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全稱為盧安達共和國(盧安達語:Repubulika y'u Rwanda;英語:Republic of Rwanda;法語:République du Rwanda),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擁有「千山之國」的美譽,青山連綿,風景如畫。西面與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交界,東鄰坦尚尼亞,北與烏幹達接壤,南連蒲隆地。面積26338平方公裡。盧安達山巒重疊,土地肥沃,人口1190萬(2016年)。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原始宗教。首都基加利。
盧安達主要民族有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官方語言為盧安達語、英語、法語和斯瓦西裡語。
16世紀,圖西人在盧安達地區建立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比利時委任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由比利時「託管」。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國。1990年10月,僑居烏幹達的圖西族難民組成盧安達愛國陣線(簡稱「愛陣」)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1991年6月實行多黨制。1993年8月4日,盧政府和愛陣在坦尚尼亞阿魯沙籤署和平協定,決定結束內戰。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引發導致近百萬人喪生的大屠殺,內戰再度爆發。7月19日,愛陣取得軍事勝利,奪取政權。
盧安達社會長期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際和地區影響力不斷提升,給非洲乃至世界上面臨發展振興重任的國家樹立了榜樣。
1、早期歷史
盧安達是非洲大湖區較早形成的國家。特瓦人是當地原始居民。
胡圖人大約於2世紀從查德湖、尼日河一帶遷移來。
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500年間,一些班圖人群體遷入盧安達,毀林開荒種植農作物。
2、王國的建立
約在14~15世紀,圖西人遊牧部落相繼遷入,對當地的胡圖人農民和特瓦人建立了封建保護制度,魯甘祖·布溫巴在基加利附近布瓦納坎布韋地區建立了王國。
16世紀,圖西人建立封建王國,王國向外擴張,逐步兼併中部地區。
1700年時,盧安達境內一共有8個王國。其中由圖西族「Nyiginya」氏族統治的盧安達王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壯大,到19世紀時已在國王基加利四世的統治下達到巔峰。
19世紀後半葉,國王(姆瓦米)基格裡·魯瓦布吉裡基本上統一了盧安達全境。建立起由軍事酋長、土地酋長和牧民酋長組成的地方行政機構,各級酋長的權限和任期,均由國王決定,從而實現了高度的中央集權。與此同時,圖西人統治者對胡圖人採取了一種特殊的封建保護制度,即「布哈克」(指「牛群契約」或「放牧契約」),宣稱國王是牛群和土地的唯一所有者,也是最高的保護人,並以此建立起國王對酋長、農牧民的保護關係,使廣大胡圖人農牧民降到農奴地位。
3、淪為殖民時期
1885年,歐洲列強的柏林會議(1884~1885),把坦噶尼喀連同盧安達和蒲隆地劃為德國勢力範圍,標誌著盧安達殖民時代的開始。
1889年10月,德國宣布盧安達為德屬東非的「保護地」。德國殖民當局在1891年以後對盧安達實行間接統治,保留原有的國家機構,由德國總督通過其駐紮官來監管當地的自治。
1895年又宣布一切土地均為王土,而殖民當局有權出賣或是出租土地。
1899年,德國殖民當局把盧安達和蒲隆地合併,劃歸德屬東非殖民地,改稱盧安達-烏隆迪,實行間接統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盧安達被國際聯盟劃為委任統治地。1922年7月盧安達-烏隆迪被委託給比利時統治。比利時政府把盧安達併入比屬剛果殖民地。此後,德國和比利時派出殖民官員實行間接統治,他們與姆瓦米相互利用,加強姆瓦米的專制。盧安達各族人民在1911~1912年和1928年掀起大規模的反殖民主義鬥爭。
1935年,比利時引入了新的身份證制度,其上會標明證主是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或是入籍人士。
4、盧安達獨立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盧安達-烏隆迪又由前國際聯盟委任統治地改為聯合國託管地,仍由比利時治理。盧安達胡圖人上層分子對圖西貴族長期把持行政和經濟部門深為不滿,1957年3月,一批胡圖人知識分子發表《巴胡圖宣言》,提出胡圖族應享有平等權利並要求廢除圖西貴族的特權。
1957年6月G.卡伊班達創立了政治組織──穆胡圖社會運動。1959年10月19日改組為胡圖解放運動黨,即帕梅胡圖黨。
1959年11月間,由於民族矛盾加劇,許多地方發生了胡圖人農民暴動。比利時殖民者挑起圖西人和胡圖人農民的激烈衝突,造成嚴重流血事件,殖民當局以恢復秩序為名進行鎮壓,大量圖西人難民流亡鄰國。
1960年6~7月間,比利時殖民當局實施改革,以鄉為單位取代小酋長轄區,舉行鄉政選舉。帕梅胡圖黨在選舉中獲勝,取得了對地方政府的控制權。
1961年1月,比利時殖民當局與盧安達各主要政黨代表就盧安達的政治前途問題舉行一次圓桌會議,比利時當局被迫同意盧安達-烏隆迪自治。
1961年1月28日,盧安達中部城市吉塔拉馬發生政變,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帕梅胡圖黨控制了臨時政府和議會,推翻了圖西人君主政體。
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結束對盧安達-烏隆迪的託管統治,允其獨立。盧安達拒絕聯合國關於兩國成立聯邦的提議,於1962年7月1日單獨宣布獨立,成立盧安達共和國。帕梅胡圖黨為執政黨,卡伊班達任總統。
5、近現代時期
卡伊班達政府對外實行親西方政策,對內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胡圖人與圖西人間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73年7月5日,以J.哈比亞利馬納少將為首的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卡伊班達政府,成立了第二共和國。哈比亞利馬納自任總統。
1975年7月5日,哈比亞利馬納宣布成立全國發展革命運動,並擔任主席。
1978年12月盧安達舉行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並選舉總統,哈比亞利馬納當選。
1983年12月通過大選,哈比亞利馬納連任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執政以來,實行各族和睦政策,採取一系列措施,使長期對立的兩民族間的矛盾得到調解。提出自力更生的口號,強調發展民族經濟,重視農業生產,糧食產量有了較快的增長,人民生活不同程度上也得到改善。對外實行睦鄰友好政策,較好地解決了同鄰國蒲隆地、烏幹達等的關係。1971年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90年10月,僑居烏幹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簡稱「愛陣」)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
1991年6月,盧安達實行多黨制。
1993年8月4日,盧安達政府和愛陣在坦尚尼亞阿魯沙籤署和平協定,決定結束內戰。
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後,內戰再度爆發,並導致近百萬人遇害的大屠殺。
1994年7月19日,愛陣取得軍事勝利,奪取政權。
2009年底,盧安達正式成為大英國協新成員,它是繼莫三比克之後第二個非英國殖民地國加入大英國協,是大英國協第54個成員。
2016年10月28日,盧安達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盧安達在過去二十年中在經濟繁榮和人類發展方面取得了讓人矚目的進步。盧安達是中非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也是少數幾個實現所有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之一。政治穩定、政府治理有方、財政和行政權力下放以及對腐敗的零容忍,是支撐這個國家包容性增長和發展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