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從小受的有關國旗的教育是這樣的:1882年8 月,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奉王命赴日本談判。途中,二人商議,作為一個國家的代表沒有一面國旗是不行的,於是 ,他們依據韓國傳統的太極圖案設計了這樣一面太極旗。這個所謂「靈機一動」的國旗誕生的故事在韓國是家喻戶曉的。而為了證明太極圖案是韓國人的傳統文化,韓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運作,包括宣稱發現了一口上古時代的 梵鍾,上面已經有太極圖案了,證明太極是高麗民族的智慧結晶,可是這麼一口令韓國人驕傲的梵鍾至今沒公開露 面過。
實際上,在中國近代的相關書籍中很容易找到關於韓國太極旗的來歷。歷史很清楚的記載了一切:188 2年,朝鮮使臣樸泳孝和金玉筠即將出使日本,臨行前向中國清朝北洋政府請求將中國的龍旗作為國旗使用,北洋 政府回復稱藩屬國不能用五爪龍旗只能用四爪龍旗。由於當時朝鮮當局對日漸沒落的清廷已經有些不買帳了,所以沒有接受清廷的要求。
當時奉李鴻章之命出使朝鮮的中國使節馬建忠(中國近代大語言學家,當時和其兄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一起出使朝鮮)建議朝鮮政府採用中國傳統的太極八卦旗作為國旗使用,這個建議得到了朝鮮政府的採納,所以,最早的朝鮮國旗是一面不折不扣的白底黑色圖案的太極八卦旗。後來,一名英國駐朝鮮的使節用西方美學 的角度為這面太極八卦旗做了修改,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把剩下的四卦斜向對稱拉伸,使整個國旗圖案呈長方形,把陰陽魚圖案改為紅藍兩色,這樣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韓國太極旗。
1948年,韓國政府成立時,決定將太極旗作為韓國國旗,並於1949年頒布了製作標準:太極旗橫豎比例為3比2;白底代表神聖的國土;太極圖象徵宇宙天地渾成以及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中間太極的圓代表人民;太極的兩儀為上紅下藍,分別代表陰陽
當然這面改進型的太極四卦旗的來歷在 韓國一定要被忽略掉,大韓民族的國旗怎麼可以是兩個外國人設計的?所以才有了那個「靈機一動」的版本。
北京訂閱
小說連載、歷史講述、民生熱點、城市建設……
一切精彩,盡在北京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