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星球科普
每當我們談及「美人魚」的時候,往往會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形象,但是你聽說過斐濟美人魚的故事嗎?
說到斐濟美人魚,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國馬戲團經紀人兼演出者巴納姆(P.T. Barnum)。
巴納姆曾經對於斐濟美人魚有過這樣的描述:「尾巴上帶有魚鱗,軀幹部分有毛髮,經常露出牙齒,張開一張嚇人的大嘴」。他之所以能給出如此詳盡的描述,是因為他曾擁有過一條「美人魚」標本,並且還宣稱「美人魚」標本是它在斐濟附近海域捕獲的。事實上,巴納姆對於「美人魚」的描述與古代傳說中美人魚的形象可謂大相逕庭,那斐濟美人魚的真正歷史又是什麼呢?
相傳,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隻斐濟美人魚是由船長巴雷特·埃德斯(Barrett Edes)從他的一次穿越亞洲的探險之旅中帶回的。1822年,船長巴雷特·埃德斯以6000美元的價格從一位日本漁民手中買下了這種生物。據傳說,當時的日本漁民將其看作是某種特殊宗教目的的象徵。
隨後,這種動物的屍體便在倫敦開始展出,並登上了當地多家主流媒體的頭版頭條,而在美人魚到達倫敦20年之後,船長巴雷特·埃德斯的兒子卻收回了美人魚的所有權,並將其賣給了摩西·金博爾(Moses Kimball)。摩西·金博爾原計劃在波士頓博物館展出這件標本,但他認為其好友巴納姆或許對這件古怪物品更為感興趣。果不其然,當巴納姆在紐約第一次看到這件美人魚標本時,他毫不猶疑地將其收入囊中。
隨後,巴納姆立即把這件美人魚標本交給一位當地的博物學家進行檢查,但專家卻對這件美人魚標本的真實性存疑。儘管後來巴納姆知道這是假的,但他還是利用所謂的「美人魚」標本賺了不少的錢。
而實際上這隻「美人魚」標本是由一隻幼猴的軀幹和頭部,與魚的後半部縫合,再覆蓋混泥紙漿製成的。在該標本展覽的近20年中,始終沒人相信那是假的。但可惜的是,斐濟美人魚於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博物館發生一場火災中化為灰燼。
這個騙局,也被博物學家們稱之為:「科學史上真實的反常現象 」,著名心理學家保羅·梅爾( Paul Meehl) 給人們這種心理狀態取了一個專有名詞:巴納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