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比利時也再演經典:分裂,劃分,管理
盧安達的歷史,實際上與其它眾多被殖民國家的歷史大同小異。最初殖民盧安達的國家是德國。德國人在一戰戰敗後,比利時侵佔盧安達。第1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是遠在非洲的內陸小國盧安達卻因此被改變了命運。在一戰爆發之前,盧安達是德國的殖民地,德國戰敗後它就歸了比利時,幾十年後駭人聽聞的盧安達大屠殺就跟比利時的統治有直接關係。
盧安達的殖民化手段也與沒什麼不同。比利時在盧安達的所為,是英國「分裂,劃分和管理」政策的另外一種版本。正如在其它諸多帝國主義國家的例子,比利時也奉行支持少數族的政策。為此目的,堅持德國人所發起的依靠圖西族反對胡圖族,圖西族更優越的理論。這樣以來,之前數百年中和平相處的圖西族和胡圖族部落出現緊張。作為比利時「分裂,劃分和管理」政策的結果,直至該國取得獨立為止,由圖西族人強制性高壓管理。1961年盧安達取得獨立後,政權被胡圖族人所掌控。20世紀50年代之後,比利時開始支持胡圖族人。這一次,深受多年壓迫和剝削的胡圖人,對圖西族人實施自己曾遭受的做法。
如今的盧安達
1994年:100萬人被屠殺
處於少數族地位的圖西人和多數族地位的胡圖人之間的緊張和衝突一直持續至1994年。1994年,作為胡圖人的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與圖西族人進行和平談判,並達成協議。根據協議,圖西族人也參與國家政權和擁有發言權。但是哈比亞利馬納所乘坐的飛機被擊落,總統遇難。
哈比亞利馬納被殺後指責圖西族人為此負責的胡圖人,實施一個令人可怕的屠殺行動。僅在100天內,100萬圖西人和溫和派胡圖族人被屠殺。這意味著每天有1萬人遭到屠殺。在這一還受國家公務人員和媒體機構支持的屠殺中,由於沒有火藥槍枝,激進主義胡圖族人而用彎刀屠殺數十萬人,焚燒並強姦婦女。比利時為分化管理而發放的身份證件,由於上面注有部族身份,從而讓圖西族人被更容易發現和殺害。這一場令人恐怖的屠殺,在100天之後,隨著圖西族人構成的盧安達愛國者陣線進入首都而宣告結束。
逃難中的胡圖人
非但沒有保護無辜的人,反而撤軍的聯合國
當屠殺事件開始時,聯合國在盧安達駐有2500名維和力量。面對屠殺,圖西族人唯一能夠投靠的是聯合國維和力量。但是聯合國維和力量的回應,和1995年的波士尼亞大屠殺以及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沒有任何區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所作出的決定,將2500名維和力量的人數減少至250人。
聯合國駐盧安達維和部隊司令達萊爾說,只需四五千名有戰鬥力的士兵,就能控制住大屠殺。但國際社會卻沒有採取有效行動,聯合國沒能發揮應有作用。
盧安達飯店劇情截圖
法國的角色
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梅(Paul Kagame)指責法國和比利時是大屠殺的直接策劃者。大屠殺受害者在法國和比利時對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提起了訴訟。
盧安達天主教教堂因教堂在大屠殺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已向盧安達人道歉。
盧安達國家大屠殺鬥爭委員會曾於2016年,以「大屠殺的肇事者和同謀」的罪名公布了其中還包括總參謀長傑克斯·蘭科斯德(Jacques Lanxade)在內的22名法官軍官的名稱。法國軍官們被指控培訓大屠殺的實施者以及向其提供武器。
1994年6月23日,法國在盧安達西南部為難民設立安全區而開始行動。但是法國為非但沒有阻止大屠殺,反而對大屠殺實施者提供武器和彈藥,限制盧安達愛國者陣線的前進。
由於強烈的國際反響和人權組織的批評,間隔25年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終於在2019年4月決定成立一支關於大屠殺事件的委員會。觀察此問題的獨立觀察人士批評說,這是一個不是由資深專家,而是由被法國認為「合適」的人物組成的委員會。
忘記傷痛,重新開始
最終,圖西族的卡加梅率領「愛國陣線」浴血反擊,推翻了胡圖臨時政府,奪取政權。此後,卡加梅的身份也從叛軍首領,變成盧安達副總統與國防部長。結束大屠殺,是卡加梅的巨大功績。2000年,卡加梅當選總統。他修改憲法,反對部族主義、分裂主義,在身份證登記中取消「部族」一項。自此,盧安達人的身份認同不再有胡圖、圖西之分。卡加梅政府還一直執行部族和解政策,給倖存者提供土地等經濟補償,上門為民眾做心理工作。
2019年,盧安達人均GDP達到850美元。雖然仍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但是經濟已經保持了二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全國GDP從2000年的17.3億美元,躍升至去年的102.1億美元。另外,盧安達經商環境全非洲第二,基加利還成為非洲首個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被認為是非洲最安全的首都之一。