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海岸(C te d'Ivoire)全稱象牙海岸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C te d'Ivoire, La République de C te d'Ivoire),象牙海岸在法語的意思是「象牙海岸」,根據該國政府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用音譯名為象牙海岸。聯合國自1985年12月31日起使用此音譯名。位於非洲西部,是西非國家,西與賴比瑞亞和幾內亞交界,北同馬裡和布吉納法索為鄰,東與加納相連,南瀕幾內亞灣。象牙海岸總面積322463平方公裡。海岸線長約500公裡。
象牙海岸有60多個部族、主要是阿肯人、鮑勒人、克魯人、丹人、古羅人、塞努福人、馬林克人等,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為法語。象牙海岸首都是亞穆蘇克羅。
象牙海岸在冷戰時期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1985年後,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2002—2011年間的內戰,致使經濟一蹶不振。2015年10月28日,第70屆聯合國大會改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象牙海岸成功獲選,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2018年1月1日,象牙海岸正式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任期至2019年12月31日。2019年4月22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宣布,亞投行理事會已經批准象牙海岸為新一批成員。
1、早期歷史
中世紀時期,象牙海岸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
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西非南北貿易中心之一。
歐洲船隻大約於15世紀60年代到達象牙海岸,而對於這個時代之前的象牙海岸的歷史所知不多。象牙海岸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較晚的時候才移入的:Kru族約於1600年從賴比瑞亞移入,而Senoufo族與Lobi族則是從布吉納法索與馬裡向南移入象牙海岸。
直到18、19世紀後,Akan族以及屬於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從加納移入象牙海岸的東部地區,而Malinké族從幾內亞移入象牙海岸的西北部地區。
2、殖民時期
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荷蘭、法國殖民者相繼入侵。
1475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荷蘭人和法國人相繼而來,他們掠奪象牙和奴隸,象牙海岸沿海一帶成為著名的象牙市場,象牙海岸由此得名。
17世紀末,法國人在沿海設立據點。
19世紀40年代,法國對此地顯示出了興趣,並且誘使海岸地區的酋長給予法國商人貿易上的壟斷權利。自此之後,法國在當地建立了海軍基地,將他國勢力摒除於外,並且有系統地對內陸地區展開徵服行動。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經過了漫長的戰爭,擊退了從甘比亞來的Mandinka族的勢力,才完成了對象牙海岸的徵服行動。
1842年,法國軍隊佔領大巴薩姆等地後向內地推進。
1888年,法國佔領象牙海岸全境。
1893年3月10日象牙海岸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而對Baoulé族及其他東部地區的族群遊擊式的戰事則是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
1946年被劃為法國的海外領地。
法國殖民者不僅侵佔大片肥沃土地,經營種植園,而且還強迫當地居民種植可可、咖啡、為他們服勞役。可可和咖啡成為象牙海岸的主要出口商品,法國的西非商業公司控制了象牙海岸的出口貿易。法國殖民統治的中心最初設在大巴薩姆,1900年遷到班熱維爾。1934年又遷至阿比讓。地方行政管理則利用當地酋長來維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可可和咖啡價格上漲,促進了象牙海岸種植業的發展。30年代,象牙海岸出現了本地人種植園主。
1944年,一批本地種植園主成立了「非洲農業工會」,F.烏弗埃-博瓦尼任主席。該組織領導象牙海岸人民開展廢除強迫勞役制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1946年以非洲農業工會為基礎,象牙海岸民主黨成立。1948~1949年,該黨領導人民進行反法鬥爭,遭到殖民當局殘酷鎮壓。50年代,該黨採取了較為溫和的方針。
3、獨立鬥爭時期
法國殖民者的入侵,遭到象牙海岸各族人民的頑強抵抗。
19世紀末,薩摩裡·杜爾領導北方人民進行反法武裝鬥爭,給殖民者以沉重打擊。
1896年薩摩裡·杜爾失敗後,象牙海岸的抗法鬥爭仍是連綿不斷。規模較大的阿鐵人的武裝鬥爭直到1917年才被鎮壓下去。
1957年,象牙海岸成為「半自治共和國」。
1958年12月,象牙海岸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60年8月7日,象牙海岸宣布獨立,但仍留在「法蘭西共同體」內。
象牙海岸獨立後,政府執行以和平、穩定、對話、發展為中心的對內政策,強調各民族各地區的團結。對外主張睦鄰友好,重視非洲國家團結,保持同法國的密切關係。
1961年4月,象牙海岸脫離共同體。象牙海岸首任總統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曾7次蟬聯,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
1983年3月2日,象牙海岸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象牙海岸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採取優先發展農業、積極引進外資和扶植民族資本的政策。20多年來,工農業生產增長顯著,教育、衛生以及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近現代時期
1999年12月,象牙海岸前總參謀長羅貝爾·蓋伊發動軍事政變,自任總統和全國救國委員會主席。
2002年9月,象牙海岸部分軍人發動兵變,引發內戰,政府軍與叛軍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2007年3月,巴博總統和叛軍領導人、「新生力量」總書記索羅籤署旨在結束內戰的《瓦加杜古協議》,宣布進入政治過渡期,索羅隨後出任過渡政府總理。
2010年10月和11月,象牙海岸先後舉行兩輪總統選舉,反對黨「共和人士聯盟」候選人瓦塔拉、人民陣線黨候選人、離任總統巴博進入第二輪。12月初,科獨立選舉委員會宣布瓦塔拉當選,而憲法委員會則宣布巴博蟬聯,二人隨後分別宣誓就職並組建各自政府,出現「一國兩主」的選後危機。雙方對立最終升級為全國範圍的武裝衝突。
2011年4月,巴博被捕,象牙海岸選後危機宣告結束。
2015年10月28日,象牙海岸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7年6月2日,聯合國大會選舉象牙海岸為2018年和2019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2019年4月22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宣布,亞投行理事會已經批准象牙海岸為新一批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