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2008年和2016年的美國轟轟烈烈的總統大選,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因為疫情的影響,總是少了一些吸引力和史詩感。畢竟疫情影響,很多競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人們的注意力也時不時被疫情所影響。
下周美國大選就要開獎,但是先別著急,關於美國大選的常識可一定要知道:與我們常人理解不同,美國大選並非完全是全美國範圍內,一人一票直接選舉出來。
實際上,美國總統是由538個選舉人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538票中,美國總統候選人獲得過半數的270票,則順利當選美國總統。
每一個選民,只能直接決定本州的選舉結果,間接通過本州的選舉人,選出美國總統。
選舉人是誰,如何產生的?每個州的選舉人名額又是如何分配的?美國大選為何這麼特殊?那要從美國的國本-聯邦制說起。
美國實際上是由多個放棄了軍事、外交等權力的小國(州)合併起來的一個大聯邦,由聯邦政府來行使軍事、外交、財政等權力。
從英文看,美國叫UnitedStates Of America,即各個州聯合起來組成的美國,也詮釋了美利堅合眾國後三個字的含義。
美國強調地方分權,而不是中央集權,其憲政理念是把權力下放到各州,並保證大州小州在聯邦層次上權利平等、涇渭分明,甚至美國各州都有獨立司法和立法權,只要不違反美國根本大法憲法即可。例如州巡警不通知對方,不可跨越州界,進入他州。
美國立國之初的13個獨立州有大有小。大州、小州在國會議員人數確認上,也存在嚴重分歧。
雖然大州、小州強調平等,但大州覺得,明明我人多勢眾,結果處處和小州一樣,也是一種不平等。小州覺得人人生而平等,不因大小而區分。
最終確定方案是眾議院人數傾向大州,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參議院人數則傾向小州,各州一律兩人,從而在平等和權重之間找到平衡。
在了解美國各州和聯邦政府的央地關係後,我們再引申出來最重要的選舉人團制度(ElectoralCollege)。
假如美國真的是按照一人一票進行選舉這樣的多數人選舉(術語:PopularVote),那麼美國的加州、紐約州、德克薩斯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裡達州、伊利諾州、俄亥俄州人口加起來,約等於美國總人口的一半。那每次大選時候,總統候選人只關注這七個州的選民即可,小州則會被無情的忽視。
如何既照顧各州的平等身份,也充分考慮各州的人口多寡呢。
根據考慮各州平等而又參考權重的原則,美國50個州,每個州均固定有兩名選舉人,同時按照本州人口多少,再增加一定比例的選舉人。
小州如羅德島州(RhodeIsland),全州人口110萬,只有4名選舉人名額(2個固定名額+2個該州人口對應的名額)。
大如加州(California),全州4000萬人口,則有55名選舉人名額(2個固定名額+53個人口對應名額)。
可以看出,羅德島州人口雖只是加州人口的1/40,但選舉人票卻是加州的1/7,在平等和權重間找到了平衡。
即使一個總統候選人獲得全國範圍內多數選民的投票(PopularVote),如果輸掉選舉人團選舉(ElectoralCollege)也是無力回天。
比如2016年的美國大選,其實希拉蕊獲得更多選民的投票,但是只有227張選舉人票,從而敗北。
對了,每個州有幾名選舉人名額是如何確定的呢?
很簡單,前面說了每個州固定兩名參議員,並且按照人口比例選出數量不等的眾議員,由此組成參議院和眾議院。
各州的選舉人名額,則直接參考美國各州眾議院和參議院人數而確定。
了解完美國獨有的選舉人團制度,我們說說這次大選的過程。
11月3日開始的美國大選首先是從各州開始計票。選民們一人一票告訴本州政府:我希望我們州的選舉人去投給拜登/川普。
各州根據本州投票結果,確認本州的選舉人代表並委派投票。
12月,全美50個州的538名選舉人依據本州大多數人民的選擇,將選票郵寄給美國國會,一人一票選舉出總統來。
在538張選舉人票中,超過半數270票則認為勝選。勝選的總統,則在次年的1月正式就職。
因為各州的選舉人數量是固定的,在11月3日這天隨著美國50個州的投票結果陸續揭曉,就可判斷候選人在哪些州勝選,當天也就確定誰獲得超過270票選舉人票,勝選也就基本板上釘釘,後續主要是走流程而已。
上圖是2016年12月19日,亞利桑那州11名選舉人按照本州最終投票結果,全部投票給川普。
Winnertakes all,贏者通吃制度也是美國大選極具特色的一幕。
美國各州根據人口多少,有3人至58人不同的選舉人票數。一旦該州投票揭曉,並不會按照兩名候選人在該州各自得票的比例,去對應本州的選舉人票數,而是直接將所有的選舉人票數都計算在本州贏家的名下,可謂是通吃。
舉個慄子,擁有10張選舉人票的明尼蘇達州投票結束後,如果該州60%的選民投了拜登,40%的選民投了川普。則該州10名選舉人票並不會按照6:4的比例分開計算拜登6票,川普4票,而是10名選舉人的大票全部歸屬於佔多數的拜登名下。
11月3日,明尼蘇達州多數選民結果出來之後。明尼蘇達派出的10名選舉人在後續走過場中將按照本州多數居民的意願,將10票全部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拜登,一票也不給川普。
贏家通吃,拿下該州選民的過半數選票,就贏得了該州所有的選舉人票。贏得了全國50個州538張選舉人票中超過半數的270票,則贏得美國總統大選。
刺激不刺激?
由此可見,爭奪大州成為總統大選的關鍵,尤其某些大州結果一出,勝負立判。畢竟加州的55票,比得上10個小州。
共和黨:我贏了蒙大拿州
民主黨:我贏了加州…
共和黨:我贏了北達科他州
民主黨:我贏了加州…
共和黨:我贏了南達科他州
民主黨:我贏了加州…
共和黨:我贏了阿拉斯加州
民主黨:我贏了加州…
共和黨:…
美國總統候選人並非要在50個州花費同樣的精力,兩黨分別都有自己的鐵粉和基本盤。
東西海岸大城市群較多,城市人口多,族裔更加多元化,與國際接軌較多,人們思想偏向自由。
美國中部大部分內陸片區為鄉下,生活水平較低,多為白人從事農業生產,思想保守,民風彪悍,常年風水日曬導致脖子偏紅,也就是我們說的「紅脖州」
所以民主黨牢牢把持住西部沿海(如加州)和東北角建國13州(如紐約州)這兩大票倉,而共和黨也把持住內陸這些白人為主的紅脖州(德州等)。
下圖是2016年最終的競選結果,可以直觀的看到各個州的選舉結果,紅色的美國內陸是共和黨的川普勝選,藍色的東西海岸是民主黨的希拉蕊獲勝。
在美國總統大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搖擺州,說的是紅藍界限不分明的州。
前面說到,加州和紐約州是民主黨的鐵票倉,那共和黨候選人自然不會在這兩個州下什麼功夫,甚至都沒有一個好臉色。比如這次疫情期間紐約州的防疫物資還有加州火災的防護物資都出現短缺,川普總統就無所謂。畢竟他做什麼,這兩個州的多數選民也不會投票給他。
同樣,民主黨的拜登也不會天天去共和黨的鐵票倉-布希家族的的德克薩斯州自討沒趣。
而在兩黨支持率差異沒那麼大的州,則成為兩黨候選人爭奪的關鍵,這裡面重中之重就是佛羅裡達州(Florida)。
如此前所述,美國總統要當選,必須贏得全國538張選舉人團票當中的270張以上才行。佛州是僅次於加州和德州的第三大州,坐擁29張選舉人團票,一來一去就是58票的差異,足以決定勝局。
歷史上,拿下佛羅裡達州的候選人,幾乎全都贏得總統大選。
2002年大選時候,小布希和戈爾在佛羅裡達州的票數非常接近,因為一部分廢票無法確定佛羅裡達的投票結果。雙方一路鬧到最高法院,最終小布希因為在佛羅裡達多出1萬多張選票而勝選。
2016年,川普也在佛羅裡達比希拉蕊多出1.3%的選票,從而獲勝。
除去佛羅裡達,還有幾個搖擺州也非常重要。
比如傳統重工業密集的密西根、威士康星和明尼蘇達州,因城市衰敗被稱為「鐵鏽帶」,歷史上一直是民主黨(藍色)的地盤(如下圖2008年競選結果的紅圈內)。
但是日復一日的城市衰敗,最終使得「鐵鏽帶」的選民對民主黨失望至極,在2016年反水幫助川普贏得2016年大選,因此也成「搖擺州」(見上圖2008年和2012年競選結果紅圈內變化)。未能預料「鐵鏽帶」的搖擺,也成了當年希拉蕊最大的失誤和遺憾。
因此在11月投票前最關鍵的三天,川普在幾個搖擺州之間密集開始競選拉票,密西根、威士康星和明尼蘇達,你們一個都不能少。
美國總統大選經過數百年演化,已經成為極其複雜而成熟的系統。
總統候選人要聘請最好的競選經理,規劃自己的競選方針、口號還有競選策略。鐵票倉的小心反覆防止被挖牆腳,對方的鐵票倉是否要費勁去演講、搖擺州怎麼開展重點攻防,同時隨時根據各地民意調查結果做出調整…
時至今日,網絡和自媒體又取代傳統媒體,成為美國大選的關鍵因素。從2016年競選的俄羅斯網絡幹擾,到近幾年的川普推特治國,再到現在封殺抖音,網絡媒體也一再展現自己的力量。
怪不得每次總統大選都成了吞金巨獸,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畢竟它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民意調查、公共學等各個方面知識,也是對全國人民普及憲政知識最好的一課。
各個政體都有自己的優缺點,美國的選舉人制度亦有不少爭議。
比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希拉蕊在全國範圍得票比川普高出200萬張,卻因為幾個搖擺州的反水而落選,這200萬人的民意又如何體現?最終結果是否真實體現多數美國選民的選擇呢?
諷刺的是,川普在推特上說選舉人團制度是民主災難,但是最後自己恰恰受益於此。
所以美國亦有要求廢除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只是現在未成為主流。如果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選舉人團制度結果再次和全體選民的選舉訴求出現偏差,相比更多人會再次思考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