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盧安達大屠殺發生在位於中非的盧安達,是胡圖族人對圖西族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從1994年4月6日至7月中旬的100天裡,約有50萬-100萬人被殺,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20%。
圖: 盧安達種族大屠殺中,大量的胡圖族的平民對圖西族平民實施「清洗」事件
背景
1890年到1918年,盧安達是德國的殖民地1918年到1962年,則為比利時的殖民地。少數民族圖西族(約18%)始終統治著佔約80%左右人口的胡圖族。直到比利時人離開後,政權交還給佔多數人口的胡圖族。在1962年盧安達獨立後,政府也未妥善處理民族之間的對立問題。在20多年的時間裡,盧安達政府一直對圖西族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在大屠殺前的三年裡國家控制的媒體甚至把圖西族人視同為國家的敵人,大力加以撻伐和煽動,引起圖西族人的恐懼和仇恨。
圖: 盧安達大屠殺真實照片
導火線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裡安·恩塔裡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胡圖族總統均罹難,是誰擊落客機至今不明,有傳聞指出是圖西族遊擊隊,也有傳聞說是胡圖族激進分子,因不滿總統將與圖西族籤訂權利共用協議,而計劃了這件暗殺事件。
圖: 盧安達大屠殺
屠殺
屠殺從首都基加利開始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從4月6日到7月初的百餘天,共約有100萬人被屠殺,其中大部分是圖西人;另外還有200萬人流離失所。在7月時,盧安達愛國陣線RPF與鄰國烏幹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安達首都基加利,擊敗胡圖人政府。共200多萬的胡圖人由於害怕遭到報復,便逃到鄰國蒲隆地、坦尚尼亞、烏幹達和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圖: 盧安達大屠殺到底有多瘋狂,聯合國也很難庇護。
溫和派領導人的殺戮
圖: 盧安達大屠殺:每8秒一人遇害,人類史上最黑暗一幕(屍體堆積如山)
聯盧援助團派出十名比利時士兵護送女總理烏維林吉伊馬納到盧安達電臺辦公室,但結果不得不取消,因為總統衛隊接管電臺不久之後表示不允許烏維林吉伊馬納放送發言。後來在早上,一些士兵和一群平民迫使烏維林吉伊馬納他們交出武器,然後殺害了烏維林吉伊馬納和她丈夫,而他們的兒女和塞內加爾聯盧援助團人員姆巴耶迪亞涅則因躲在家具中而得以存活和獲救。十個比利時人被帶到基加利軍事基地,在那裡他們被折磨和殺害。進行謀殺的總統衛隊指揮官伯納德恩突亞哈加,在2007年被比利時法院判處20年監禁。
國際反應
圖: 盧安達大屠殺 ,大量難民流離失所,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引發了對聯合國以及國際社會的思考。
由於美國此前在索馬利亞的幹涉行動因當地勢力的頑強抵抗而失敗,還遭到了歐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譴責,因此不想派軍介入此次衝突;英國則一向與美國共同進退。後來聯合國說服其他國家伸援,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陸續提供援助。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大屠殺發生前呼籲相關各方盡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殺發生,並在大屠殺發生期間力求保持中立色彩,設立醫院,運送物資,減少平民傷亡。據估計,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請求下,總共有7萬人獲救。屠殺過去後,數萬名流離失所者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救助,並通過「重建家庭聯繫」項目澄清在盧安達屠殺中失蹤人員的命運,在1994年到1998年期間,約有48000名兒童與家人重聚。
審判
圖: 盧安達大屠殺嫌犯逃亡25年後在法國落網
聯合國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成立盧安達國際邢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安達政府則自行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根據盧安達政府通過的法案,2004年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法國在大屠殺事件當中所扮演的角色。2006年11月,法國國防部同意解密一百多份與大屠殺有關的機密文件。
起始時間
1994年4月6日
結束時間
1994年7月
發生地區
非洲盧安達
參戰方名稱
胡圖族圖西族
戰爭結果
約有50萬到100萬圖西族人及胡圖族溫和派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