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並不是說王羲之父子的死真的都跟五鬥米教直接相關,只是想借著五鬥米教講講王羲之父子之死的故事。
五鬥米教也稱天師道教,因入教需交五鬥米而得名,傳說是由東漢張道陵創立,漢末張修傳道。從東漢到唐朝信徒長期不絕,東晉及南北朝時期也是天師道教比較鼎盛的時期之一,我們從那時人名字裡經常出現「之」字就可知道。
王羲之的子孫們,凡在歷史中有記載名字的,名字中幾乎都帶有「之」字。據統計,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以下親屬有近40個。
這個時期的名人名字中帶「之」字的:王坦之、劉牢之、司馬孚之、王懷之、司馬曇之、寇謙之、斐松之、顧愷之等等不勝枚舉。
據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指出:「此傳載謙之之名字少一『之』字,實非脫漏,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字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徒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按陳寅恪的說法,名字帶有「之」字即是五鬥米教教徒。
王羲之家世代信奉天師道教,他的故鄉琅琊郡也是天師道最盛行的區域之一。因渤海、黃海所屬的燕齊一帶自古就是方士方術盛行的地帶,琅琊郡也正是濱海地帶,濱海地區的民眾對神仙方術的痴迷是有依據的,迷信來自對自然力量的恐懼,濱海地區自古多以出海捕魚為生,漁民生命受自然影響最直接,出海會遇見暴風雨及海市蜃樓,更容易對這些超越理解的現象產生虛幻的解讀,方士方術在這裡也更有滋生的基礎。王氏家族祖籍濱海,受環境的耳濡目染信奉天師道教想必是家族傳統。
王羲之便是五鬥米教信徒,辭官後與常與好友組團到各大山川江湖旅遊垂釣,有時候會約道士許邁煉煉丹磕磕藥,這個許邁是虔誠的五鬥米教信徒,道教典籍《真誥》裡常提到的「許先生」便是此人,可見許邁還是道教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道士。王羲之和許邁有時候會不遠千裡去採藥石煉丹,日復一日,這是一個有錢有閒的天師道教徒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好像也沒見得有多虔誠。
王羲之最虔誠信奉天師道教的一個記載,發生在他即將死去的某一天。彼時王羲之已磕藥多年,作為一個病入膏肓的毒癮患者,王羲之覺得自己可能要不行了,這個時候他想起了當時的五鬥米教教主杜子恭。
這個杜子恭作為五鬥米教教主,徒弟眾多傳說法力無邊,常常有給人一道符水,讓人起死回生的事跡流傳。偶爾也會變變魔術,比如找人借把西瓜刀,說我用完了會儘快還你,但是又不直接當面還刀。隔兩天刀主出去打漁,打上來一條大魚,劃開肚子一看,嘿,西瓜刀竟然在魚肚子裡。這種奇事傳的多了名氣也越來越大,漸漸的被人稱作「杜明師」,名氣比起當朝的氣功大師王林恐怕只高不低。
作為東晉有名的大師,杜子恭確實有點能耐,他聽說王羲之要請自己去看病,想了想對弟子說:王羲之肯定病的不輕,我猜是治不好了,要不然也用不著請我呀!果然不出所料,杜子恭剛說完這話十多天後,王羲之就醫治無效死了,年59歲。
除了王羲之外,《晉書》記載他的幾個兒子也都信奉五鬥米教,其中二兒子王凝之信的尤其虔誠,還因為太迷信五鬥米教丟了性命。
當時孫恩聚眾造反要攻打會稽郡,王凝之是當時的會稽內史負責守城。眼看著敵人要來了,王凝之仍然悠哉遊哉的不放在心上,手下的幕僚看不下去了勸他抓緊時間布防,提高戰備防預等級。王凝之胸有成竹似的,讓幕僚們別大驚小怪,自己有妙計。於是,把自己關進小黑屋禱告了一番,然後出來對眾將士說:我已經暗中請了天神來幫我們守城,天神答應我將派鬼兵來幫忙,敵人必敗!
鬼兵守城攻城的故事,這情節是不是很熟悉?因為一千多年後美國大片《指環王》和《權力的遊戲》就是這樣拍的。
眾將士聽到首領磨蹭了半天竟然出了這麼個餿主意多洩氣啊,估計都轉過身,默默的在背後罵了句「呵呵」。結果如你所知,會稽城破王凝之被孫恩殺了。
王凝之顯然是情報收集工作沒做好,不知道對手孫恩的底細。這個孫恩不是別人,他和前文提到的杜子恭頗有淵源,孫恩是杜子恭徒弟孫泰的侄子,杜子恭死後就將教主的位子傳給了孫泰,孫泰和他的六個兒子被殺之後,教眾們群龍無首,便推舉孫恩作了教主。作為五鬥米教新任教主的孫恩,法力等級肯定比普通教眾王凝之強多了,死在教主手裡可以說王凝之一點都不冤。
再說王羲之另外一個兒子王徽之,王徽之和父親性格比較像,都不熱衷於做官,辭官後也是到處遊玩琢磨本教精髓。作為一個五鬥米教信徒,王徽之也十分的迷信。
王徽之與他七弟王獻之關係最好,兩人同時患重病。當時有迷信說:一個人生了重病,如果有人願意代替他死的話,原來得病的人就可去病保命,也就是一命換一命。
王徽之聽說這個迷信之後就對術士說:我的才能和地位都不如我弟弟(王獻之),如果非要死一個的話,還是我去死吧,我願意用我的餘生換弟弟活著。
這術士也不太通人情,完全不懂得照顧下病人情緒。很直白的告訴王徽之說:人家代病人死,得是身體健康的人,你自己馬上都時日無多了,哪兒來的命替你弟弟啊!
很快王獻之就先死了,但是考慮到王徽之的病情,家人就沒有告訴他。有一天,王徽之突然問旁邊的人說:為什麼最近沒聽到弟弟的消息呀?他一定是已經死了。他說話時很平靜,完全看不出悲傷。於是就要轎子去奔喪,一路上都沒有哭。 王獻之一向喜歡彈琴,王徽之走進去坐在王獻之靈床旁,拿過王獻之的琴來彈,但是無論怎麼調整情緒彈出來的琴聲都不協調,王徽之一怒之下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王獻之)啊,子敬啊,你的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王徽之也跟著去世了。
王獻之和他的父親兄長們一樣,也信奉天師道,王獻之患病的時候,家人為他作法上章消災度厄,按照道家的法術的要求,王獻之要向上天反省他曾經犯過的過錯,進行懺悔祈禱。王獻之想了想說:不記得犯過什麼過錯,只記得和郗家離過婚。王獻之娶的是他舅舅郗曇的女兒。後來因為他被挑選為新安公主的駙馬,成為了皇室禁臠,不得已便與表妹離了婚,可能王獻之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認為是平生做過的唯一惡事。雖然做過了法術,但是王獻之的災厄並沒有祛除,不久後王獻之還是死了。
談玄論道是魏晉上層人士日常社交的主要活動之一,同時,那個時候精通玄學也是社會地位的重要體現。玄學的基礎理論著作中,除了《易經》屬於儒家學派的著作外,《老子》、《莊子》均是道家著作,隨著後期釋家學說的融入,儒家學說在百家爭鳴的魏晉歷史浪潮中也越來越邊緣化。而從東漢五鬥米教派的產生,到東晉信奉五鬥米教成為社會主流,說明了道家在社會民眾間的崛起和儒家學說的衰落。而我們今天講的王羲之父子信奉五鬥米教的故事,也恰恰是當時社會風俗和思潮的一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