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健身:最早的功能性訓練|GymSquare

2020-12-11 GymSquare精練

一名偉大的功夫巨星,和他的健身法。

作者/晟傑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一名偉大的功夫巨星背後,通常有一套不為外人道的訓練計劃。

但如果在今天談論李小龍的健身法,其實就是一種功能性訓練——每塊肌肉都不浪費,為全力戰鬥服務。

1964年振藩國術館的一場對決,讓李小龍幾乎虛脫,這幾乎是他反思體能短板的起點。而身處黃金健美時代的他,也從力量訓練中深挖價值,與契合實戰的功能性訓練相嫁接。

直至逝世前,李小龍都秉持功能性訓練,並創下無數輝煌。就如他創造的截拳道,更需要加快調動肌肉,達到一擊致命的功能。

要探索李小龍的功能性訓練開創史,一本《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中,就記錄了他的訓練筆記、書信、日記、訪談等。

作為上世紀的武術家,李小龍就已明確「如需突破技術就必須依賴力量」

在他的個人訓練手稿中,靜力訓練與負重訓練可能是篇幅最大的,而這也最大程度符合如今NSCA等機構,以抗阻為核心的訓練理念。

甚至在最早的訓練計劃中,就有符合功能性力量的訓練原則。比如說,他將前臂視為打出極具破壞力拳法的核心,其徒弟李鴻新專門為其製造負重握力器,以鍛鍊前臂屈肌,呈現更為剛猛的寸勁拳。

當然,更重要的是訓練方案。李小龍也為提升專項格鬥能力,建立專屬計劃。

比如從1970年開始,李小龍認識到協調全部肌群的重要性,創造全身循環訓練,涵蓋了臂、肩、腿等主要肌群並制定組數2組、次數8-12次,並伴以額定重量。

如果說如今團課健身房內,全身槓鈴操的功能性,在於讓現代人恢復自由行動的能力,那麼李小龍創造的全身循環訓練,更能精進格鬥家們的「一記重拳、一記踢擊」。

李小龍的功能性訓練,是一種駕馭身體的哲學,而這也是他留下的寶貴財富之一。

李小龍的實戰武器,

半個世紀前的超人身軀

在50年前,李小龍超人般的身軀,就是當時強大的實戰武器。

1973年的一部《龍爭虎鬥》中,可能是李小龍身體素質巔峰時期。在擂臺比武鏡頭曾有飛踢動作,但由於出腿動作過快難以被膠片機所記錄,迫不得已將機器轉速調慢。

而此前數年間上映的《猛龍過江》以及客串電影《醜聞喋血》中,都有騰空8英尺高飛擊破電燈泡、以及3英尺外迅速拳擊擊中對手的鏡頭。

在特技罕見的時代,這都是李小龍強大力量、速度素質的最好呈現。

當然,真實的武術比賽中,更能體現李小龍的實戰實力。

比如1967年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李小龍陸續實戰演練詠春拳閉目黐手、二指伏地挺身、寸勁拳、全接觸自由搏擊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與其學生Robert Baker演示截拳道寸勁拳時,呈現令人驚嘆的擊出距離。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1967年,李小龍在長灘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上的驚人表現

來源:odieoreilly

基於身體素質,李小龍也擁有受健美選手稱讚的人體肌肉形態。

同一時代的健美巨星施瓦辛格認為,「李小龍可能是世界上脂肪含量最少的運動員,同時兼備異常清晰的肌肉輪廓」。而李小龍密友木村武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振藩國術館展現如「眼鏡蛇」一般的背闊肌。

「我仿佛觸摸到了有溫度的大理石。」這句較為誇張的描述,來自於《龍爭虎鬥》導演妻子Robert Clouse,當她在劇組看到赤裸上半身的李小龍便著了魔,並詢問能否觸碰他的肱二頭肌。

這名身高1.72米體重約61kg的亞洲男性形體,儼然在本就崇尚肌肉強壯的西方人眼中,留下深刻印象。

李小龍展示背闊肌

來源:《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

但李小龍的肌肉軀體,並非為展示而生,更與實用相關。

勁力,是李小龍認為有別於絕對力量的身體素質,在他看來,這是一種有效運用力量的能力。事實上,他曾於密友在美國傳統健身房The Dungeon外,進行了一段相關談話,「擁有壯碩手臂的健美者,未必能有效運用大塊肌肉。」

之所以秉持「肌肉實用論」,又和他此後的個人實戰經歷有絕對關係,甚至也是邁入功能性訓練的契機。

根據其遺孀Linda Lee Cadwell描述,早在1964年夫婦兩人曾收到來自華人武術家的一封通牒信,要求停止在唐人街傳授中國功夫,除非在武術對決中獲勝。而比武開始不久後,發起戰書的華人武術家滿場亂竄,經歷長時間追逐後,李小龍將其放倒獲勝。

但此次在振藩國術館的對決,卻讓李小龍精疲力盡,重新審視自己的體能弱勢。李小龍發現,單純的武術訓練並不能保證高速度、高強度格鬥中的體能需要。

因此,他渴望藉助其他訓練方法,提升心肺功能以及肌肉力量。

開創獨家功能性訓練,

成就全球功夫巨星

開創獨家功能性訓練,就是李小龍在面對體能短板時作出的決策。

由於明確力量是人體產生一切動作的核心。率先接觸的抗阻力量訓練,成為李小龍功能性訓練的第一位。

正是在1960年後,伴隨北美健美文化崛起,李小龍應用抗阻訓練方案。比如在當時,他大量購入「現代健美之父」Eugen Sandow《力量及如何獲取力量》等相關書籍。

甚至說,他的學生嚴鏡海對李小龍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自己的一套肌力訓練方法教給李小龍。嚴鏡海曾是一位舉重運動員,在抗阻訓練方向有所經驗,同時也幫助設計一系列抗阻器械。

嚴鏡海(右二)

在李小龍看來,塑造力量是提升身體功能的基礎,但力量也並非萬能。這就像《體育運動中的功能性訓練》作者Michael Boyle,所提倡的「功能性力量」理念——發展運動員能使用的力量。

因此,李小龍的力量訓練更是一種提升攻擊速度、耐力的基底。他發現在春田學院學者《測量法在健康與體育中的應用》總結了「速度同樣依賴於力量」,並進一步嘗試速度性力量訓練,通過記錄完成動作時間是否減短,作為可量化目標。

而這也正如目前應用於專項運動員的基於速度的力量訓練VBT,一方面能提供更加直觀的速度監控,另一方面也能利用不同的速度區間,來發展運動員速度和爆發力。

這種訓練的功能性直接體現在,李小龍出拳速度、力度更為剛猛。

除此以外,兼顧專項力量練習、補充局部短板,也是李小龍的訓練理念之一。

「我的力量產生於腹部,它是身體重心的中點,是真正的力量源泉。」雖然當時尚未有「核心」的概念,但李小龍已然意識到,核心穩定對於力量輸出的重要影響。因此,也將仰臥起坐、舉腿、轉體、蛙踢、體側屈納入關鍵的腹部專項練習。

當然,在以力量訓練作為基礎上,更需要一套完備的功能性訓練計劃作為支撐。

從1963年到1970年,李小龍的訓練體系逐漸迭代,陸續從運動科學學者、拳擊手等專業運動員中,吸納優點並融入訓練計劃。國內也有《體育與科學》期刊,在今年1月發表相關研究結果:

李小龍對訓練方法的吸納

來源:《體育與科學》

其中較為典型的應用,就是創造了全身循環訓練,內容包括他自認為的各主要肌群的集中訓練方法,其目標動作往往包含一記重拳、一記腳踢、有效的組合誘敵,甚至是一個躲閃動作。

李小龍創建這種訓練方式的理由只有一個:需要協調全部肌群,使其正確發力。

這一理念,就如物理治療師Gary Gray於1990年創立的新觀點:肌肉功能並非傳統的關節屈、伸、內收、外展等起止點解剖學,而是全新的動力鏈。無論是後來的相鄰關節假說,還是筋膜鏈理論,其實都基於這一概念。

簡單來說,李小龍的訓練計劃,更把人體看作一根鏈條。強化這一全身「鏈條」,才能做到靈活自如、發力迅猛。

具體來看李小龍的訓練計劃,以臂部、肩部、腿部、背部、胸部作為5個主要發力肌群,採取2組每組8-12次的容量,以槓鈴抗阻的方式,在一次訓練中進行循環訓練。

而為了「簡單至上」,聚焦最需發展的身體功能,李小龍也額外建立了20分鐘力量與形體塑造計劃,兼顧柔韌性、力量、心肺功能,並在當時花費500美元購置「馬西牌」循環訓練器械,使訓練過程更便捷。

李小龍健身寶藏

駕馭身體的哲學

功能性訓練計劃,造就了李小龍在後來《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中所展示的完美形體,以及優秀武打表現。

而在李小龍的功能性訓練之上,包含了駕馭身體的哲學。

「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可能是最具代表的一句李小龍式哲學。因為流水不腐,所以在他看來,要做的就是控制身體、保持律動,如水一樣無懈可擊——「當需要用到身體運動的時候,它就在那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李小龍的訓練哲學

來源:Browithafro

不浪費每一塊肌肉訓練,為了此後全力戰鬥而服務,也是這種健身哲學的根本邏輯。

李小龍的功能性訓練理念,其實可以應用於日常。功能性訓練的本源,是為提升身體運動能力服務,而對於更多人來說,就是使日常活動自如。

健身,可能不需要用複雜的機械設備,而是通過練習基本的跑、跳、攀等運動技能,來讓日常行動自如。相比一味地「練到力竭」,具有擴展性和漸進性是讓健身實用的思路。

相比功能性訓練計劃,駕馭身體的健身哲學,也是李小龍留下的寶貴財富。■ GYMSQUARE

相關焦點

  • 到底什麼樣的才叫功能性訓練?
    ,就是大家眼裡的功能性訓練了。為此就延伸出了不少的偏見,做功能性訓練的人覺得自己做的訓練才有足夠的現實意義,而不做這種類型「功能性訓練」的人,則覺得這些花裡胡哨都只是在逗樂…然而事實是,其實功能性訓練最早呢,主要是起源於運動康復領域,是為了治療一部分人由於損傷而使身體某些功能喪失的情況,通過針對性的動作,來幫助他們恢復身體基礎功能。
  • 健身更多了,但不代表活動更自如了|GymSquare
    而本應用於提升人體日常跑跳的功能性訓練,也一度成為缺失訓練目的,博取眼球馬戲表演。波速球、藥球等小工具的密集分布之下,並不代表「什麼都需要練」的功能性訓練理念。比如說,在波速球以及瑜伽球的不穩定表面進行力量訓練,肌肉做功顯著下降,而之所以選擇波速球等不穩定表面訓練,更多在於為踝關節的穩定康復計劃帶來更多效益。■Michael Boyle相應的,功能性訓練的簡單前提在於「有目的的訓練」,也是Michael Boyle所倡導的。
  • OneFit上海健身培訓班 讓功能性訓練走進日常訓練中
    但是一通操作後,發現離當初走進健身房的目標還差很遠,是時候了解下功能性訓練了。在眾多健身方法中,功能性訓練是國外健身圈備受推崇的訓練方法。功能性訓練能在最小化損傷風險的同時,保持高水平運動表現。 OneFit健身教練培訓學院旨在運用功能性訓練方法,為學員設計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 健身房訓練,回歸體能|GymSquare
    除了教練員的專業性受限,被過度市場化的私家訓練,不少跟體能訓練初衷背道而馳。《運動訓練學》作者田麥久曾指出,過度引進「核心力量訓練、功能性訓練」,使體能訓練的實質有所模糊。事實上早在1980年,胡祖榮的一本《身體訓練1400例》,已經通過徒手、體操器械、手持器械等練習方式,較為全面闡述體能訓練核心——各部位肌力發展方式。
  • 功能性訓練逐漸成為健身行業熱詞,但什麼是真正的功能性訓練?
    運動員的力量和體能教練使用功能性這個術語來反映將提高運動表現的訓練計劃。私人教練使用這一概念來反映客戶的訓練結果,如更好的運動模式、運動技能、職業技能,或在一個或多個健身要素(力量、心肺功能、靈活性、肌肉耐力)方面的改善。
  • 健身教練需要訓練痕跡,但這不是唯一評價標準|GymSquare
    健美訓練的身材取向,開始主導健身專業標準,而在教練強加健身偏好、忽視運動動機的授課失誤下,更需要考核其他教練素質進行完善。健身教練需要訓練痕跡,但這不是唯一評價標準。為什麼訓練痕跡成了教練唯一標準,在這背後有市場認知、健身房需求等主要因素。
  • 【精練】健身需要運動,運動需要恢復|GymSquare
    以「健身房舉鐵」的傳統抗阻訓練為例,在負重情況下完成肌肉離心收縮時,會對肌纖維造成破壞,而訓練結束後若沒有正確的運動恢復,將無法使肌纖維得到恢復與增長。也就是說,從功能性來看,運動恢復在強度越大的健身課程中,越為重要。
  • 等長訓練,20世紀初享譽寰球的健身方法,李小龍也用它健身
    這裡是健身樹洞,給你的健身多一點趣味。今天我們來扒一種冷門的訓練方法:等長訓練。今日的冷門,是昨日的炙熱。我們很了解二十世紀中後期一些健身人士的訓練故事和方法,但很少知道在工業革命至現代社會過渡的這段時期,人們是如何健身鍛鍊的。這篇文章算是一個特殊角度的回顧。
  • 健身教練,也是體能教練|GymSquare
    原文標題為《我國體能訓練反思與奧運會備戰展》,GymSquare有所編輯。體能正成為健身領域的高頻詞彙,私教的體能訓練,團課的體能基礎,以及更多功能性的專項訓練,都讓這個原本源於職業隊的訓練方式,開始走進健身房。
  • 人人都在筋膜健身|GymSquare
    筋膜似乎成為一個人體新奇的訓練部位,他的訓練科學和訓練功效是健身房一個新發現的島嶼。人人都在聊的筋膜,儼然成為一個健身談資。健身房筋膜訓練價值的發掘,讓筋膜健身陡然走紅,即便在早已成熟的解剖學理論中,作為學科分支的筋膜理論基礎也十分完備。
  • 舞蹈團課是健身課嗎?|GymSquare
    以至於對大部分目標為「增肌減脂」的教練開始討論:舞蹈團課是健身課嗎?在沒有結論之前,舞蹈團課在健身房的日益受歡迎是一個事實。舞蹈團課顯然已經是一門健身課,甚至已經是一種重要的訓練方式。■ Pure Barre、Zumba官網誠然「快樂」對於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十分重要,但這種宣傳使得舞蹈團課訓練方面作用被低估。在一個被卡路裡數字和泵感主導的健身年代,更多的人只將其作為一種解壓方式,或者作為跑步、單車和舉重等訓練的交叉訓練選擇。
  • 健身總是練不出肌肉與線條?做GYM肌肉訓練時會犯上的3個錯誤
    明明你經常都走進健身室操練肌肉,希望可以練出完美胸肌老鼠仔及六塊腹肌,但偏偏幾個月下來卻沒有成效!到底你犯了什麼錯?如果你健身一段時間,卻總是練不出理想的肌肉與線條,不妨留意一下,自己是否犯了以下三大健身的錯誤!
  • 沒時間健身的,健身教練|GymSquare
    每周不到2次的健身頻率,在北京、上海連鎖俱樂部教練中是普遍現象。除此以外,對於一天排課超10節的教練來說,更需要將原本的健身房訓練計劃調整為自我恢復。 教練沒時間健身的原因,聚焦在增長的業績壓力、收入需要。
  • 健身領域神秘的訓練方法,「功能性訓練」,一起來揭開她的面紗
    近年來,在健身領域出現了功能性訓練熱潮,每個健身房的每個教練都聲稱他可以提供功能性訓練,但真的是所有教練都理解功能新訓練的含義嗎?每個接受過功能性訓練的成員真的都得到過真正的功能性訓練嗎?扔幾下戰繩,做一些不穩定的訓練真的就算是功能性訓練嗎?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功能性訓練嗎?
  • 功能性課程分享:什麼是功能性訓練?
    答案:只需要點日期後邊的藍字《健身一線》關注即可!摘要:功能性訓練越來越讓更多健身者受到青睞,特別私人教練,利用功能性訓練來提高會員的興趣性,功能性訓練也成為私人教練銷售課程的最好方法之一。功能性訓練概念: 你活著是為了運動嗎?對於這個問題一般答案都是否定的,當然除非你是專業的運動員。事實上,大多人運動只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 而這正是功能性訓練的目的。功能性訓練是通過鍛鍊肌肉以能夠更容易、更安全的進行日常的活動,比如拿一些雜物或者和孩子打籃球。
  • 女性健身,強烈推薦的一種運動——功能性訓練
    隨著大家對於自己的健康和身材,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當中,對於健身而言,女性似乎一直是弱勢群體, 走進健身房你會發現女生的健身區域只局限於有氧區。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女生會選擇走進力量區,一方面是因為一部分女性還在恐懼力量訓練,認為力量訓練會讓女生變成「金剛芭比」,另一方面是因為女生並不喜歡舉鐵的感覺,比如手上磨的都是老繭,笨重難看的啞鈴讓人討厭……無論基於哪點,力量訓練區是男性的專屬健身場地這是事實,而女生想要塑造更好的身材,單純的有氧訓練絕對無法滿足,那么女性健身應該如何選擇呢
  • 什麼是功能性訓練?健身房適合功能性訓練嗎
    (包括傳統訓練)所有的動作都是有目的性的,但並能說你做的這個動作就是功能性訓練,例如我們大家經常做的深蹲,這是一個功能性動作,但是深蹲可以被加入到功能訓練中以提高下肢力量訓練。 功能性訓練作為一套完備的訓練體系,包含著訓練目標、訓練動作、訓練負荷、訓練次數組數、訓練量和休息間歇以及周期性。 但很健身愛好者覺得做深蹲、硬拉、臥推等一些自由重量或者固定器械的力量訓練,就已經可以滿足日常力量的需求了。
  • 【JUST GYM】該如何評價李小龍的肌肉?
    李小龍的嫡傳弟子伊諾山度曾經說過,李小龍認為肚臍下方的位置是一個人力量的源泉,傳說中的「龍旗」,就是他自己獨到訓練的方法。   身為武術家,李小龍對於小臂肌肉的訓練異常重視,他的小臂不僅粗壯,而且肌肉線條非常明顯 ,沒練過的人做這個直拳動作,完全達不到他這樣的效果。
  • |GymSquare
    潮流與功能性的結合,是未來的更大趨勢。作者/Aurora Cai編輯/GymSquare編輯部在全球健身者的身上裝備,耐克依然是最大的品牌之一。運動服飾業競爭激烈,潮流與功能性的結合,是未來的更大趨勢。
  • 蘋果的健身新事業|GymSquare
    讓家庭健身幾乎成為投資的風口。 功能並不複雜,點擊蘋果手錶上的Fitness+圖標,連接投屏到蘋果手機、電視、iPad等終端,Apple官方請來了公司的21位健身教練,提供的錄播課程包括HIIT、力量訓練、瑜伽和單車等等。 而戴著Apple Watch訓練的用戶,屏幕上可以實時顯示心率和消耗的卡路裡。與此同時,可以和相同訓練的好友進行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