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支持瓦塔拉的武裝在阿比讓對巴博的官邸發起了最後攻擊。
象牙海岸位置示意圖
2000年10月兩人難得「友好」會面的一張合影。右為巴博,左為瓦塔拉。
4月11日,象牙海岸經濟首都阿比讓,前總統巴博及其夫人被支持前總理瓦塔拉的士兵逮捕。
4月11日,隨著前總統巴博被捕,外界評論象牙海岸的「一國兩主」困局終於落幕。在曾經的象牙海岸上演的這場政治大戲中,兩個都宣稱是總統的男人,政治生涯從早年就深深糾結在一起。2011年,在首都阿比讓,一邊是在總統府的巴博政府,一邊是以五星級高爾夫酒店為大本營的瓦塔拉政府,兩位「國王」誰也不肯放棄權力,戰爭也再次蔓延了四個月。他們的故事甚至被人視為一部莎翁戲,故事背景則發生在象牙海岸,這個不久前還是非洲最富裕國度的法國前殖民地。
專題撰文:本報記者李文
巴博遭擒,「一國兩主」局面告終
當地時間4月11日下午,在法國部隊幫助下,象牙海岸前總統巴博在位於該國經濟首都阿比讓的官邸中被捕,現被關押在瓦塔拉陣營的大本營高爾夫酒店內。在2010年大選以來形成的「一國兩主」僵局,終於得以崩解。巴博的政治老對手、前總理瓦塔拉當晚發表講話呼籲和平。瓦塔拉表示將成立一個「真相和調解委員會」,調查所有違反人權的行為,同時宣布將對執政10年的總統巴博及其夫人西蒙娜、助手等提起司法訴訟,但承諾將採取一切措施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瓦塔拉演講後不久,被捕的巴博也呼籲各方支持者結束戰爭,用對話方式解決爭端。這一切,讓人看到了象牙海岸重整破碎動蕩政局的希望。過去4個多月的總統之爭引發的新一輪內戰,致使1000多人死亡、10多萬人流離失所。
兩個老夙敵的恩怨情仇
巴博和瓦塔拉之間的恩怨情仇,讓人想起莎士比亞《亨利八世》裡的名句:「兩個國王,有著對等的榮耀,最好過,最差過,掌權過。」媒體一點點揭露出來的,兩人之間此消彼長的權力鬥爭故事,跟象牙海岸的命運糾纏在一起,跌宕起伏。
早年:都受過良好西方教育
瓦塔拉和巴博年齡相差三歲。(瓦塔拉生於1942年,巴博生於1945年。)兩個男人都受過很好的教育,而且都是留學歸國的海歸派。瓦塔拉在美國拿了三個學位,巴博則在巴黎取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
從年輕時來看,巴博的命運要比瓦塔拉波折。1971~1973年,巴博因籌建獨立教師工會獲三年牢獄之災,學業曾被迫中斷。而瓦塔拉則順風順水。20世紀80~90年代,他憑著在西非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裡的資歷,成為象牙海岸難得的經濟專家,在國外也贏得了不少人氣。
上世紀80年代:
一個是反對派一個是當權派
1960年,象牙海岸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獨立,當時這兩個男人還都是十幾歲的青澀少年。在接下來的33年裡,象牙海岸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執掌大權。在博瓦尼統治下,象牙海岸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國,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建立在可可一種產品身上。當他1993年患前列腺癌去世的時候,這曾經的非洲奇蹟已變成了海市蜃樓。
20世紀80年代,巴博以反對派領袖身份現身政壇,1982年被迫逃亡法國。在六年的逃亡生涯中,法國記者形容這一時期的巴博是「在巴黎的大量非洲流亡者和潛在總統候選人中最聰明也最有學識的一個」。1990年,博瓦尼同意施行多黨選舉,巴博回國參選,成為博瓦尼唯一的競爭對手。
在巴博扮演反對派領袖的同時,博瓦尼說服瓦塔拉回國出任總理,處理經濟危機。然而,瓦塔拉為整頓國家財政採取的諸多手段,被認為過於嚴苛,不得民心,進而引發了抗議聲浪。反對派巴博1992年再次短暫入獄。
直到1993年博瓦尼去世,瓦塔拉都擔任著總理一職。雖然被定位為技術專家,瓦塔拉還有一顆想當總統的心。但不走運的是,在與亨利·科南·貝迪埃的競爭中,他失利了。瓦塔拉黯然回到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潛心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上世紀90年代:在總統選舉中都被人為攔在門外
貝迪埃當上總統後,規定只有世代土生土長的人才享有完全的公民權利。這就把博瓦尼時代吸引來的大批外籍新移民及其後代擋在門外,而這些人差不多佔到全國總人口的1/3。
對此,瓦塔拉第一個發出反對的聲音。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從布吉納法索遷來的新移民。巴博同樣也不具備參選資格。貝迪埃輕易地將這兩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拒之門外,獲得了1995年總統選舉的勝利。但執政沒幾年,不受歡迎的貝迪埃政權就在1999年的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了。軍閥頭目羅伯特·蓋伊和巴博成了接下來大選的兩個主要候選人。
第一輪對決:巴博當上總統,瓦塔拉在對立面
接下來的事,可謂是2010年的預演。最初的選舉結果顯示巴博領先,但蓋伊解散選舉委員會,稱選舉過程存在欺詐。波及全國的抗議浪潮隨即掀起。軍隊最終站在了巴博一邊。2000年,巴博如願當上了總統。
但上臺後的巴博在國民身份政策上,卻依然沿襲舊政策。移民與象牙海岸原住民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2002年,巴博、貝迪埃、蓋伊、瓦塔拉這四位不同派別的政治人物曾坐在一起協商。然而,形勢沒向好的方向發展,叛亂升級為內戰。反政府武裝控制了象牙海岸北部穆斯林地區。在前宗主國法國介入後,內戰得以停火。但國家被北部的叛軍和南部的天主教徒一分為二。出生在北部的穆斯林瓦塔拉當然站在巴博的對立面。
2010年的第二輪對決
2005年,巴博政府、叛軍以及其他派別終於達成了新的和解協議。一個月後,瓦塔拉和老政敵貝迪埃結盟。當然,他們的目的就是打敗巴博。但五年後的大選,卻遭遇了6次延期。2010年年底公布的首輪選舉結果是:巴博獲得38%的選票,瓦塔拉獲得32%,貝迪埃25%。在接下來的第二輪選舉中,貝迪埃轉而支持瓦塔拉,他旗下的選票也轉而改投瓦塔拉。結果發生了反轉。瓦塔拉獲得了54%的選票,巴博獲得46%的選票。巴博隨即宣布選舉存在欺騙。
2000年的選票作假風波又一次在2010年上演。這回巴博扮演了當年蓋伊的角色,不肯放棄總統大權。2011年,象牙海岸兩個總統同時宣布執政。巴博控制著軍隊和國家媒體。而瓦塔拉則有來自國際社會和叛軍的支持。內戰不可避免地再次發生。
4個月的戰爭,雖然再度在法國的介入下,以逮捕巴博而告終,但象牙海岸會不會從此進入穩定和秩序重建的軌道,如今誰都很難下結論。
長不大的小孩的爭鬥,
只能靠「當爹的」來擺平?
有媒體引用了網友調侃,稱瓦塔拉和巴博的恩怨,像是兩個長不大的小孩爭老大,最終要靠老爹——法國來擺平。從殖民時代到後殖民時代,美麗的「象牙海岸」事實上從未能真正地脫離法國的影響,脫離不公平的世界貿易體系。
無論是歷史上靠象牙,還是現代靠可可,單一出口的種植園經濟模式,決定了象牙海岸在經濟上的脆弱和依賴。在宣布獨立之後,象牙海岸的國民經濟實際上仍然被多國,尤其是法國公司控制著。而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也因此帶有在宗主國看來不夠成熟的色彩。在前殖民國家給象牙海岸穿上的民主選舉外衣下,其實仍在上演的,是這個古老的非洲部落國家的爭奪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