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的傳說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她給海上的人們提供了某種獨特的精神需要,一種願望的實現或一種對溺死的安慰。」
自 從人類敢同海洋叫板後,無論東方西方,沿海民間不約而同流傳起半人半魚生靈的傳說。這些人魚儘管形態基本相似,卻因種種原因,在容貌性格和命運上大相逕庭。
西方最早關於人魚的傳說來自位於兩河流域的亞述帝國。
這些早期人魚並不性感,常常是魚和人的粗糙組合。亞述女王賽米拉米斯(Semiramis)的母親是一名天神,不慎將當牧羊人的丈夫殺死,因懊悔自沉於湖中,化為「一條長著人類頭顱和雙腿的魚」。古巴比倫傳說裡的男性人魚「歐尼斯」也有著類似長相,他戴著魚頭做帽子,披著鱗片魚皮當鬥篷,像披著魚皮的人類。
在希臘傳說裡,人魚從河流進入海洋,具有興風作浪的能力。傳說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感情甚篤。公元前323年,未滿3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巴比倫病死,妹妹便化身人魚,終日在愛琴海中遊蕩,遇到在海中航行的船隻,就浮出水面問:「國王亞歷山大還活著嗎?」回答錯誤會讓她暴怒,變身女妖,頭髮根根化作毒蛇,掀起驚濤駭浪;只有回答「他活著,統治並徵服了整個世界!」才能將她哄得高高興興,撫平海浪放人一條生路。
古希臘詩人荷馬在《奧德賽》裡描述了段數更高的人魚——海妖塞壬(Sairen)。塞壬極為美麗,擁有動人歌喉,她們常常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坐在綠色的島上唱歌,被歌聲吸引的船隻便會偏離航線,觸礁沉沒。英雄奧德修斯回歸故裡駛過塞壬所在的海域,他聽了預言家的話,用蜂蠟塞住同伴的耳朵,還讓把自己捆綁在桅杆上,以防被塞壬的歌聲蠱惑。他成了唯一聽到塞壬歌聲還活著的人。另一名希臘神話的英雄俄耳浦斯得到金羊毛返回途中也遇到海妖,他急中生智唱起了歌。因為他唱歌比海妖好聽,同伴只顧聽俄耳浦斯唱,無視海妖的魅惑,逃過一劫。
塞壬在海上唱歌導致船隻觸礁的故事成為人魚形象的藍本,人魚從此綁定魅惑和死亡的屬性,象徵著俗世享樂,與基督教倡導的文明節制相對立。
德國民間故事裡的人魚羅蕾萊(Lorelei)是喜歡惡作劇的女郎,她們居住在萊茵河裡,渴望引誘世俗世界的凡人到水下一起生活。德國一個漁夫在夜裡捕魚,常常看見一個年輕女孩坐在礁石上唱歌,指點他撒網。這名漁夫不久便失蹤了,據說被羅蕾萊拖到海底當了丈夫。有一群士兵想撒網捉羅蕾萊,被施法定住不能動彈,她們返回海底後,再沒有現身人間。
波蘭人魚的形象則頗為英勇。民間傳說一名少女在戰爭中被侵略者追趕,投河化作人魚。多年後,華沙再次淪陷,人魚浮出水面,手持利劍盾牌擊敗入侵者,並在戰鬥中英勇死去。這條人魚在1938年華沙再次面臨法西斯德國威脅時,被鑄成手持利劍盾牌的雕像,豎立在維斯瓦河畔。
中世紀北歐神話裡的人魚則顯得人畜無害。他們有男有女,平日追求只是上鄉村遊玩,坐在岸邊梳理金色或綠色的長髮,彈彈豎琴唱唱歌。他們有時候會變成鳥類,還會把羽衣忘在沙灘上,凡人撿到就可以強迫人魚跟自己結婚。很多歐洲傳說裡有人跟人魚結婚的情節,故事相當雷同,男子藏起人魚的梳子或鏡子,人魚就會跟他一起生活,但當她一旦找回丟失的東西,就會離開丈夫回到海裡。
地中海沿岸的人魚則讓這個群體蒙上了悲劇色彩。人魚的祖先同掌管愛與美的維納斯打賭贏了,維納斯被迫按照約定賦予人魚的後代超乎尋常的美貌。維納斯不能容忍其他生靈的相貌能與其媲美,便拒絕給予人魚愛情。因此,追尋愛情而不得成了人魚無限循環的悲劇宿命。
安徒生《海的女兒》的創作便基於這種傷感的設定。人魚愛上凡人王子,王子又另有所愛,沒有愛的人魚犧牲自己挽救了愛人的性命,也挽救了歐洲人魚的形象。從此,魅惑與死亡不再與人魚形象緊密相連,愛和悲傷則成為人魚博得人們好感的重心。
比起美人魚如今善良美好的特徵, 在東西方的古老傳說中, 它們卻多是以驕橫獸性的面目出現。
在古代東方沿海,《山海經》第一次記錄了人魚這種生物,裡面說他「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博物志》裡提供了更多信息,人魚稱作鮫人,他們生產鮫綃,入水不溼;眼淚能化作珍珠。
宋朝《太平御覽》裡完善《博物志》鮫人泣珠的故事,南海人魚上岸玩耍住在一戶人家中,吃吃喝喝數天,發現主人米缸漸空,只能賣絹換糧。人魚離開時,向主人要了一個盤子,哭出了滿盤珍珠以報答主人。
相比西方人魚興風作浪的美貌驕橫,這些善良的東方鮫人性格木訥無爭,相貌性別含糊。
唐傳奇第一次賦予人魚性色彩,《太平廣記》揭露了比西方「人與人魚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一言隱去的更多少兒不宜的細節:人魚陰部與人類無異,靠海的鰥夫寡婦大都捉人魚養在池沼中。人魚交合時,與人沒什麼兩樣,也不會傷人。清代李汝珍在寫《鏡花緣》時,嫌性描寫過於粗俗,只描繪了人魚重情義講報恩的一面,讓人魚形象徹底與性無關。
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人魚,最初也以神獸形象出現。
《今夕百鬼拾遺》說人魚「面容奇醜無比,是個像猩猩一樣的怪獸,有著食人魚般鋒利的牙齒和尖爪,下半身布滿金光閃閃的鱗片。」《古今奇談莠句冊》裡說其「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具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下半身為魚形。」《諸國裡人談》補充,「漁夫看了覺得十分噁心」。
與西方故事裡一樣,沿海人們的安危也與日本人魚的心情好壞掛鈎。《諸國裡人談》裡寫寶永年間,乙見村漁夫打魚時,發現有東西躺在巖石上睡覺。湊近看見其長著人臉魚身,覺得十分噁心,就拿船槳把他打死了。這以後,海上掀起海嘯,伴隨著劇烈地震,一直持續了十七天,乙見村永遠沉入海底。
在日本,人魚是可以抓來吃的。「八百比丘尼」的故事在日本廣為流傳,漁夫高橋18歲的女兒偷吃父親的人魚肉變得長生不老,出家為尼遊歷各方,在她八百歲時深深體悟到人世無常,於是絕世死去,被追封為「八百比丘尼」。《古今著聞集》記載人魚肉質美味,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長生不老,有的人食用後會發狂死掉,有的人會變成人魚,只有極少數才能長生不老。
當西方人魚故事傳入近代日本,東西方人魚形象第一次合體。受安徒生《海的女兒》影響,小川未明寫下著名的《紅蠟燭與美人魚》。其中的人魚已經一改讓漁夫噁心的容貌,變成 「大眼睛黑眼珠,有著漂亮的頭髮和粉紅的皮膚,是個善良聰明的孩子」。小漁村一對制蠟燭的老夫婦收養了人魚,人魚有繪畫天賦,在蠟燭上繪製圖案,人們只要將這些有畫的蠟燭擺進神社,就能出海平安,老夫婦的蠟燭也因此暢銷。老夫婦不滿足賺這點小錢,將人魚高價賣給前來獵奇的富商,從此點蠟燭的人都會葬身海底,小漁村也因此荒涼了。
美國民俗學家巴斯蒂指出:「美人魚的傳說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她給海上的人們提供了某種獨特的精神需要,一種願望的實現或一種對溺死的安慰」。在現代,無論東西方的人魚都遠離了原始形態的驕橫獸性,趨於善良美好。也許這也象徵著人類的熱望:儘管愛和美是悲傷和不可觸及的,人類還是要不斷追尋和接近它。
看天下340期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微信公眾號搜索「看天下」添加關注
商務合作請聯繫QQ:3310806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