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國旗叫太極旗。太極對我們中國人都不陌生,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其代表意義,但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其代表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出自中國六經之一《周易》,在《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派生萬物的本源。是道家的標誌之一。到高麗末期以後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太極圖傳到朝鮮。1144年去世的高麗檢校太尉許載墓中的石棺和天板上出現了太極圖形,到朝鮮王朝時,無論民間還是官方,視太極圖為一種寓意吉祥的圖案,廣泛應用於朝鮮半島各地的寺廟。
太極旗出現在朝鮮王朝的晚期,1876年,朝鮮在日本的脅迫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江華條約》。在條約籤訂時,日方人員宮本小一就向朝鮮灌輸「國旗是至貴至重之物」的概念 ,並對朝方提議說使用太極圖案作為國旗。朝鮮的談判代表申櫶以本無建旗放炮之例,前所未行之事,今忽仿之,以(似)恐眾民之瞻視也。」為理由謝絕謝絕。
因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最初朝鮮王朝在清朝官員的建議下打算襲用清朝的龍旗作為國旗,圍繞以雲以區分,並提報給清政府,然而中堂李鴻章認為朝鮮是藩屬,只能用四爪龍旗作為國旗——清政府的龍旗是五爪金龍,僅有皇帝可以使用——因朝鮮是藩屬國,只能用四爪金龍,後來朝鮮王朝以龍旗製作起來太過複雜為由拒絕了。
1882年,在朝鮮與美國籤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的前夕,美國代表認為籤字儀式時美國會鳴炮升旗,朝鮮也應如此,但當時的朝鮮王朝國旗方案尚懸而未決,所以建議朝鮮抓緊設計國旗,於是朝方人員在美國軍艦斯瓦塔拉號上臨時趕製了一面國旗。用白色為底,中間為太極圖,採用中國人馬建忠的建議外圍用中國的八卦搭配,則恰合朝鮮國土八道之數。八卦用黑色,太極用半紅半黑,邊緣以紅色填充。這面設計於美國軍艦並使用於朝美條約籤字儀式的臨時國旗可以說是現在韓國國旗太極旗的雛形,是與現在的國相比只是缺失了四卦而已。
1882年,朝鮮爆發了反日的壬午兵變,事後日本威逼朝鮮締結《濟物浦條約》,規定朝鮮須派使臣向謝罪。於是在1882年9月,朝鮮政府以錦陵尉樸泳孝為謝罪兼修信使,出使日本。9月22日,在前往日本的輪船上,樸泳孝參酌英國駐朝領事阿斯敦和英船長詹姆斯的意見,去掉了原來國旗中八卦的四卦,以太極兩儀和乾、坤、坎、離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10月3日(陰曆八月二十二日)樸泳孝在給朝鮮王朝政府的報告中記錄了太極旗誕生的情況。之後樸泳孝一行登陸日本,就在客店外懸掛這版太極旗,其後他們在外交場合中也頻頻使用太極旗,引起各國使節和日本各界的注意,「英、美、德、日各國均請仿畫而去」。
1883年3月6日(陰曆正月二十七日),朝鮮王朝正式決定以太極旗為國旗。朝鮮高宗立刻將國旗圖樣送到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處。從此以後,歷屆韓國政府都使用太極旗為國旗。1949年 10月15日,韓國文教部正式確定韓國國旗現今的樣式。
根據韓國官方的解釋,太極旗的橫豎比例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間為太極兩儀,四角有黑色四卦。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圓內上下彎魚形兩儀,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陽和陰,象徵宇宙。四卦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仁義禮智四維,整體圖案意味著一切都在一個無限的範圍內。
中國的八卦圖蘊含了自然的規律:代表天地(乾坤),山澤(艮兌),雷風(震巽),水火(坎離),寓意動靜有常,剛柔相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相生,禍福相依,其道至大而無所不包,其用至神而無所不存。太極旗去除了八卦中的『兌』『震』『巽』『艮』4卦,並將方位和顏色作了改變。雖然只是相差一點,但意味則完全不同。
韓國國旗是1948年啟用的,過不了幾年,韓戰爆發,從此南北韓就分裂了,朝鮮八道不再一統。再看看現在朝鮮半島的局勢 :
太極分為上下——半島分裂
紅上藍下——南北各治,朝鮮在北,韓國在南。
四卦居於四角——被中美俄日四個大國左右。
如此看韓國的國旗的寓意,真是玄之又玄,莫可名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