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
再過幾天,我們即將迎來黨的99歲生日,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過了99年波瀾壯闊、光輝燦爛的崢嶸歲月。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推動首都文博事業發展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前沿,處處都有咱們文博系統青年黨員幹部的身影,他們站在第一線、衝在最前沿,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用責任擔當守護著首都歷史文化遺產「金名片」,讓黨旗始終在首都文博戰線上高高飄揚。在「七一」到來之際,結合我局今年組織開展的「青年黨員作主講」活動,我們邀請了部分青年黨員幹部線上講述他們的理想與擔當,同時還精選了黨史故事,緬懷先輩、傳承遺志、砥礪前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導 語
張中華,中共黨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館員、第三研究室負責人,我局第一批下沉社區防疫一線幹部。他說,難忘值守皇北的日子,這段經歷使他更加懂得,「共產黨員的擔當就要體現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關鍵時刻要能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要能豁得出去!」
關鍵時刻 就要站得出來
2020年2月27日,我和咱們局的9位同事一起下沉到景山街道皇城根北街社區。從天寒地凍到春暖花開,經歷了最初的陌生與忐忑,我們已經融入了這個集體。
記得報到第一天,正是防疫工作緊張的時候,社區宋大姐帶我去她負責的2號樓進行「敲門行動」。2號樓是座不帶電梯的6層建築,共9個門洞,每層4戶。她帶著我一個門洞一個門洞地走,一層一層地爬,但她並沒有敲任何一家的門,這讓我非常疑惑。直到爬了已經數不清的樓梯,走完了216戶,我才忍不住把心中的迷惑問了出來,她笑著告訴我,這座樓哪一家沒回京,哪一家在隔離但封條沒有動,她一眼就看得清楚,只有封條動了的才用敲門詢問,要是每家都敲就不是服務而是擾民了。到了晚上,我兩條腿已經疼得拉不動了,而社區的同志可是天天如此。社區的同志們對轄區每家每戶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一本本民生帳都在他們心裡。他們耐心指導我們,還不時地噓寒問暖,使我們很快融入了皇北這個大家庭,很快上手了社區防控工作。
我執勤的卡口位於大取燈胡同西口,是個要道,人流量大,由市文物局、區屬企業、街道下沉幹部和工會志願者組成,大家來自不同單位,但為了共同抗疫,無論天寒地凍、還是颳風下雨,大家都始終保持樂觀心態,堅守崗位,耐心服務。
防控工作的辛苦,群眾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開始時,各種物資緊張,我和同事入戶經過弓弦胡同5號院,居民孟大姐熱情地叫住我們,拿出一包一次性手套非塞給我們不可,不要還不行,最後只能打了收條收下。記得有一天,有對小夫妻開著電瓶車,一個卡口一個卡口地給我們送自製的點心,雖沒加糖,卻甜在我們心裡。有幾次夜間執勤下雨,環保大姐看我們衣服淋溼了,熱心地拿來她們家的衣物給我們,夜是涼的,但心是熱的。
下沉期間,我們10名下沉幹部始終站在一起,相互幫助、相互補臺。領隊徐衍偉同志的孩子正值高三,因為疫情只能在家複習,他舍小家顧大家,始終堅守崗位,早出晚歸,身先示範。隨著單位的復工,有時我去考古工地不能及時趕回來,大家都主動犧牲自己休息的時間,替我去執勤。
通過這一段下沉經歷,我更加懂得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將永遠銘記,共產黨員的擔當就要體現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關鍵時刻要能站的出來、危急關頭要能豁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