代的節奏。
雲從科技早已跨出金融、安防邊界,布局企業數位化轉型業務的重要抓手,並展示出良好的商業落地前景。
雲從科技主要布局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業務線。雲從科技在今年9、10月中標國家海關總署、中山醫院南沙分院智能化項目,中標金額分別為1247.8萬元與3.12億元。
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別為6453.37萬元、48411.34億元和80734.72萬元。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收入22096.19萬元。
招股書披露,經過調整後的虧損淨額,2017年、2018年、2019年分別淨虧損10631.63萬元、18067.52萬元、170801.61萬元,而2020年上半年,該淨虧損達到28620.22萬元,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該公司雖然處於虧損階段,但其年均增長率達到358.47%,仍在高增長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將觸及盈虧平衡點。可以說,雲從科技的商業化路徑一直都在「小步快跑」。
從單點技術向人機協同突破
當經歷單點技術發展帶來的紅利期後,客戶到底需要什麼樣的AI服務?
雲從科技堅定認為,識別只是完成感知層面的應用,目的是要理解人到幫助人。因此要人工智慧的大腦——認知和決策,真正形成AI閉環,在人機互動方向積累了豐厚的商業落地經驗。
「場景單靠人做不好,單靠AI也做不好,必須發揮人與AI各自的長處,實現人機協同。」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如是說。
人機協同泛指人類通過視覺、聽覺、語音、動作等方式與機器進行交流,融合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共同完成特定工作的過程,包含「人機互動、人機融合和人機共創」三個依次演進的層次,是弱人工智慧向強人工智慧演進的技術必然。
由於深度學習的原理,人工智慧目前只能無限趨近100%,但永遠無法真正達到100%,舉例來說,教一個孩子認識蘋果,大概三個就夠了。但深度學習要想認識蘋果,不同顏色、大小,甚至被咬掉了一口的蘋果,需要大量且精準的「蘋果」AI數據進行訓練,識別率能達到98%已屬效果非常不錯。
人機協同的出現,是彌補人工智慧缺陷的關鍵一環。不同於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是以人為中心,智能需要和人協同工作,人工智慧與人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完美。
相比於理性而冰冷的計算機,人類在處理抽象化、情緒化、非邏輯性的問題上似乎有著不可逾越的優勢,人類只是在大量重複、海量計算和海量記憶上遜於計算機,而通過人機協同,將這些問題交給計算機,就能很好地彌補人類的短板。
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將成為主要盈利點
確定了人機協同的方向,雲從推出了作業系統這一承載平臺。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批量化實現AI應用落地才是未來的道路。
在今年的烏鎮峰會上,雲從發布了首款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該系統是運行在通用作業系統或雲作業系統之上,提供人機協同相關算力、算法和數據管理能力和應用接口的底層軟體系統。
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是這一生態的中樞,所有硬體、軟體、應用包括晶片都「長」在這一作業系統上。這不僅有利於快速、大量地複製成功經驗,降低人工智慧應用門檻、提升人類與機器智能進行協作的效率和體驗,還有利於雲從建立自己的生態閉環。
以海關監管為例,其面臨的挑戰也是多元的,例如,檢查數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許多繁瑣、重複的流程檢查過程複雜,對不同領域專家有很強的需求和依賴,但專家資源非常有限;大量的數據、業務信息分散在各個系統裡,孤島化、碎片化,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打通。
「海關的工作非常複雜,涵蓋了人、貨以及活體動物的各種問題,如果只是依靠人工智慧的單點技術是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而系統性、整合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恰恰是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最核心的優勢。」
如今在南沙港區,依託雲從科技打造的「智慧海關」人機協同作業系統,不僅實現了「AR+AI」的遠程視頻監控作業,更系統化地提升了監管效率,打造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貨物、運輸工具和艙單申報上線率均達100%,口岸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通過全鏈條遠程監管,查驗時間由原來的平均4個小時縮短到15分鐘以內。
作業系統的企業本質上應該是一個軟體公司,不管是微軟還是Google,其業務均表現出極強的可擴展性。「就好比蘋果的生態體系,手機自有的應用也就幾十個,我們可以藉助合作夥伴的力量,上架不同的應用。」雲從科技南區總經理劉毅鵬說。
事實上,從雲從科技兩大主營業務來看,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構成了主要收入來源,而前者的重要性日趨上升。招股書顯示,自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雲從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佔比從72%降至53%,而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則從2017年的27%升至46%。
在兩大業務比重一升一降背後,也是雲從開始從人工智慧單點技術突破落地,走向生態系統構建。
經過多元化業務布局,目前雲從科技客戶遍布金融、治理、出行、商業四大行業,產品全面面向2G、2B兩大通用市場。預計到2022年可及市場空間超過4800億,在AI技術的大力驅動下,未來5-10年有望突破萬億。
■高端訪談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
AI將向人腦智慧延伸
南方日報:如何理解「人機協同」?
周曦:這幾年比較火的深度學習,都是依靠數據來解決問題,比如,GPT-3(著名人工智慧科研公司OpenAI開發的文字生成人工智慧)的網絡層數非常多,基本上你隨便問它總是能給你做一些有道理或者搞笑的回答,但它總有一些實際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比如,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最頂級的金融人才一起修訂了巴塞爾協議,以避免全球性危機,但如果交給GPT-3,要學習一百次一千次它才能總結,相比之下,人類頂級的醫生即使在面對患者第一次遇到病狀,他也會給它一條指導方法,如果全世界有5個10個人有同樣的情況,一定有一套很完善的方法,這都是目前AI所不能企及的。
人工智慧有兩條發展路徑,一種是工具化,即原本由人來做的事情讓機器來替代,比如汽車、飛機的出現,另一種則是雲從所設想,在神經網絡上置入專家知識,人工智慧也按照人的思維邏輯層層遞進,變成了人的良師益友乃至好朋友,走出一條人機協同的路徑。
南方日報:未來人工智慧還將帶給我們哪些新的機遇?
周曦: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是一個效率提升的過程,也是對人的延展,早期工業革命時期,農耕可以不用鋤頭,產線實現了自動化,這是對人的四肢延伸,而現在,人工智慧將朝向對人的大腦和思維進行延伸。
人工智慧需要做的事情還非常多,比如為什麼要去搶學區房,說明好的老師不夠,怎麼將最好的老師知識結構化,用人工智慧去輔助90%的基層教師,以此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再比如為什麼大家都要去三甲醫院,二甲一甲醫院怎麼辦呢?做人工智慧不應該拋掉人的智慧來做,而是要延展人的智慧。頂級的教師、醫生也會分身乏術,那麼我們可以「複製」更多的優秀教師、醫生,這是人工智慧想要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