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海岸內戰:兩個「國王」的戰爭?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4月6日,支持瓦塔拉的武裝在阿比讓對巴博的官邸發起了最後攻擊。

象牙海岸位置示意圖

2000年10月兩人難得「友好」會面的一張合影。右為巴博,左為瓦塔拉。

4月11日,象牙海岸經濟首都阿比讓,前總統巴博及其夫人被支持前總理瓦塔拉的士兵逮捕。

4月11日,隨著前總統巴博被捕,外界評論象牙海岸的「一國兩主」困局終於落幕。在曾經的象牙海岸上演的這場政治大戲中,兩個都宣稱是總統的男人,政治生涯從早年就深深糾結在一起。2011年,在首都阿比讓,一邊是在總統府的巴博政府,一邊是以五星級高爾夫酒店為大本營的瓦塔拉政府,兩位「國王」誰也不肯放棄權力,戰爭也再次蔓延了四個月。他們的故事甚至被人視為一部莎翁戲,故事背景則發生在象牙海岸,這個不久前還是非洲最富裕國度的法國前殖民地。

專題撰文:本報記者李文

巴博遭擒,「一國兩主」局面告終

當地時間4月11日下午,在法國部隊幫助下,象牙海岸前總統巴博在位於該國經濟首都阿比讓的官邸中被捕,現被關押在瓦塔拉陣營的大本營高爾夫酒店內。在2010年大選以來形成的「一國兩主」僵局,終於得以崩解。巴博的政治老對手、前總理瓦塔拉當晚發表講話呼籲和平。瓦塔拉表示將成立一個「真相和調解委員會」,調查所有違反人權的行為,同時宣布將對執政10年的總統巴博及其夫人西蒙娜、助手等提起司法訴訟,但承諾將採取一切措施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瓦塔拉演講後不久,被捕的巴博也呼籲各方支持者結束戰爭,用對話方式解決爭端。這一切,讓人看到了象牙海岸重整破碎動蕩政局的希望。過去4個多月的總統之爭引發的新一輪內戰,致使1000多人死亡、10多萬人流離失所。

兩個老夙敵的恩怨情仇

巴博和瓦塔拉之間的恩怨情仇,讓人想起莎士比亞《亨利八世》裡的名句:「兩個國王,有著對等的榮耀,最好過,最差過,掌權過。」媒體一點點揭露出來的,兩人之間此消彼長的權力鬥爭故事,跟象牙海岸的命運糾纏在一起,跌宕起伏。

早年:都受過良好西方教育

瓦塔拉和巴博年齡相差三歲。(瓦塔拉生於1942年,巴博生於1945年。)兩個男人都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都是留學歸國的海歸派。瓦塔拉在美國拿了三個學位,巴博則在巴黎取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

從年輕時來看,巴博的命運要比瓦塔拉波折。1971~1973年,巴博因籌建獨立教師工會獲三年牢獄之災,學業曾被迫中斷。而瓦塔拉則順風順水。20世紀80~90年代,他憑著在西非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裡的資歷,成為象牙海岸難得的經濟專家,在國外也贏得了不少人氣。

上世紀80年代:

一個是反對派一個是當權派

1960年,象牙海岸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獨立,當時這兩個男人還都是十幾歲的青澀少年。在接下來的33年裡,象牙海岸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執掌大權。在博瓦尼統治下,象牙海岸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國,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建立在可可一種產品身上。當他1993年患前列腺癌去世的時候,這曾經的非洲奇蹟已變成了海市蜃樓。

20世紀80年代,巴博以反對派領袖身份現身政壇,1982年被迫逃亡法國。在六年的逃亡生涯中,法國記者形容這一時期的巴博是「在巴黎的大量非洲流亡者和潛在總統候選人中最聰明也最有學識的一個」。1990年,博瓦尼同意施行多黨選舉,巴博回國參選,成為博瓦尼唯一的競爭對手。

在巴博扮演反對派領袖的同時,博瓦尼說服瓦塔拉回國出任總理,處理經濟危機。然而,瓦塔拉為整頓國家財政採取的諸多手段,被認為過於嚴苛,不得民心,進而引發了抗議聲浪。反對派巴博1992年再次短暫入獄。

直到1993年博瓦尼去世,瓦塔拉都擔任著總理一職。雖然被定位為技術專家,瓦塔拉還有一顆想當總統的心。但不走運的是,在與亨利·科南·貝迪埃的競爭中,他失利了。瓦塔拉黯然回到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潛心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上世紀90年代:在總統選舉中都被人為攔在門外

貝迪埃當上總統後,規定只有世代土生土長的人才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這就把博瓦尼時代吸引來的大批外籍新移民及其後代擋在門外,而這些人差不多佔到全國總人口的1/3。

對此,瓦塔拉第一個發出反對的聲音。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從布吉納法索遷來的新移民。巴博同樣也不具備參選資格。貝迪埃輕易地將這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拒之門外,獲得了1995年總統選舉的勝利。但執政沒幾年,不受歡迎的貝迪埃政權就在1999年的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了。軍閥頭目羅伯特·蓋伊和巴博成了接下來大選的兩個主要候選人。

第一輪對決:巴博當上總統,瓦塔拉在對立面

接下來的事,可謂是2010年的預演。最初的選舉結果顯示巴博領先,但蓋伊解散選舉委員會,稱選舉過程存在欺詐。波及全國的抗議浪潮隨即掀起。軍隊最終站在了巴博一邊。2000年,巴博如願當上了總統。

但上臺後的巴博在國民身份政策上,卻依然沿襲舊政策。移民與象牙海岸原住民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2002年,巴博、貝迪埃、蓋伊、瓦塔拉這四位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曾坐在一起協商。然而,形勢沒向好的方向發展,叛亂升級為內戰。反政府武裝控制了象牙海岸北部穆斯林地區。在前宗主國法國介入後,內戰得以停火。但國家被北部的叛軍和南部的天主教徒一分為二。出生在北部的穆斯林瓦塔拉當然站在巴博的對立面。

2010年的第二輪對決

2005年,巴博政府、叛軍以及其他派別終於達成了新的和解協議。一個月後,瓦塔拉和老政敵貝迪埃結盟。當然,他們的目的就是打敗巴博。但五年後的大選,卻遭遇了6次延期。2010年年底公布的首輪選舉結果是:巴博獲得38%的選票,瓦塔拉獲得32%,貝迪埃25%。在接下來的第二輪選舉中,貝迪埃轉而支持瓦塔拉,他旗下的選票也轉而改投瓦塔拉。結果發生了反轉。瓦塔拉獲得了54%的選票,巴博獲得46%的選票。巴博隨即宣布選舉存在欺騙。

2000年的選票作假風波又一次在2010年上演。這回巴博扮演了當年蓋伊的角色,不肯放棄總統大權。2011年,象牙海岸兩個總統同時宣布執政。巴博控制著軍隊和國家媒體。而瓦塔拉則有來自國際社會和叛軍的支持。內戰不可避免地再次發生。

4個月的戰爭,雖然再度在法國的介入下,以逮捕巴博而告終,但象牙海岸會不會從此進入穩定和秩序重建的軌道,如今誰都很難下結論。

長不大的小孩的爭鬥,

只能靠「當爹的」來擺平?

有媒體引用了網友調侃,稱瓦塔拉和巴博的恩怨,像是兩個長不大的小孩爭老大,最終要靠老爹——法國來擺平。從殖民時代到後殖民時代,美麗的「象牙海岸」事實上從未能真正地脫離法國的影響,脫離不公平的世界貿易體系。

無論是歷史上靠象牙,還是現代靠可可,單一出口的種植園經濟模式,決定了象牙海岸在經濟上的脆弱和依賴。在宣布獨立之後,象牙海岸的國民經濟實際上仍然被多國,尤其是法國公司控制著。而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也因此帶有在宗主國看來不夠成熟的色彩。在前殖民國家給象牙海岸穿上的民主選舉外衣下,其實仍在上演的,是這個古老的非洲部落國家的爭奪邏輯。

相關焦點

  • 足球超越生死 德羅巴讓象牙海岸內戰停火的故事
    足球超越生死 德羅巴讓象牙海岸內戰停火的故事
  • 象牙海岸內戰一觸即發 中國使館啟動三級預案
    象牙海岸以前我們翻譯成象牙海岸,是西非最富裕的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已經到了內戰的邊緣,已經造成了100多人死亡,有大批的難民逃往鄰國。央視《環球視線》2010年12月27日播出《象牙海岸總統難定 戰爭一觸即發》。  主持人 勞春燕:象牙海岸以前我們翻譯成象牙海岸,是西非最富裕的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已經到了內戰的邊緣。
  • 象牙海岸內戰政治首都易主
    巴博和瓦塔拉都宣布在去年11月的大選中獲勝,象牙海岸隨後陷入政治僵局。支持瓦塔拉的武裝3月30日佔領象牙海岸政治首都亞穆蘇克羅,並威脅進攻巴博根據地、經濟首都阿比讓。局勢回顧大選選出個雙黃蛋國際社會先前多次斡旋無果而終本報訊 象牙海岸目前的內戰是去年底開始的政治僵局持續惡化的結果。
  • 象牙海岸內戰或進入尾聲 巴博政府大勢已去
    【路透社巴黎4月1日電】象牙海岸前總統巴博的歐洲顧問1日在此間說,巴博將戰鬥到底,並準備在幾小時或者幾天後向全國發表公開講話。在被問到巴博是否準備死在象牙海岸時,圖桑·阿蘭說:「他的想法是,戰鬥到底。他不打算辭職或者交權。他將在幾個小時後向反對派武裝提出建議。」他說巴博準備與反對派對話,但沒有詳述可能採取什麼形式。
  • 【西非漫談】象牙海岸的政治局勢
    1983年3月12日,象牙海岸決定將首都從阿比讓遷往亞穆蘇克羅,但至今政府機構和外交使團仍留在阿比讓,即實際上的行政中心還為阿比讓。2002年至2004年間,象牙海岸爆發了第一次內戰,2011年3月爆發了第二次內戰,這次內戰是在主席阿拉薩內·德拉馬內·瓦塔拉上臺後發生的,2015年他再次當選。
  • 揭秘法國「獨角獸」部隊:閃電結束象牙海岸內戰
    2011年3月,在聯合國、歐盟、非盟等國際組織多次斡旋無果後,「一國兩主」的象牙海岸不可避免地爆發了內戰。  戰前態勢  從1999年12月前總參謀長羅貝爾·蓋伊發動軍事政變開始,政變和內戰便在象牙海岸綿延不休。從2002年9月至2004年末,內戰形勢稍緩,但國家依然分成兩部分:中北部被叛軍控制,南部則被政府軍控制。
  • 「西非漫談」象牙海岸的政治局勢
    1983年3月12日,象牙海岸決定將首都從阿比讓遷往亞穆蘇克羅,但至今政府機構和外交使團仍留在阿比讓,即實際上的行政中心還為阿比讓。2002年至2004年間,象牙海岸爆發了第一次內戰,2011年3月爆發了第二次內戰,這次內戰是在主席阿拉薩內·德拉馬內·瓦塔拉上臺後發生的,2015年他再次當選。
  • 移民帶來的象牙海岸悲劇
    同歷史上多數非洲國家的命運一樣,象牙海岸先後淪為葡萄牙、荷蘭、法國的殖民地,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擺脫法國的統治走向獨立。剛獨立之時,象牙海岸人口350萬,其中來自歐洲與美國的白人佔總人口的8%左右,象牙海岸境內六成以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法語為官方語言,多數象牙海岸人都能規範使用法語。自獨立之後,象牙海岸實現了被稱為「象牙海岸奇蹟」的持續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
  • 1642年,國王查理決定不再向議會妥協,英國內戰爆發
    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起義與宗教戰爭頻發,歐洲大陸上(英格蘭相對還是比較平靜的)各個國家的政府均為連年戰爭揮金如土,國內經濟的凋敝似乎也是必然的。但是,在當時的歐洲,最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發生在斯圖亞特家族統治下的英吉利王國,那就是國王被殺,英國歷史上出現唯一的一段共和國時期。
  • 象牙海岸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象牙海岸在冷戰時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1985年後,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2002—2011年間的內戰,致使經濟一蹶不振。象牙海岸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較晚的時候才移入的:Kru族約於1600年從賴比瑞亞移入,而Senoufo族與Lobi族則是從布吉納法索與馬裡向南移入象牙海岸。 直到18、19世紀後,Akan族以及屬於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從加納移入象牙海岸的東部地區,而Malinké族從幾內亞移入象牙海岸的西北部地區。
  • 國王亨利·吉斯的鴻門宴是胡格諾戰爭進一步擴大的標誌嗎?
    在法國,加爾文教被稱為呼格諾教,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胡格諾教徒與傳統的天主教徒之間因宗教而產生十分尖銳的矛盾,最終演變成為長期內戰。巴託羅繆大屠殺發生於內戰初期的休戰期,天主教徒在聖巴託羅繆節這天夜晚對胡克諾教徒展開了大規模屠殺,將法國再度推向內戰的泥潭。一、新教傳入與矛盾激化加爾文教傳入法國後,被稱為胡格諾教。
  • 78 特洛伊戰爭之一:特洛伊戰爭其實是一場家族的內戰
    今天開始,我們來講特洛伊戰爭。享譽世界的特洛伊戰爭,人們往往只記住最後的木馬攻城記,其實之前的故事還有許多,我們將花幾章的篇幅,抽絲剝繭地重讀特洛伊戰爭。第一篇,我們來分析一下特洛伊戰爭發生的雙方家族的關係,仔細推敲才發現,原來他們互為血親,特洛伊戰爭是一場赤裸裸的家族內戰。
  • 切爾西的國王,象牙海岸的英雄——德羅巴
    2005年十月,象牙海岸擊敗蘇丹,拿到了06年世界盃的門票。賽後採訪時,德羅巴在鏡頭面前下跪,他說:「我們向世界證明了,所有的象牙海岸人都能團結在一個目標下,為了世界的資格而奮鬥。」這一刻,以足球之名,和平的種子被播下。從戰爭到和平,這便是魔獸的偉大之處。
  • 象牙海岸僱傭軍自述暴行:一路燒殺搶掠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4月1 0日報導 從象牙海岸西部回國的賴比瑞亞僱傭軍,講述了最近為象牙海岸內戰雙方作戰的經歷,期間他們曾經殺害平民、姦淫婦女並毀壞村莊。卡爾莫·沃森是一支由30多名賴比瑞亞僱傭軍組成的小分隊的指揮官,他們幾天前剛從象牙海岸回國。
  • 一個人終結一場內戰!德羅巴當得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作為球員,完成從優秀到偉大之間的逾越,德羅巴為祖國象牙海岸所做的一切顯然更讓全世界為之動容。只有他,才能終結一場內戰。德羅巴將象牙海岸三次帶進世界盃。他讓世界認識象牙海岸「我曾有機會為法國效力,但是對我個人來說,代表象牙海岸取得的成就,是在法國做不到的。」
  • 【科普】愛爾蘭—象牙海岸,世界上最容易混淆的兩個國旗
    你猜對了嗎?答案:第一個是象牙海岸國旗,第二個愛爾蘭國旗。象牙海岸曾是法國殖民地,其國旗設計也受到法國影響。國旗上的三種顏色也有著不同的意義。橙色代表稀樹草原,而白色是國家河流的象徵,綠色代表海岸性森林。國旗背景與象牙海岸的地理密切相關。而愛爾蘭三色旗更具政治色彩。愛爾蘭國旗含義也是通過三色表示。綠色代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共和黨的事業,橙色代表愛爾蘭新教徒,白色代表他們之間和平的希望。
  • 前總統巴博準備投降象牙海岸內戰將結束
    支持象牙海岸前總理阿拉薩內·瓦塔拉的武裝,4日在經濟首都阿比讓對前總統洛朗·巴博陣營發動「最後總攻」。  同時,聯合國駐象牙海岸行動團(聯科團)和法國駐象牙海岸的「獨角獸」部隊出動直升機,攻擊巴博武裝,摧毀重武器。  巴博最終被迫躲進地下掩體,並提出停火。
  • 象牙海岸「內亂」 華人存糧避難
    ●擔憂動蕩局勢緊張 退役士兵或已捲入危機法新社援引一家人權組織統計報導,自上月28日選舉第二輪投票以來,象牙海岸至少20人在遊行和騷亂中身亡。瓦塔拉新政府總理索羅警告巴博,如果不讓權,他將面臨武裝打擊。聯合國一名官員7日在象牙海岸城市阿比讓說,聯合國非必要成員約460人「已開始撤離這個國家」。
  • 足球與戰爭:國足的謠言和老馬貝利的傳說
    在劍拔弩張的戰場上,足球給戰爭染上了人性的顏色。貝利讓奈及利亞停止內戰?貝利的影響力已經不限於足壇了,有這樣一個傳說:貝利效力的俱樂部桑託斯隊在1967年1月開始了一段非洲巡迴之旅,行程包括剛果、奈及利亞、莫三比克、加納和阿爾及利亞。
  • 足球地理學堂:非洲大象&德羅巴、埃弗拉的祖國——象牙海岸
    為了統一名稱,1986年1月1日,該國正式啟用其法語名Côte d'Ivoire,從此象牙海岸這個名字成為了該國的正式名稱。從此以後,我國的外交文件採取法語音譯的方式把這個國家叫做象牙海岸而非象牙海岸。該國闖進世界盃的時候,象牙海岸這個名詞在中國的外交文件中已經形成,象牙海岸的名稱早已取代了意譯,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