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之死與五鬥米教

2021-02-23 三面人

寫下這個題目並不是說王羲之父子的死真的都跟五鬥米教直接相關,只是想借著五鬥米教講講王羲之父子之死的故事。

五鬥米教也稱天師道教,因入教需交五鬥米而得名,傳說是由東漢張道陵創立,漢末張修傳道。從東漢到唐朝信徒長期不絕,東晉及南北朝時期也是天師道教比較鼎盛的時期之一,我們從那時人名字裡經常出現「之」字就可知道。

王羲之的子孫們,凡在歷史中有記載名字的,名字中幾乎都帶有「之」字。據統計,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以下親屬有近40個。

這個時期的名人名字中帶「之」字的:王坦之、劉牢之、司馬孚之、王懷之、司馬曇之、寇謙之、斐松之、顧愷之等等不勝枚舉。

據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指出:「此傳載謙之之名字少一『之』字,實非脫漏,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按陳寅恪的說法,名字帶有「之」字即是五鬥米教教徒。

王羲之家世代信奉天師道教,他的故鄉琅琊郡也是天師道最盛行的區域之一。因渤海、黃海所屬的燕齊一帶自古就是方士方術盛行的地帶,琅琊郡也正是濱海地帶,濱海地區的民眾對神仙方術的痴迷是有依據的,迷信來自對自然力量的恐懼,濱海地區自古多以出海捕魚為生,漁民生命受自然影響最直接,出海會遇見暴風雨及海市蜃樓,更容易對這些超越理解的現象產生虛幻的解讀,方士方術在這裡也更有滋生的基礎。王氏家族祖籍濱海,受環境的耳濡目染信奉天師道教想必是家族傳統。

王羲之便是五鬥米教信徒,辭官後與常與好友組團到各大山川江湖旅遊垂釣,有時候會約道士許邁煉煉丹磕磕藥,這個許邁是虔誠的五鬥米教信徒,道教典籍《真誥》裡常提到的「許先生」便是此人,可見許邁還是道教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道士。王羲之和許邁有時候會不遠千裡去採藥石煉丹,日復一日,這是一個有錢有閒的天師道教徒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好像也沒見得有多虔誠。

王羲之最虔誠信奉天師道教的一個記載,發生在他即將死去的某一天。彼時王羲之已磕藥多年,作為一個病入膏肓的毒癮患者,王羲之覺得自己可能要不行了,這個時候他想起了當時的五鬥米教教主杜子恭。

這個杜子恭作為五鬥米教教主,徒弟眾多傳說法力無邊,常常有給人一道符水,讓人起死回生的事跡流傳。偶爾也會變變魔術,比如找人借把西瓜刀,說我用完了會儘快還你,但是又不直接當面還刀。隔兩天刀主出去打漁,打上來一條大魚,劃開肚子一看,嘿,西瓜刀竟然在魚肚子裡。這種奇事傳的多了名氣也越來越大,漸漸的被人稱作「杜明師」,名氣比起當朝的氣功大師王林恐怕只高不低。

作為東晉有名的大師,杜子恭確實有點能耐,他聽說王羲之要請自己去看病,想了想對弟子說:王羲之肯定病的不輕,我猜是治不好了,要不然也用不著請我呀!果然不出所料,杜子恭剛說完這話十多天後,王羲之就醫治無效死了,年59歲。

除了王羲之外,《晉書》記載他的幾個兒子也都信奉五鬥米教,其中二兒子王凝之信的尤其虔誠,還因為太迷信五鬥米教丟了性命。

當時孫恩聚眾造反要攻打會稽郡,王凝之是當時的會稽內史負責守城。眼看著敵人要來了,王凝之仍然悠哉遊哉的不放在心上,手下的幕僚看不下去了勸他抓緊時間布防,提高戰備防預等級。王凝之胸有成竹似的,讓幕僚們別大驚小怪,自己有妙計。於是,把自己關進小黑屋禱告了一番,然後出來對眾將士說:我已經暗中請了天神來幫我們守城,天神答應我將派鬼兵來幫忙,敵人必敗!

鬼兵守城攻城的故事,這情節是不是很熟悉?因為一千多年後美國大片《指環王》和《權力的遊戲》就是這樣拍的。

眾將士聽到首領磨蹭了半天竟然出了這麼個餿主意多洩氣啊,估計都轉過身,默默的在背後罵了句「呵呵」。結果如你所知,會稽城破王凝之被孫恩殺了。

王凝之顯然是情報收集工作沒做好,不知道對手孫恩的底細。這個孫恩不是別人,他和前文提到的杜子恭頗有淵源,孫恩是杜子恭徒弟孫泰的侄子,杜子恭死後就將教主的位子傳給了孫泰,孫泰和他的六個兒子被殺之後,教眾們群龍無首,便推舉孫恩作了教主。作為五鬥米教新任教主的孫恩,法力等級肯定比普通教眾王凝之強多了,死在教主手裡可以說王凝之一點都不冤。

再說王羲之另外一個兒子王徽之,王徽之和父親性格比較像,都不熱衷於做官,辭官後也是到處遊玩琢磨本教精髓。作為一個五鬥米教信徒,王徽之也十分的迷信。

王徽之與他七弟王獻之關係最好,兩人同時患重病。當時有迷信說:一個人生了重病,如果有人願意代替他死的話,原來得病的人就可去病保命,也就是一命換一命。

王徽之聽說這個迷信之後就對術士說: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我弟弟(王獻之),如果非要死一個的話,還是我去死吧,我願意用我的餘生換弟弟活著。

這術士也不太通人情,完全不懂得照顧下病人情緒。很直白的告訴王徽之說:人家代病人死,得是身體健康的人,你自己馬上都時日無多了,哪兒來的命替你弟弟啊!

很快王獻之就先死了,但是考慮到王徽之的病情,家人就沒有告訴他。有一天,王徽之突然問旁邊的人說:為什麼最近沒聽到弟弟的消息呀?他一定是已經死了。他說話時很平靜,完全看不出悲傷。於是就要轎子去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王獻之一向喜歡彈琴,王徽之走進去坐在王獻之靈床旁,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但是無論怎麼調整情緒彈出來的琴聲都不協調,王徽之一怒之下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王獻之)啊,子敬啊,你的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王徽之也跟著去世了。

王獻之和他的父親兄長們一樣,也信奉天師道,王獻之患病的時候,家人為他作法上章消災度厄,按照道家的法術的要求,王獻之要向上天反省他曾經犯過的過錯,進行懺悔祈禱。王獻之想了想說:不記得犯過什麼過錯,只記得和郗家離過婚。王獻之娶的是他舅舅郗曇的女兒。後來因為他被挑選為新安公主的駙馬,成為了皇室禁臠,不得已便與表妹離了婚,可能王獻之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認為是平生做過的唯一惡事。雖然做過了法術,但是王獻之的災厄並沒有祛除,不久後王獻之還是死了。

談玄論道是魏晉上層人士日常社交的主要活動之一,同時,那個時候精通玄學也是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玄學的基礎理論著作中,除了《易經》屬於儒家學派的著作外,《老子》、《莊子》均是道家著作,隨著後期釋家學說的融入,儒家學說在百家爭鳴的魏晉歷史浪潮中也越來越邊緣化。而從東漢五鬥米教派的產生,到東晉信奉五鬥米教成為社會主流,說明了道家在社會民眾間的崛起和儒家學說的衰落。而我們今天講的王羲之父子信奉五鬥米教的故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風俗和思潮的一個反映。

相關焦點

  • 古人名諱很講究,但王羲之父子是因為宗教信仰
    王羲之的「之」竟然是秘教暗記 但細心者可能會發現,王羲之的後代卻很特殊,兒孫們的名字中大都含有「之」字,如五個兒子分別叫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孫子中有王楨之「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正一道、正一盟威之道,是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發源地在四川的鶴鳴治(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傳說,其創始人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張良的八世孫張陵。此教崇拜神仙及方術,開始時通過為人治病的方式傳教,因而傳播很快。因為起初入教者都需要交納五鬥米作為入教信物,故俗稱「五鬥米道」。「五鬥米道」具有濃濃的巫術色彩,故又被稱為「米巫」。
  • 品味丨五鬥米
    陶淵明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縣吏說應束帶見之,陶嘆曰:「我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這一段事各傳都有記載,字句偶略有出入。五鬥米一向被認為是指縣令之俸祿。而近閱坊間翻印《中華藝林叢論》第七冊二三五頁有《讀陶淵明偶記》一文,據悉作者為張宗祥,對於五鬥米一詞有不同的解釋,其言曰:按晉代官制,縣令六百石,列第七品。即為小縣,俸祿亦不止此數,蓋即以五鬥米為一日之俸,月僅十五石,年僅一百八十石,距六百石之數尚遠也。且淵明……所言因貧求為縣令,且恩任滿一年然後去職,無非急於救窮。如果令俸僅止五鬥,安能有所補益?
  • 五鬥米處,愛之家園
    ,愛之家等待了足足九年感謝谷主們,感謝五鬥米農場.此文原創為白天摸完鋤頭,深夜挑燈鍵盤俠的五鬥米跨界農民:春哥~2019年6月15日(五月十三)父親節的前一天五鬥米農場熱鬧非凡南昌愛之家幼兒園的老師們還有十六個家庭的家長和孩子們一行五十多人來到了五鬥米農場開啟了農耕體驗之旅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春哥與愛之家的琪琪老師相識了
  • 父親叫王羲之,兒子叫王獻之,父子之間為何不避諱
    在中國歷史上,父子都是書法家的情況並不少見,比如三國時期的鐘繇和鍾會父子,又比如唐朝時的歐陽詢和歐陽通,再比如宋朝的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但是,最出名的還應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王羲之自不待說,被後世尊為書聖,其實王獻之也被尊為書壇亞聖,與父親並稱為「二王」。
  • 「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為何唐朝「祖孫父子同名」盛行於世?
    唐朝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時期,法制建設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極大地完善,唐太宗曾下詔「失禮之禁 , 著在刑書」,第一次將避諱這一禮教行為寫進了《唐律》。漢武帝但通過對唐朝時期一些古籍和墓志銘的研究,卻發現了許多「祖孫父子同名」的現象,似乎避諱這一傳統在唐朝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受到嚴格的禁止。
  • 王羲之吸毐而死之謎!
    得示,知足下猶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觸霧故也。遲散。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愛為要緊(少嗑藥)。面對書信,只有無限的惆悵而已!王羲之在其信件手札中,經常出現「服食」一次。「服食」的意思其實就是指嗑藥的意思。
  • 為何王羲之祖孫三代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看魏晉時期的宗教潮流
    但是王羲之家族卻似乎不是這樣,從王羲之這一代開始,他七個兒子的名字中都帶有「之」字(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王肅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另外包括他孫輩也有近40人採取這樣的來取名字。而在王羲之家族中,王家成員也喜歡取「之」字樣的名字。
  • 中國十大草書大家,又見王羲之父子!
    意料之中,王羲之父子倆繼續上榜!NO.1 張芝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
  • 陶淵明的五鬥米是多少
    「豈能為五鬥米折腰」,是晉朝詩人陶淵明的名句。那麼,陶淵明在什麼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的?
  • 為五鬥米折腰!
    陶淵明頓時覺得忍不了,長嘆一聲,大手一揮,怒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裡小人折腰!」於是就麻溜遞了辭職信,歸隱田園,寫下「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載入小學語文課本並要求背誦全文的經典文章。「五鬥米」據傳是當時陶淵明的工資,後來便成為金錢與名利的代言詞。
  • 短短47個字,出自王羲之侄兒之手
    東晉,堪稱書法史上最燦爛的時期之一,這個時期有書聖王羲之,創作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其子王獻之亦是青史留名、佳作不斷,單單是這父子二人,就足以撐起整個東晉書法史!那麼除了「二王」父子之外,王氏一族還有一位鼎鼎有名的書法大家,他有著媲美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堪稱一代奇才。
  • 謝道韞不僅有詠絮之才,還能挑逗小叔子,反殺小毛賊
    謝道韞不僅有詠絮之才,還能挑逗小叔子,反殺小毛賊憑這一句清新脫俗的比喻,成為家喻戶曉的才女,「詠絮之才」也成為才女們的代名詞。長大後,謝道韞待字閨中,父親物色女婿,選中的是王羲之家的男子,王家是豪門貴族,父子皆是書法名流,謝道韞看中了小兒子獻之,父親卻覺得獻之放蕩輕佻,選中了老成持重的次子凝之。謝道韞雖然嫁了,但打心眼兒裡瞧不上這個窩囊丈夫。
  • 你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
    其家中備有一無弦琴,每逢酒朋之會,興至酣處,即取琴空撫。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千百年後,世間再無人記得督郵,也再無人記得當年的彭澤令,但陶淵明的詩、文卻流傳下來,編為《陶淵明集》。其家中備有一無弦琴,每逢酒朋之會,興至酣處,即取琴空撫。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千百年後,世間再無人記得督郵,也再無人記得當年的彭澤令,但陶淵明的詩、文卻流傳下來,編為《陶淵明集》。
  • 不為五鬥米折腰
    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釋義】       五鬥米:晉代縣令的俸祿,指微薄的收入;折腰:彎下腰跟對方下拜行禮。不能只是為了五鬥米的俸祿而從此屈身事人。比喻做人態度清高,不願屈服,有骨氣。【出處】      《晉書.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 不為五鬥米折腰?可笑!
    說起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估計很多人會聯想「不為五鬥米折腰」,認為陶淵明為人不庸俗,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陶淵明真的是不為利祿所動?難道他不是嫌官小待遇低?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篇,其才華遠非一般的縣令可比。但是他出仕後擔任的是州裡的小官,後來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直到四十一歲時,陶淵明才出任彭澤縣令。東晉人均壽命還不到三十歲,四十一歲已經算得上高壽了,堂堂大司馬的孫子,到四十一歲才混到個縣令,這難道不是恥辱嗎?五鬥米有多少呢?
  • 王羲之是怎麼當上「書聖」的?
    在國家處於危難當頭,王羲之能放棄閒淡之心,以國家社稷為重,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讒害,迫不得已辭官後,於父母墓前發誓說:「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於今。
  • 揭秘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王羲之生於303年,卒於361年,東晉琅琊(今山東臨沂)人。
  • 五鬥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
  •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五鬥米到底是月薪還是日薪?都不是
    正在眾人焦急翹望之時,督郵派人相告,他就在縣中驛所相待,請陶縣令前去述職。陶潛遂振衣意欲前往,但是一位通曉庶務的縣吏攔住了他:「陶縣令,您現在是公務,按照有關規定,應該束好官帶前去拜見(應束帶見之)」。陶縣令一下子不高興了,嘆息道:「我怎麼能夠為了五鬥米的俸祿,而向這個鄉裡小兒折腰」。說完他就給郡裡打了辭職報告,將官印從腰間解下(解綏去職),回家歸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